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1月共5次强霾污染仅4个晴天
根据监测数据统计,2013年1月北京、天津、河北共出现5次强霾污染过程。全年共22天PM2.5超标(75微克/立方米),27天超标(35微克/立方米),只有4天天气晴朗,北京和京津冀空气污染形势十分严峻。
2月3日下午,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试点项目“大气霾的成因与控制”的科学家在北京向媒体介绍了专项科研的进展情况。2013年1月,罕见的持续高强度大气霾污染席卷了中国中部、东部、东北部和西南部总共10个省市,人口超过8亿,其中京津冀地区污染最为严重。
北京、天津和河北1月份的5次强霾污染分别为:6-8月北京地区PM2.5小时最高浓度首次达到320微克/立方米,大于300的时间为1小时;第二次,从9月到15日,北京的PM2.5最高值是680,超过300超过46小时。第三次,在17日和19日,PM2.5的最大值为320,大于300的时间为1小时。第四次,从第22次到第23次,PM2.5的最大值是400,超过300超过21小时。第五次,在25日和31日,PM2.5的最大值是530,超过300超过50小时。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霾的成因与控制”专题科学家王跃思指出,席卷中国中部和东部地区的强霾污染物的化学成分是1952年英国伦敦雾霾事件和20世纪40、50年代美国洛杉矶光化学雾霾事件的混合污染物,并叠加有中国特色的沙尘气溶胶。这是人为大量排放和破坏自然生态的直接后果。
就北京而言,机动车是该市PM2.5的最大来源,约为1/4。其次是燃煤和对外运输,各占1/5。油气挥发和餐饮近年来呈现快速上升趋势,应加强控制,工业和地面粉尘排放应进一步改善。京津冀地区应重点控制工业和燃煤过程,重点是燃烧过程中的脱硫、脱硝和除尘。同时,应高度重视柴油车排放和燃油质量。“为防止北京和京津冀发生强霾污染事件,北京应重点解决车辆道路拥堵问题;周边地区重点抓好煤的脱硫、脱硝、除尘,控制挥发性有机物的排放”。
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大气霾的成因与控制”特别科学家陈亮甫表示,卫星监测分析表明,2013年1月华北地区的霾事件是一次自然和人为事件,它加速了霾的形成过程,并在灰尘和水蒸气的共同作用下放大了人为排放的污染效应。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利用自主开发的嵌套网格空气质量预测模型系统(NAQPMS)模拟霾天气,评估预报和预警能力。结果表明,该预测模型能够预测区域大气霾的产生趋势和覆盖范围。研究院研究员、“大气霾的成因与控制”专题科学家王自发要求建立全国范围的大气PM2.5数值预报业务模型,提前3-4天预测高浓度霾事件的发生时间、范围和强度,有效遏制重霾事件的发生。
“大气霾追踪与控制”专项下的5个项目共25个课题,包括霾追踪模拟、大气霾追踪、大气霾数值模拟与协同控制方案、霾监测关键技术与设备开发、霾关键污染物控制前沿技术。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特聘首席科学家、研究员贺红表示,未来5-10年,要搞清楚该地区霾形成的关键物理化学机制,识别典型地区霾形成的关键污染物,确定区域大气污染物的跨区域和跨境输送量,建立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大气污染预测、诊断和控制决策模型, 针对造成雾霾的关键污染物,开发源头控制和过程控制技术,开展区域应用示范,为雾霾污染控制提供科学可行的技术和政策解决方案。
上一篇:新树蛙以著名歌手命名
下一篇:晴天的夜里为什么很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