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专利”的标签不能乱贴
本报记者张野
两次会议观察
随着2016年中国专利数据的公布,中国发明专利申请连续五年位居世界第一。然而,公众舆论质疑中国专利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毫无价值的“垃圾专利”和“泡沫专利”。在正在进行的NPC和CPPCC会议上,一些成员和代表也提出了建议和提议,希望国家关注“垃圾专利”现象。
那么,“垃圾专利”现象真的存在吗?那么,我们能否得出结论,中国近年来专利的快速增长存在泡沫?为此,记者进行了一项调查,并与一些CPPCC成员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希望能给读者一个答案。
撇开申请主题不谈,谈论“垃圾专利”是一个错误的命题
“申请国内发明专利的主要来源是企业,约占80%。这个大街区没有垃圾问题。”前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田力普直言不讳地说。
江苏是中国发明专利申请量最大的省份,而南京是中国大学数量相对集中的城市。理论上,高校申请发明专利的比例应该比较高。然而,记者走访了省内最大的南京纵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发现企业、高校和个人的申请比例分别约为65%、30%和5%。同时,记者还查询了南京正联等其他几家大型知识产权机构的数据,发现比例相近。
田力普认为,不管专利申请的主体是谁,谈论“垃圾专利”都是错误的。然而,他并不否认目前中国企业申请的发明专利有一点泡沫,“这是因为*过去鼓励政策,但现在越来越少”。同时,他还研究了企业专利的转化率,约为80%。
“在尚未转化的企业专利中,有些并不用于转化。例如,围绕核心专利建造的专利墙用于防御。也有一些先进的布局专利。仅仅因为它们现在没有被使用并不意味着它们将来也不会被使用。”田力普说,“这些都是使用问题,不是垃圾。”
大学专利为何成为“睡美人”
“我们的专利并不面向市场,尤其是在高校。他们被用来评估职称,写报告,检查和接受问题。这种定位是错误的。”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党委副书记张勤说。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研究所信息光学与光电子实验室主任王告诉记者,许多高校和国有企业在科技人员评价指标体系中对发明专利数量有明确要求,大多数国家垂直研究项目也建立了专利数量评价指标。
除了评价指标体系过于单一之外,不良的转化渠道也导致大学专利成为“专业但不利”的“睡美人”。
在国际上,大学有两种方法来转化专利技术。一是向企业发放专利许可。二是鼓励科技人员创业或成为股东。
张勤回忆说,当他在美国学习时,他的导师既是大学教授又是公司总裁。他在学校学习,并在公司做研究。“我在1987年出国留学,我们国家在这个问题上争论了很长时间。直到去年**发布了一份文件,它才发布了这份文件。
用系统唤醒沉睡的专利
“大学的睡眠专利每年都在两会上讨论,但没有很好地解决。”说到这,田力普摇了摇头。在他看来,根本问题在于,大学纵向学科产生的专利具有国家所有权的属性。
外国大学也有国家投资。为什么他们能处理好?"这涉及到意识形态的问题。"田力普说,不要总是提防更多科学研究人员的好处。
张勤说,例如,斯坦福大学从不对成果转化进行预审查,教授们出去与学校合作,不管他们与谁合作。然而,学校设备和项目的使用产生了一个专利制度。“如果你在外面经营一家公司而不成功,我不在乎你。如果你成功了,我将收取版税。如果每个人都分享,这个系统有多好!”
另一方面,在中国,预批准仍然阻碍着专利转化的道路,价格评估已经成为各方争议的大问题。有些人可以对同一项专利进行几亿甚至几十万的评估。
“与具有市场开发能力的大型企业或非常小的企业相结合,市场价值完全不同。”张勤说,他曾经和财政部一起去美国和加拿大调查知识产权的评估。结果表明,国外只制定了评价标准,没有制定绝对值。
高校专利的转化仍在进行中。自2014年以来,国家知识产权局与财政部共同推出了以市场为导向的知识产权运营服务试点。通过股权投资,优先支持20家知识产权运营机构,初步形成“1+2+20+N”的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
“我认为这个方向很好,也很积极,但仍有很长的路要走。”田力普说。
(北京,3月9日,《科技日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