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能源专家称“中国碳排放被高估”结论不可信

科普小知识2022-07-31 08:40:10
...

8月20日,《自然》杂志发表的文章《中国化石燃料燃烧和水泥生产过程排放被高估》引起了广泛关注。文章认为,中国*2005年公布的碳排放数字可能比实际数字高出12%。

《科学技术日报》采访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副研究员朱,清华大学能源、环境与经济研究所副教授。朱·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温室气体清单审评专家,是非《公约》附件一缔约方国家信息通报专家咨询小组主席。两位研究者认为文章《自然》有“硬伤”,结论不可信。

《科技日报》:在《自然》的文章发表后,媒体非常关注。据称,中国使用的*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推荐的煤炭排放系数比中国的实际煤炭排放系数高出40%。因此,中国的碳排放量被高估了。你怎么想呢?(注:煤的排放系数是燃烧每吨煤后可释放的二氧化碳量)

朱:我不同意。《自然》杂志的文章取出了IPCC的最高默认值(0.713),并将其与中国原煤的平均排放系数(0.491和0.499)进行了比较。直到那时,它才得出结论,“IPCC推荐的数字”误导中国高估了它的排放量。我认为警监会是错误的,已经“放下了一把枪”。

首先,*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从未提供过这样的数字,但它提供了一份不同煤的排放强度表,研究人员可以根据该表计算出各种煤的排放系数——无烟煤(0.701)、焦煤(0.713)、其他烟煤(0.653)、亚烟煤(0.485)和褐煤(0.322)。这些不是“推荐值”或“默认值”,而是“默认值”,也就是说,没有更好的选择。IPCC从未建议或鼓励任何人使用任何数字。

此外,中国在2005年公布了碳排放数据,使用的是测量的排放系数,而不是所谓的“气专委推荐的0.713”。

《科学技术日报》:大自然使用他们测量的煤炭因子来计算碳排放。结果准确吗?

滕飞:我不这么认为。本文利用2011年至2012年采集的602个原煤样本,计算出中国原煤的排放因子,并利用该数值计算出历年燃煤的排放。

然而,自2005年以来,由于煤炭供应紧张,大量低热值褐煤被开采,褐煤产量在中国原煤产量中的比例从2005年的约5%上升至2011年的9%。同期,无烟煤的比例从23%降至13%。褐煤比例在2011年达到最高,而无烟煤比例最低。

无烟煤和炼焦煤含碳量较高,褐煤含碳量较低,因此2011年原煤的排放系数是多年来最低的。用2011-2012年的排放系数来计算2005年的排放量将不可避免地导致“中国公布的数据被高估”的结论。

《科学技术日报》:因此,你不同意《自然》关于中国2005年报告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被高估了12%的说法吗?

滕飞:是的。还有另一个“硬伤”:所谓的“12%”差距是将两个不同类别的数字相比较。文章的估计范围是化石燃料燃烧和水泥生产的碳排放。中国2005年报告的用于比较的温室气体清单不仅包括这一部分,还包括其他工业过程(如钢铁和石灰)的约1.57亿吨排放。一个是小范畴,另一个是大范畴,怎么能比较呢?

《科学技术日报》:《自然》上的文章不仅指出排放数据被高估了,还提到中国的能源消耗被低估了。是真的吗?

朱:计算一个国家的能源消耗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表观方法”,从供应方(生产、进口、出口、库存)计算。一个是“部门法”,它将消费者的总能耗(不同行业计算的能耗)相加。《自然》的文章用表观法计算了中国的能源消耗,比中国用部门法计算的数据高10%,认为这个数字更准确。

我们不明白的是,他们使用了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国家能源平衡表中的数据进行计算。作为比较,部门法的统计数据也来自这个“资产负债表”。“资产负债表”必须是平的。同一张纸上的总供应量和总消耗量怎么会有10%的误差?我们发现,该条附件中所列的一些部门消费数据不在国家能源平衡表中,其来源不明。此外,在计算表观消耗时,作者没有按照核算的基本要求考虑焦炭、成品油等二次能源的进出口,而只考虑一次能源。因此,我们认为“10%”的结论是不科学的。

阅读更多

《自然》杂志称,中国的碳排放量在13年内被高估了106亿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