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为汤一介设灵堂 今起接受各界吊唁
前一天晚上8点56分,北京大学终身教授、中国研究的领军人物唐·易捷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昨天,北京大学成立了殡葬委员会,今天开始接受各界人士的慰问。唐老遗体告别仪式将于9月15日上午9点在八宝山殡仪馆东礼堂举行。
人文学院纪念馆今天接受悼念
在李兆基人文学院,北京大学哲学系坐落在一座带有浓厚传统气息的四合院里。昨天,北京大学哲学系的老师们正忙于唐老的离开。唐老的许多同学和朋友也从外地赶来帮忙。
北京大学还为唐·易捷先生设立了一个葬礼服务办公室,并发布了讣告。讣告称,唐·易捷先生于2014年9月9日21: 00在北京去世,享年88岁。为悼念唐,学校在人文学院1号楼108室设立灵堂。大会堂将于9月11日至14日接受哀悼。营业时间是每天10点到17点。9月15日上午9点,八宝山殡仪馆东礼堂举行遗体告别仪式。
唐先生的学生说唐先生的灵堂有很多选择。最初,它是打算坐落在北京大学的智柏子花园,但这个地方太小了。他们也考虑过北京大学百年讲堂,但是因为讲堂里活动太多,他们最终放弃了。最后,哲学系选择了人文学院一楼王先生的讲堂。《北京时报》记者看到,1号楼正对着哲学系,呈四边形结构。灵堂的位置很安静。
据了解,108室最初是一个会议室。昨天下午,房间已经打扫干净,工作人员开始为灵堂的设立做准备。工作人员说,灵堂可以容纳70到80人。
我妻子熬了一夜,情绪很平静。
从昨天早上开始,亲戚、朋友和弟子们来到唐的家中,向他们的老师告别,并看望他们的母亲乐女士。拜访的弟子们说乐先生一夜没合眼,但他的心情依然平静。“儒家收藏”中心副主任杨少荣说,他去世时,他的妻子和女儿一直陪伴着他。
据了解,唐易捷先生去年被发现患有肝癌,目前正在接受治疗。今年夏天,李先生的病情恶化并反复多次。周一,他被从北京大学医院转到易贝医学院第三医院,主要是因为心肾综合征,这是一个沉重的心肾负担,并逐渐衰竭。虽然这一天过得很顺利,但李先生最终还是在9号晚上9点左右去世了。
记者了解到,9日晚7时30分左右,北京大学校长王恩格赶到医院看望丈夫。晚上10点左右,北京大学党委书记朱在太平间为王先生送行。
□记忆
坚硬而木质,温暖而富有活力
唐先生在人文学院3号楼120室的办公室保持不变。他的学生说,唐先生不常使用这间办公室。唐骏的博士生王波告诉记者,他是唐骏的2011级博士生。对于唐先生的离任,他感到意料之外的是“直到今年,唐先生仍在招收博士生”王波说,唐先生对他的学生有很高的期望。即使他老了,他也会亲自为他的学生修改论文。他认为现在最大的遗憾是在他的毕业论文答辩中没有导师在场。
北京大学哲学系系主任王波说,他是在1985年认识唐先生的。他的第一课是魏晋玄学,这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用《论语》来形容王先生是“刚健、木讷、热情、刚健”。他说王先生在学术研究方面很严格,但在待人接物方面却很温和。任何提出要求的人都会满意。
人们喜欢说“谢谢”
北京大学甘祥曼博士,主编,副研究员,唐先生的学生。他说唐先生通常以礼待人。他和他的妻子都为他工作过,即使他们为他尽了自己的一份力,他也会真诚地说谢谢。杨少荣说,直到他去世的那天早上,他仍然对护士和所有照顾他的人表示感谢。
唐先生在读博士时是甘祥曼的导师。甘祥曼说,唐先生一直追求真理和学术创新。当时,甘祥曼的博士论文是对传统儒家经典的阐释。他认为可以使用西方诠释学理论。当时,唐先生一直在呼吁“重建中国解释学的可能性”。他说,唐先生对用西方的方法和视角解读中国传统经典持积极的态度,其他先生则持怀疑的态度。
甘祥曼说,唐先生之死就像是一盏明灯和一个舵手的缺失,虽然《儒林外史》的编撰走上了正轨。他说,唐先生曾设想在《精粹》汇编完成后再进行一次完整的汇编。“现在精华的编纂还没有完成,他的愿望还没有实现。我对未来谁来领导没有太大信心。”
老年人仍然举行4小时的会议。
在他生病之前,他在北京大学东南门外科学楼5号4楼的“儒藏”中心呆了很长时间。副研究员沙志立说,张先生身体好的时候,每周都会去会议室和他们见面。他已经80多岁了,他会坐4个小时。后来,当他不舒服的时候,他渐渐地越来越少了。在这里,几个编译器也共享一个通信办公室。沙智理说,王先生经常告诫他们,“质量是儒藏的生命”。他经常以身作则影响每个人。王先生经常说的是“中国什么时候才能有一个站得住脚的哲学体系?”
