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华东院士:对地观测未来十年将有“大动作”
郭华东
■孙爱民,本报见习记者
“未来十年将是中国卫星地球观测发展最快的十年。中国的卫星地球观测计划将形成世界上最具特色和最密集的系统谈到卫星地球观测的未来发展,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球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主任郭华东不禁感到兴奋。
地球卫星观测框架“成形”
今年是遥感诞生50周年。1962年召开的第一次环境遥感会议标志着遥感的诞生。第一次遥感主要用于气象观测,1962年环境遥感会议揭开了遥感地球观测的序幕郭华东回顾了地球观测研究的历史。
50年来,全球卫星地球观测技术蓬勃发展,卫星地球观测的应用领域更加广泛和深入。"它在地震和洪水监测等全球热点问题上发挥了巨大作用."郭华东说。
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中国面临着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和城市建设问题。利用地球观测数据为经济建设和*决策提供数据支持迫在眉睫
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不断发展遥感技术,先后发展了以腾冲遥感为代表的资源遥感、以四川二滩为代表的能源遥感和以天津渤海湾地区为代表的环境遥感。
除传统遥感技术外,中国还形成了四大系列卫星遥感系统:中国巴西资源卫星、环境卫星、气象卫星和海洋卫星郭华东说。此外,中国的小卫星地球观测计划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郭华东说,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已经初步形成了地球卫星观测的框架。
形成一个真正的体系仍然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
尽管中国的地球观测系统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郭华东认为,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中国“仍有许多不足之处”。
"从技术上讲,我国仍然缺乏高空间分辨率数据."郭华东说,西方国家发射的卫星的空间分辨率已经达到0.5米以上。
郭华东认为,卫星空间分辨率的提高是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反映。卫星空间分辨率的提高取决于整个卫星系统的设计以及卫星部件和材料的产业化水平。“只有当科学技术的整体水平达到一定高度时,卫星的空间分辨率才能达到一定高度。”郭华东说。
据郭华东介绍,中国在独立建设地球观测系统的同时,也接受了国外先进的卫星数据,为中国的环境探测和防灾提供了许多重要的数据支持。同时,郭华东表示,中国要真正形成自己的地球观测系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今后有必要推进多模式、多平台、多波段、综合地球观测计划的建设。
将实现历史性发展
据报道,中国近年来已经充分认识到地球观测的重要性,并将在未来十年实施一系列专项计划。未来十年,中国卫星地球观测系统建设将实现历史性发展郭华东说。
“中国将继续改进四大卫星系列,未来将出现新的卫星。”郭华东说,中国还安排了许多项目来促进中国卫星观测系统的建设。
展望地球观测技术的未来应用,郭华东表示:中国的自然灾害预测时间可以大大缩短,监测精度将大大提高;大规模制图也将突破气象学和地形学的限制,大大提高速度和精度。环境问题也将纳入常规检查系统。提高海洋生产力、保护海洋权益和保护海洋领土都将由卫星系统指导。
郭华东强调,我国面临的环境问题、资源环境和城市发展对地球观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要求,这是推动我国卫星地球观测发展的强大动力。
“需求牵引,技术推广。发射卫星有明确的目标和目的。不要为了发射卫星而发射卫星。”郭华东说:“建设卫星地球观测系统,必须密切关注国家和用户的需求,有明确的目标,有更加科学和明确的论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获得更高的收益。”
中国科学新闻(2012-117,第一版集锦)
上一篇:瞿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