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中科院院士周其林:以化学“催化”育人之美

科普小知识2022-07-28 10:21:36
...

人民日报(2018年9月9日,04)

化学之美、严谨和创造力。

数百年来,人们通过化学了解了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和变化规律。

今天,仍有更多的化学家为了更大的未知和更美好的世界而从未停止探索。

周齐林是其中之一。

20世纪70年代,作为第二批恢复高考的大学生,周齐林进入了化学世界。40年来,他一开始没有改变主意,而是继续在化学领域培养自己。现在,他鼓励更多的年轻学生爱上化学,爱上化学的“催化”之美,从而打开创造世界的大门。

为了学习

“你在大学里学什么?学习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科学精神。”9月4日,在南开大学2018届新生开学典礼上,周齐林作为老师的代表给所有新生发了一条短信。

这需要学生,周齐林也是如此。

1977年,恢复了大学入学考试制度。当时,周齐林是一个普通的知青,回到了他的家乡南京农村。耕作、除草和收割是他的全部日常生活。得知恢复高考的消息,他恢复了他长期被忽视的学习。第二年,21岁的他成为了兰州大学化学系的学生。

从农田到课桌,学习的机会来之不易。周齐林尽一切努力学习。随着毕业的临近,他已经确定了未来的生活方向——从事有机化学的基础研究。

在接下来的十年左右时间里,周齐林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先后赴德、瑞、美从事博士后研究。1999年被教育部聘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周齐林赴南开大学任教。此后,这所高等学府严谨的学风和深厚的文化为周齐林提供了最好的科研环境。

周齐林领导的研究小组主要从事金属催化有机合成、不对称催化和手性药物合成。创造和发展准确高效的合成方法和技术是合成化学研究的前沿领域。不对称催化因其高效性和原子经济性成为合成化学的焦点,并为社会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手性物质。手性催化剂是不对称催化的关键,它决定了反应的效率和选择性。在过去的研究中,虽然出现了许多手性催化剂,但真正对各种反应有效的所谓“优势手性催化剂”仍然很少。

周齐林致力于设计和开发一种新型手性螺环配体骨架结构已有十余年。从这种骨架结构出发,合成了一系列手性螺环配体和催化剂,总计数百种。手性螺环催化剂对各种合成反应具有很高的催化效率和选择性,成为名副其实的“优势手性催化剂”。

这些催化剂被国内外同行称为“周催化剂”,成为南开化学的标志性成果。与此同时,它已成为合成化学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已被世界上40多个研究团体所借鉴,并被许多制药公司用于生产手性药物。

瑞典化学家舍勒曾经说过:“世界上最大的幸福是发现世界上从未见过的新物质。”对周齐林来说,最快乐的事情是带领学生在化学世界中游泳,享受化学创造的美妙,想象未知世界的无限可能性。

当老师

"我首先是一名教师,我将永远是一名教师."

周齐林热爱他的教学职业。尽管周齐林多次担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学术委员和许多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兼职教授,但他始终珍惜和坚持自己的教学地位。

经过多年的教学,周齐林曾不止一次问他的同事:在大学里做基础研究的最大意义是什么?

周齐林的答案是教育和培训学生。通过引领学生走上学科前沿,帮助他们学会探索未知世界的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把他们培养成人才的栋梁,是高校的根本和教师的基础。

基于这一思想,周齐林发展了一套有效的教学方法。

从到达南开的那天起,周齐林就开始教授本科生和研究生选修课,如“有机立体化学”和“当代化学前沿”。这些课程既是前沿课程又是基础课程。学习的好坏取决于学生能否打下良好的科研基础,对学科有浓厚的兴趣,建立科学的学习方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只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接近真理。”在课堂上,周齐林首先通过大班教学让学生了解前沿课题,然后要求学生从能源、环境、催化、材料等方向确定兴趣点。找到材料后,他在小班讲解,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此同时,他尽可能在课堂上增加互动和独立的提问环节,这不仅给了学生知识,也给了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周齐林研究小组的另一个特点是它的开放性,这一特点已经在学生中广泛传播。

周齐林的研究团队对所有学生开放,不管是本科生、硕士还是博士,只要他们对他的方向感感感兴趣,他们就可以在他的实验室里体验到。

几十年的春风和雨水,几十年的桃子和李子充满了花园。

在周齐林的言行下,他的学生们致力于化学研究和技术研发。今天,周齐林已经为国家培养了70多名杰出的医生和大师。他们大多在国内外知名大学、研究机构和制药公司工作。他们中的许多人获得了国家基金委员会杰出青年基金和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资助,并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和教育部新世纪杰出人才计划。

在周齐林的办公室里,有许多整齐放置的文件袋,封面上整齐地写着学生的名字。里面是每个学生的实验报告,他小心翼翼地保存着。在周齐林看来,这是他最宝贵的财富。

为了人们

生命中有许多东西,就像原子最外层的电子一样,原子核在失去后仍然存在。但是只要我们保持“核心”,我们就不会在这个复杂的世界中迷失自我。

周齐林也是如此。做人,做学术研究,做事,踏实严谨。

南开大学2014级博士生李茂林告诉记者:“周老师科研选题的标准从来不是‘好论文’,而是‘学科前沿’和‘国家需求’。”。

"直到我成为一名教师,我才真正理解困难和毅力。"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朱守非于2000年从研究生院进入周齐林的研究小组。他在周齐林学习,直到博士学位毕业,并留在学校教书。从一开始进入研究小组,他就发现导师写的文章数量不是很大,“他应该真正解决科学问题,满足国家的需要,而不是为了写文章而写文章。”这种专注值得后人学习!"

周齐林的严格和极其严格的规定也反映在对学生的要求上。2017级硕士研究生王晨(音译)进入研究团队时,他花了半年时间做单调的实验操作训练,只因为周齐林要求他“遵守规则,练好手艺”。"周老师对规则要求很严格."王晨说,例如,如果研究小组或研究所的设备出现故障,周齐林将要求学生按照研究所的程序提交相关部门进行检修,而不是“打招呼”和“说一句话”来寻求方便。

人民教师周齐林简单易行,道路简单。

带领更多的年轻人走进化学的大门,用化学的“催化”之美教育人们。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周齐林始终不渝地耕耘和前进。

(马超参与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