-愿望
重病中,我最关心的是“儒家收藏”项目。
北京大学“儒藏”研究中心副主任杨绍荣在谈及唐先生的愿望时表示,唐先生编撰的《儒藏精粹》已顺利走上正轨,并将顺利完成。
她说,唐先生生前对《儒林外史》和儒学学院有很多顾虑。为了让他安心,北京大学已经为“儒家收藏”和儒家学院规划了办公空间,并将在未名湖北区选择几栋建筑。
《儒林外史》精粹的编纂是由唐·先生牵头的教育部重大项目,始于2003年。
唐先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曾经因为几个错别字而收回在付梓出版的出版物,并在一夜之间修改了它们。这部著作的总编纂者是唐·和季羡林,他们都已去世。
杨少荣告诉《京华时报》记者,从项目启动实施到实施,唐先生主持《儒林外史》已经有10年了。她说,当《儒林外史》在论战中成立时,学术界对古籍整理有一些看法,认为如果古籍整理得不好会适得其反。10年来,儒学和*在总结经验教训方面一直举步维艰。
唐先生一直担心进度和质量。目前,出版100卷的《儒林外史》已经比较成熟的固定了工作流程和系统。《孔子文集》的下一步将稳步推进。他自己在重病期间也非常确信“儒藏”能保证质量。王先生的离去对《儒林外史》的编纂影响不大,并形成了稳定的工作机制和保障。在他患病的一年多时间里,他一直在加强稳定机制。”杨少荣说道。
努力建设唐永通纪念馆
唐先生晚年一直在整理他父亲唐永通的手稿。唐永通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师。唐先生完成了中文手稿的编辑工作,并致力于唐永通纪念馆的建设。昨天,湖北省黄梅县唐永通纪念馆正式开放。最初的计划是唐·易捷先生带他的孩子们去博物馆,但是没有实现。
昨天,《京华时报》记者联系了北京大学孔子学院研究中心研究员、哲学博士胡,他正在黄梅县唐永通纪念馆工作。胡钟平说,这是王先生的最后一个愿望,他很遗憾不能去。然而,纪念馆的整个展览在前天下午6点就完成了,“在王先生活着的时候,这也实现了他的最后一个愿望。”晚上,他给乐先生发了一条短信。晚上10点左右,他收到了唐先生去世的消息。
胡说,唐先生生前十分重视唐永通纪念馆的建设。他甚至亲自画了四五次里面的布局。他也尽力遵循唐先生的想法。在昨天的开幕式上,他正式宣布了他的死讯,并默哀一分钟。
遗作
与妻子和孩子合著的散文集即将发行
记者昨日从该出版社了解到,由唐·和乐·与一对儿童合著的散文集《雁南园的过去》将于10月份发售。这本书附有66张张珍贵的历史照片。现年87岁的唐·先生回忆了他年轻时与父亲唐永同、母亲之子、战时家庭保护以及与冯友兰、季羡林等北大学者的交往。现年83岁的乐戴云回忆起他的岳父唐永通,他在学术研究上谨慎、宽容、温和,“*”时期很平静,以及他与北京大学的其他老师和朋友如尧尧、马寅初、朱佳煜和裴加林的多年交往。唐丹和唐爽还回忆了他们在雁南园的快乐童年和他们在特殊时期的风风雨雨。这本书成为唐死前的最后一部作品。(原名:北京大学为唐老师建纪念馆,接受各界吊唁)
阅读更多
北京大学唐教授逝世,享年8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