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科研“以量称重” 伤的是创新力
本报记者和刘
“我国的研究人员每年发表如此多的论文,获得如此多的专利,但他们似乎并没有对科技进步做出多大贡献,而且大量的成果并没有真正转化。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科研经费的浪费,不利于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全国人大代表、大熊猫研究中心成都研究基地主任侯蓉在审阅“两高”工作报告时,暂时“跑题”,将注意力转移到她一直关注的科技创新话题上。
侯蓉以大熊猫的内分泌和排卵规律的研究为例进行了介绍。几年前,大熊猫研究中心成都研究基地与国内许多大学联合开展科研,研究大熊猫的内分泌和排卵规律。在研究过程中,一组研究人员工作了一段时间,在发表了几篇论文之后,这意味着分阶段的研究已经结束。接手这项研究工作的研究人员也发表了几篇论文后,另一阶段的研究结束了。在过去的几年里,已经发表了十多篇论文,但是没有一篇真正揭示大熊猫的内分泌和排卵规律。
“说起来,也挺尴尬的。虽然大熊猫是我们的国宝,但它的排卵检测方法和抗体技术都是从美国进口的。”侯蓉说道。
1998年,成都大熊猫研究基地建立了自己的研究中心。如今,由研究中心和四川大学共同组建的研究所已成为省级部门共同组建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侯蓉表示,当研究机构对成都大熊猫研究中心研究基地的20多名专职研究人员进行评估和管理时,几乎不看论文,只看研究成果是否解决了实际问题。
“这里的许多研究结果根本不需要发表论文进行系统的讨论,而其他的由于技术保密的需要不能公开发表。”侯蓉说,例如,熊猫幼崽的存活率曾经很低,因为50%的雌性熊猫可能会生双胞胎。根据熊猫的天性,在生下双胞胎后,母熊猫会自然地抛弃一只小熊猫,只抚养剩下的一只。
“我该怎么办?后来,我们悄悄地把圈养的小熊猫和它们选择的母熊猫交换了一下,这样我们就可以给两只小熊猫喂食了。”侯荣说:“这样的交换方法是不需要写论文的。这是长期与熊猫生活在一起的研究人员观察到的经验。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东西不能算作成就吗?事实上,这种看似简单的交换方法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因为它把熊猫幼崽的存活率从30%提高到了70%以上。它解决了大熊猫饲养的关键问题。”
侯荣的分析认为,中国目前的科技评价和奖励制度并不十分合理。“我们过于关注发表论文的数量,并将其视为职称晋升、成绩评估、绩效评估和研究生毕业的必要条件。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科研工作向以论文为关键环节的方向发展,在学术界造成了急功近利的不良氛围,极大地削弱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侯荣深情地表示,许多科研项目在论文发表后就意味着研究的结束,因此许多项目无法继续深入,最终无法应用于实践。
侯蓉并不是唯一一个担心科研人员创新能力不足的人。“我在高校工作了24年,我觉得高校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来源,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仍然很低。许多人闭门进行科学研究,拿起纸爬上电网,不喜欢与行业打交道,埋头写论文。”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人民社会福利厅厅长刘三秋说。
刘对的分析表明,这与“指挥棒”的评价和考核的偏差有关。她认为,对于创新人才的职称评定和荣誉评定,应制定相应的考核指标。
“在*总理今年的*工作报告中,‘创新’是一个高频词,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在于创新人才,关键在于凝聚和调动人才发展的积极性。”刘三秋说,创新离不开人才,这就要求高校和科研机构转变人才培养观念,培养更多的"高、精、尖"人才。(原题:科研“量重”损害创新——人大代表重申科研评估重论文轻成果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