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蛟龙”号试验性应用为科学家呈现“盛宴”

科普小知识2022-07-27 20:07:20
...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正在中国南海进行首次试验性应用航行,它分别于6月18日和19日搭载两名科学家下潜,并获得了丰富的海底生物和矿物样本。船上的科学家认为,大量样本是他们进行大量科学研究的“盛宴”。

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周淮阳是“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第一名“乘客”。这位海洋专家18日在南海海底看到了一个奇怪的景象。他说,新发现的物质不能确定是生物还是矿物。这可能是一个人类从未见过甚至听说过的水下场景。

周淮阳介绍,18日潜水的目标点与前一天试验潜水器定位系统的工程潜水相同,两者都在南海冷泉区。但是在离这个目标点大约600米的地方,他们发现了一个非常奇怪的景象。在20到30平方米的范围内,有一些乳白色的石笋状的柱子,高约40到50厘米,每隔两到三米就有一个,而且这个区域还有气孔冒泡他说。

“潜水器就像直升机一样,掠过这片区域。我们一直在仔细观察,并拍摄照片和视频。当我们准备取样时,我们发现我们已经穿过了这个区域。很抱歉,我们没有取样。”周淮阳说道。

周淮阳叹了口气,“海底真是一个未知的世界。有了蛟龙,我们会发现一个又一个未知的东西。”

虽然没有从这个特殊的地区提取样本,周淮阳也没有空手而归。即使回到母船的甲板上,“蛟龙”号左侧的操纵器仍然紧紧地抓着一个碳酸盐样品。

在这次潜水中,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的飞行员唐家岭操作蛟龙机械手,捕获了88只贻贝、18只大闸蟹、7只帽贝和2个碳酸盐样品。

记者看到,除了是棕色的以外,海蚌和大家吃的贻贝非常相似(俗称“海虹”)。毛瓷蟹的爪子有明显的毛发,壳的表面看起来非常光滑和有光泽。帽壳很小,形状像帽子,但直径约1厘米。

19日,香港浸会大学副教授邱作为第二名“乘客”下船。他带的“蛟龙”号不仅获得了大量的贻贝、大闸蟹和碳酸盐样品,还在南海海底打捞到了一只完整的蜘蛛蟹、一只冷水珊瑚、一只多毛类蠕虫、一只甲虾和一只长头虾。最值得一提的是,周淮阳对“蛟龙”号这次成功捕获尚未提取的象牙柱样品表示遗憾。

“根据我的初步判断,这根柱子应该是玻璃海绵,我在取样时被扎了一下。”邱说:“玻璃海绵在海底沉积物中的根很长,发育良好。它是一种非常古老和原始的动物。它没有消化道和神经系统,也没有进化中的其他分支。它用细胞膜包裹食物。

18号和19号的潜艇样本在船上后,科学家们非常兴奋。负责样品处理的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副教授杨群辉甚至忽略了对样品的食用和及时分类分解。他还提醒好奇的航次成员不要不时用手触摸这些珍贵的海底样本。

从17日到19日,“蛟龙”号在试验性应用航次连续三次下潜时采集的样本来自南海一个活跃的冷泉区。船上的科学家认为,来自该地区的生物样本有助于研究极端海洋环境中的黑暗生物链以及这些生命形式之间的密切关系。这条生物链不依赖光合作用,而是依赖海底流体中的甲烷和硫化氢。碳酸盐样品有助于研究冷泉的形成和地下结构。

冷泉是指海底沉积界面下含有硫化氢、甲烷和其他富烃化合物的流体的泄漏活动。这些流体接近海底温度。活跃冷泉是天然气水合物资源丰富的重要标志之一。此外,对冷泉的研究也有助于理解它们释放的大量甲烷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两名“乘客”周淮阳和邱对此都给予了高度评价。“潜水器有很强的定位功能。从第17次到第19次,它连续三次跳水。“蛟龙”号能够非常准确地潜入预定位置,找到科学家们想去的活跃的冷泉区域。”周淮阳说:“同时,蛟龙的攀爬能力和远航能力都体现在跳水上,这很好。”

20日,“蛟龙”号将搭载女科学家杨群辉进行四天内的第四次连续跳水,这也是“蛟龙”号的连续跳水纪录。在之前的试航阶段,“蛟龙”号最多只能在两天内连续潜水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