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研究发现艾滋病病毒储存库有望“缩小”
复旦大学陆洪洲课题组对127例接受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进行了研究,发现治疗前感染者血浆中含氧环化酶(IDO)活性可以预测治疗后艾滋病病毒库的大小。活性越高,储库越大,而艾滋病病毒储库在抗病毒治疗后活性更高的患者中仍然更高。研究结果发表在《临床传染病》上。
卢洪洲说,艾滋病病毒库的存在是根除艾滋病的主要障碍。目前,抗病毒治疗已经能够显著延长艾滋病毒感染者的寿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然而,感染艾滋病毒的人仍然需要终生服药。一旦停止用药,病人体内的艾滋病病毒就会反弹。这是因为艾滋病毒感染人体后,病毒会整合到人类基因组中,并在静止细胞中形成艾滋病毒库。储库越大,停药后病毒反弹的时间越短。目前的治疗方法没有一种能够根除艾滋病毒储存库。因此,探索影响艾滋病病毒库规模的因素及其持续存在的机制已成为国际艾滋病领域的研究热点。
据报道,加氧酶环化酶是色氨酸(人体必需氨基酸)代谢的关键酶,但其代谢产物也具有很强的免疫抑制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许多疾病,包括肿瘤、艾滋病病毒感染等,都可能使用这种酶来创造一个适合疾病发展的免疫微环境。研究人员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体内的加氧酶环化酶活性明显高于健康人,经长期抗病毒治疗后,不能降至健康人水平。进一步的研究(对接受抗病毒治疗的127名感染者的研究数据)发现,这种酶可能与维持艾滋病毒的储存有关。
“如果下一项研究证明这种酶参与了艾滋病毒储存库的维护,并在艾滋病毒储存库的维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那么针对这种酶的药物很可能会减少病毒储存库。”卢洪洲说:“去年底,已经上市的免疫治疗性PD-1抑制剂可以显著缩小艾滋病病毒库的规模。如果艾滋病毒储存库减少到较低的水平,患者可以有较长的停药时间,病毒不会反弹。如果降低到非常低的水平,患者将不再需要服药,即功能性治疗已经实现。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对其机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为艾滋病免疫治疗寻找新的靶点,造福患者。”
上一篇:收音机为什么能收到电台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