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科技创新“尖兵”离不开科普“后勤部队”

科普小知识2022-07-28 13:54:51
...

科技创新“尖兵”离不开科普“后勤部队”

在学术界,郑永春是一位专注于科学研究的月球研究专家。他将分析中国探月工程“嫦娥一号”和“嫦娥二号”发回的微波数据,以解开月球热异常之谜。然而,作为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的研究员,郑永春也有一个“互联网红”科学家的身份。

“科学普及绝不应该是科学研究的从属产品。科学普及和科学研究应该是平等的。”在2016年获得美国天文学会行星科学分会颁发的“卡尔·萨根”奖后,郑永春变得“受欢迎”。该奖项主要授予在公共传播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一线科学家。作为第一个获得这个奖项的中国人,他已经从一个不知名的科普作家变成了“科普V”。“我仍然是我原来的自己,但我一夜成名,我有更多的机会做科普工作。”

在过去十年左右的时间里,郑永春的表达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从他在采访中偶然提到的“金句”中可以看出:“科学已经开展得太久了,而且总是高高在上。是时候退两步了。”"在中国,科学家的魅力和价值目前被大大低估了."“娱乐科普也是一种科普。更多的人愿意观看它。他们说一万字和一万字。没人看的科普不是好的科普。科学普及最终会产生影响。”

在他进入研究生院之前,他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因为我们这一代人和我们之前的科学家从童年起就没有经历过系统的科学教育和科学启蒙”。当老师要求他解决一个在这个国家没有人在做的问题,并且没有标准答案,并且所有的实验证据都被用来解释这个问题时,他开始理解什么是科学。

他认为,我国科普的主要工作仍处于科学知识普及的水平,并在这方面做得很好。然而,在现阶段,科学家越来越需要向公众“灌输”科学精神、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为此,郑永春特别重视中小学的科学教育。它不仅在中小学开展科普报道,还组织10多名一线青年科学家参与编写小学“科学”教材。“科学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培养科学家,不仅仅是普及科学知识,而是学会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参与编写科学教科书的科学家将在这些领域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他说:“只要中小学12年的科学教育做好,全民的科学素养就会提高到一个很高的水平。这对中国科技创新的未来非常重要。”

除了科学哲学和科学技术史这两种大众科学载体之外,科学家和研究人员的科学研究工作和成果也是大众科学的源泉科普的长期实践使郑永春发现,我国科技创新最大的短板是科研与基础教育、科研与经济发展的“两皮”现象,导致科技与社会严重缺乏互动。他认为科学技术正在迅速发展。如果公众的科学素养长期跟不上,就必然会阻碍科技创新。

一方面,反科学、伪科学和迷信猖獗,导致社会不稳定;另一方面,这将使生物技术、核电工程和石化项目等先进技术难以向社会推广,从而付出巨大的隐性社会成本和代价。只有通过科普,才能激发全民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尖端科学研究成果和科技成果才能在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发挥作用和扎根。“科学研究和科学普及就像军队里的战斗。科学家是锋利的刀子,在前面起着带头作用。科学普及就像后方的庞大军队和后勤供应。如果庞大的军队跟不上,科技创新就像一只耗尽了的军队,超出了人心所能承受的范围。”

2017年底,经过两年多的酝酿和准备,郑永春与部分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共同发起成立青年科学家社会责任联盟,汇聚科学家“做事”,重点关注三大领域:科学普及、科学教育和科学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科学研究是科学家的工作职责。此外,每个科学家都应该有社会责任:让科学扎根于社会,让更多的人喜欢科学,感受科学的乐趣。这是科学家的社会责任。”

他提倡科学精神:用证据说话。科学没有权威。语言必须基于事实。谁说的并不重要。相反,依靠证据和盲目追随权威会阻碍科学进步。与此同时,许多科学理论和假设并不是绝对正确的,但是哪一个理论有更多的证据来支持它。例如,对于月球的诞生有四种假说,学术界目前倾向于大碰撞理论。

“科学绝对不正确,科学家所说的也不是绝对正确。科学是一种随时可能被推翻的理论!你为什么不推翻它?只有证据没有被发现或者是不够的。如果得出一个结论,它将成为知识。”郑永春认为,科学的最大优势在于不断质疑、颠覆和改进,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

什么样的科普好?“时代瞬息万变,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科普的方式方法也应该日新月异。在过去,自以为是、专横跋扈的流行科学被关起门来教授,并且一本正经地进行说教,这已经不再符合社会的需求。”郑永春认为,好的科普应该是双向交流。随着年轻人的分享成为社会的主流,整个社会越来越倡导平等对话,不再喜欢被说教。“为什么我要告诉你关于科普的事情,因为我认为它有特殊的意义,我希望你对它感兴趣。”郑永春的科普对象从幼儿园的孩子到90多岁的科技工作者。面对不同的受众,郑永春始终坚持科学普及要深入、简单,让每个人都感兴趣、富有成效、有启发性。他说科普最重要的事情是打开一扇窗,告诉你窗外的世界很大很有趣。其余的你应该自己去探索。

“良好的科学普及可以改变人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和角度,改变人们的“三观”,甚至改变许多人的生活方式。”根据他的观察,目前我国全民的科学素养仍然很低。各地区公民的科学素养差距很大,发展极不平衡。尽快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培育科技创新的沃土,是建设科技创新强国的重要需要,也是当今国家的迫切需要。大多数人在日常生活中没有机会接触科学,所以他们缺少科普的“火种”。科普需要做的实际上是点燃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启发他们的思维,启发他们的思维,尤其是对青少年来说。时至今日,他仍然很难判断科学普及对他个人发展是好是坏,但他说,“我认为科学普及特别重要,它总是需要有人来做,值得我尽最大努力去做。”

科普也分为广义和狭义。从狭义上讲,“科普”是指制作科普报告、撰写科普书籍或文章。广义的“科普”是促进科学与社会的深度融合。郑永春提出并倡导“科学加”的概念:“科学可以应用于教育、文化、艺术、历史、哲学、经济、社会等领域。一小块互联网能对社会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科学+”应该比“互联网+”产生更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