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亦钢:通讯领域的“爱迪生”
他拥有198项美国专利,是来自*的第一位美国机械工程学会会员。他工作的贝尔实验室拥有世界上最多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作为实验室的首席系统工程师,他离科学技术的巅峰如此之近——阿尔卡特朗讯在2008年、2010年和2011年连续三年授予他贝尔实验室发明人奖,以表彰中国科学家蔡。2012年,他获得了第一个阿尔卡特朗讯杰出发明家奖。后者是阿尔卡特朗讯/贝尔实验室为表彰蔡在当代通信技术领域的里程碑式贡献而专门设立的前所未有的终身发明成就奖。
蔡
蔡每年在公司发明创造的数量和质量上都遥遥领先,在全球通信领域被誉为“爱迪生”。
实事求是
蔡1954年生于温州。1977年复试后,他成了机械工程系的学生,对追求实事求是精神的浙江大学校长朱克真十分钦佩。他分别于1982年、1984年和1987年获得学士、在职硕士和博士学位。他于1982年留校任教,担任助教、讲师和副教授。
蔡多次亲切地说,在浙江大学秋实园学习工作12年,最大的收获不是取得了多么突出的成绩,而是浙江大学百年追求的秋实精神的熏陶。
1989年,蔡应邀作为访问学者访问美国阿尔贡实验室。从事核反应堆结构流体诱发振动、核反应堆热流体动力学、核反应堆应力腐蚀损伤和磁悬浮列车动力学的科学研究,取得了显著的学术成果。他发扬了母校实事求是的精神。
1994年,“用民用导航卫星跟踪定点目标,实现双向通信和目标控制”项目负责人罗杰·卡尔森急于找到合适的研究人员来完成上述重要项目。蔡承担了他从未涉足过的卫星通信任务。最后,他成功地完成了项目的软硬件,并成功地实现了商业卫星对目标的监控。
蔡在氩国家实验室的流体诱发振动研究中,也为国际流体振动学术界树立了新的里程碑。蔡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论文在美国机械工程学术界引起了很大反响和好评。2000年,蔡成为第一位入选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的留美中国学者。他兼职从事核反应堆应力腐蚀损伤的研究近10年。这些结果仍在核反应堆的运行中得到应用。他还帮助核电站的冷凝器改善了它们的工作条件和核电站的效率,这得到了美国国家核管理机构的高度赞扬。
在30年的学术生涯中,蔡始终觉得有一盏真理的明灯照耀在他的面前,使他把科学看得比生命还神圣。
2013年,贝尔实验室高级副总裁Craig Thompson在贝尔实验室总部为蔡颁发了“杰出发明家奖”。
追求
自从进入浙江大学求是园,蔡就有了“让科学为人类服务”的志向。1995年11月15日,他进入美国AT&T·贝尔实验室后,逐渐将兴趣和注意力转向通信领域的先进技术。他意识到,有了良好的硬件和开放包容的科学研究环境,就可以接触到最先进的东西,这甚至可以激发他对创造和发明的激情,从而为科学追求人类福祉的雄心带来另一个春天!
1925年,以世界著名发明家贝尔命名的贝尔实验室诞生了。到目前为止,已经出现了1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其中包括中国科学家朱棣文、高琨和崔琦。经过几年的发展,它现在是世界上最大的科技研发机构阿尔卡特朗讯的重要部门。
在这块风水宝地上,蔡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各种通信领域和信息技术领域的创新发明、通信应用产品的技术开发,并领导智能通信网络、预付费系统、互联网多媒体子系统、消息通信系统、3G/4G、LTE等产品的结构设计和系统工程研究。他将这些先进的技术和发明应用于实际产品,将原始发明工业化和商业化,寻求世界人民的福祉,并赢得世界通信界的广泛尊重。
近年来,蔡主要致力于前瞻性通信技术的研发,如互联网多媒体子系统通信、通信用户数据管理、短信通信和垃圾短信控制、应用推进器和通信服务、长期演进网络通信、机对机无线通信等。成为全球传播领域战略研究的先驱是当之无愧的。
2009年,蔡应邀在母校浙江大学演讲。
无数伟大的成就
对于一个科学家来说,取得学术成果似乎并不困难,但在精神层面上取得成就却不容易。纵观蔡30年的学术生涯,他是一位既有学术成就又有精神成就的科学家。
经过10年的磨练,蔡已经从一个著名的机械动力学专家变成了一个享誉国际的通讯专家。
蔡于1995年涉足智能通信网络,并很快成为该领域的专家,申请了十多项发明专利。2001年6月12日,蔡的第一项智能网发明专利“基于智能网接口协议的话务员辅助呼叫用户筛选”获得欧洲专利局的批准。当时,为了帮助中国智能网的建设,他穿梭于太平洋(601099,古巴)20多次,与中国同行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从2005年到2007年,蔡申请了78项重要发明专利,大部分是在“互联网多媒体子系统”领域的创新,以及第四代(4G)通信技术问世后移动网络技术系统(LTE)的最新标准发明。
蔡所有的发明都是独创性的发明。他警告他的同事,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工程师,首先必须进行原创性研究。原始的研究是无法模仿的,没有捷径可以通向真正的成功。
文章转载于《中国科学日报》,原标题为“大咖啡馆的发明”蔡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