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中国科学家备战“大洋第一潜”

科普小知识2022-07-29 17:56:29
...

8月初,中国科学家将乘坐自己的潜水器进行“第一次海洋潜水”。海洋中多彩而神秘的深海生物是意料之中的。”7月28日,“蛟龙”号第一次实验性应用航行第二和第三航段的首席科学家王春生告诉新华社。

如果海洋条件好,自然条件允许,国家海洋局第二研究所的海洋生物学家有望成为“海洋第一潜艇”的科学家。在过去的几天里,王春生在模拟舱接受了紧急训练,并进入了真实舱,以熟悉环境和充分准备潜水。

在蛟龙号第一次实验性应用航行的第一段时间里,科学家们从中国南海的冷泉和山区采集了大量样本。与第一航段相比,“蛟龙”号第二、三航段的“海洋之旅”难度更大——先后前往东北太平洋中国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和西北太平洋富钴结壳勘探应用区进行近海底生物调查、地质取样、海底摄像及相关海底测试作业。

“蛟龙”号及其母船“向阳红09”号于19日从厦门启航10天后,向东航行了2000多海里,穿过东9区和东10区,进入东11区。预计他们将于当地时间8月4日抵达第二航段的作业区。在这个75000平方公里的合同区域,中国享有专属探矿权和优先采矿权。

记者从现场总部了解到,第二飞行段最初计划在两周内进行五次预定的潜水和两次演习,最大深度超过5000米。其中,第一次潜水预计在东北太平洋的CC区,那里结核丰富。根据现有的科学研究数据,结核中锰、铜和钴的最高品位分别为30%、1.5%和1.0%。

“如果我们能如期下降,我们将对结核试验矿区的沉积物进行原位工程力学参数测量;近底定高导航拍摄;小规模结核分布规律研究:采集大型底栖生物样品和视频数据;分析比较深海盆地和海山大型底栖动物的多样性和群落结构,为深海采矿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环境影响评价提供科学依据。”王春生说。

他说,第二航段的作业区是深海盆地,生物食物主要来自海面沉降。能沉到5000米以上的食物非常有限,因此盆地中生物的分布很小,不易捕获。为了提高捕捉概率,科学家们制造了各种各样的生物捕捉装置。

“鱼类、海参和虾等强壮物种通常广泛分布在深海中,而海绵、海葵、海蛇和海百合等固着底栖动物在不同国家的合同区分布不均,当地物种比例很高。我们希望尽快了解中国合同地区生物群落的分布情况。”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