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自然科普

“逃离医科”:十年波动的背后

科普小知识2021-12-10 04:04:28
...

为了医学教育特别是招生工作的长期健康发展,必须有一个人才培养的长期规划和预警机制。中长期规划是人员培训的正常轨道,预警机制是特殊事件和特殊办公室的轨道。只有把这两条轨道结合起来,才能有今年的“大蒜难吃”和明年的“大蒜不吉利”这样的事情,就像农民种的大蒜一样。

这位是记者文彩飞

今年8月19日是中国的第一个医学教师节,也是暑假结束的时候。这些天,申请医学院的准“准医生”们正在为即将到来的象牙塔生活打包行李。与十多年前相比,考生填写高考志愿表的想法不同于“一个医生不合格,两个教师不合格”的想法。对于“00后”,更重要的是“梦想必须实现”。

然而,在大学医学院的招生中似乎出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中断。

自2014年以来,一篇名为“谁将成为中国的医生”的热门微博出现在互联网上。从那以后,几乎每年,复旦医学博士协会发表的这篇文章都会被再次提及,并引起新一轮的讨论。今年也不例外。就在新学期即将来临之际,这篇文章再次成为许多人关注的焦点。

在这篇文章中,复旦大学的这批医生公布了一批医学院校的高考考生人数——北京协和医科大学计划从广东招收10名理科学生,但只有4名考生分批报考。广州中医药大学招收了1808名理科学生,其中只有674人注册,576人注册文科,只有140人注册,三分之二的摊位关闭。南方医科大学的文科项目招收了200人,实际申请了50个职位,其中3/4的职位被取消...现在看来,这个数字可能缺乏一些“时效性”,但它或多或少地反映了当时高考考生“弃医从医”的趋势。

尽管公众的认知仍停留在“逃避医学”的印象中,但一些媒体披露,2018年,财经大学和贸易大学冷,医学院招生热。其中,北京大学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复旦大学医学院等的招生排名。与2017年相比有了很大改善。

那么,我国的医学教育是冷还是热?波动背后的问题是什么?

医疗登记是冷还是热?

"十年前,医学院招收学生的确很难。"长期关注医学教育的苏州大学校长熊思东表示,最明显的表现之一就是综合性大学医学院的录取分数线普遍低于该校其他专业,且首志愿率较低,有的甚至低于30%。在招生时,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想学医的人不去排队,去排队的人觉得学医太欠缺,而被录取的人大多接受调整。后来,一所综合性大学的医学院改为单独招生,解决了首选问题,但没有解决录取分数低的问题。

与综合性大学的医学院不同,医学院,尤其是地方医科大学,仍然是地方同类学校中最难的一所。然而,由于他们的声音有限和媒体吸引力弱,他们更经常由综合性大学的医学院“代表”。

“在国际上,法律和医学吸引了分数最高的候选人。十多年前的感觉是最好的学生不学医。尽管多年来情况有所改善,但形势远非乐观。从纵向来看,申请医学院的学生人数有所增加,考试成绩和考试排名也逐渐提高。然而,并不存在报名拥挤的情况,分数最高的候选人会被吸引去申请。”熊思东说。

那么,医学教育中真正的寒冷是什么?

四川大学招生就业处副处长廖爱民指出,长期以来,人们误解了医学的内涵,把所有医学学科都当成临床医学,认为学生毕业后应该成为医生。事实上,当医生的临床医学已经热了很长一段时间,护理、卫生检验检疫、基础医学等学科。,不适合医生,相对不受欢迎。当后者在寒冷时被放大,它在寒冷时就变成了药物。

他补充说,要判断一个专业是冷专业还是热专业,这取决于填写志愿表格的考生在招生数量大的省份是否保持稳定的排名和分数。如果招生计划很小,没有高分考生报名参加考试,分数自然会有所下降。特别是在其他省份,入学人数少,更容易受到意外因素的影响。

波动背后的四个原因

谈到入学人数的波动,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毕敦荣表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医生的社会和职业安全有了很大改善。几年前,经常有医疗问题。由于高职业风险,许多父母不允许他们的孩子学医。现在该州已经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来解决医疗问题。医疗问题的现象得到了遏制。当医生不再是一个“危险”的职业,公众对申请行医又恢复了信心。

熊思东承认了这一点。他指出,波动也反映了整个卫生保健系统的重组。过去,医学院毕业生总是被挤到三级医院就业。在许多人的眼里,三级医院和一级医院是如此不同,以至于不能挤在三级医院里。即使他们从事药品代理、药品企业研究和保险,他们也不会被初级医院接纳。现在,国家政策和基层医院的硬件有了很大的改善。医学院毕业生不一定愿意被挤到三级医院。他们有的去社区医院,有的成为全科医生,从而丰富了他们的就业范围和水平。

同时,高校扩招带来的挤压效应也提高了医学专业的竞争力。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高等教育已经成为东南沿海地区的普及教育,这降低了许多职业的第一高质量就业率。与经济、管理等定位不明确的行业相比,医学等定位明确的行业有其自身的特点——高就业率。通过挤压效应,医学候选人的数量增加了。

此外,大众媒体经常夸大综合性大学医学院招生的难度。事实上,他们现在通过适当调整招生规模和结构,例如在预防、基础和临床病例这三个主要学科中,增加了临床病例的数量,减少了放射病例的数量,并增加了成为医生的可能性。在临床实践中,将增加长学制和短学制的数量,并将增加八年制的比例。如果在体型较小的情况下进一步缩小和优化招生规模,将很难获得医学专业的一票。

医学院的建立会带来新的影响吗?

近年来,建立医学院校已成为综合性大学的一种趋势。那么,越来越多的医学院会对波动的招生产生影响吗?

廖爱民认为,目前在医学招生中遇到的问题类似于在计算机、会计和法律方面遇到的问题。许多高校设置计算机、会计、法律当然导致过度,但形成品牌的相关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仍然会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它的纪律力量确保了招生和就业,医疗行业也是如此。社会不会购买师资不足、学科薄弱的药品。”

“综合性大学纷纷设立医学院,这不会对目前的医学招生产生很大影响。”这一观点得到了毕敦荣和熊思东的认可。

毕敦荣表示,综合性大学从零开始开办医学院的情况相对较少。大多数是合并的大学。因此,就规模而言,对整体医疗注册没有影响。

从熊思东的角度来看,虽然他们有医学院的牌子,但在医学方面很少有或没有代表性的专业,如临床医学培训。

记者了解到,虽然一些高校设立了医学院,但没有相关的教师、专业或附属医院。一些人只设置了护理,其他人只设置了生物医学工程,生物信息学或健康经济学。即使那些已经入学的学生也只采用小规模的校际联合培训模式。

熊思东告诉记者,今天有两种主要形式的医学院开放。一个是“一切都准备好了”。一个是“所有的东西都是缺少的,吃、剥、数”。例如,如果先招聘两个解剖学教授,但没有一个是组织学或胚胎学的,那么医学院只能做两件事:研究和派教授出去培训。经过三到五年的扩张,医学院只有在专业建设相对完成时才开始正式招生。“一个重要的逻辑是,医学院可以在没有解剖学的情况下建立,但是解剖学不能在没有医学院的情况下建立。”

建立中长期规划和预警机制

对于未来医学教育的发展,熊思东建议加强国家宏观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随着医疗结构的多层次化,人才的使用大大增加,需求也会相应增加。这就要求国家进一步优化医疗卫生机构设置,重视各级医疗机构的作用。

熊思东强调,医学教育,特别是招生,必须有一个长期健康的发展,必须有一个长期的规划和人才培养的预警机制。之所以特别重视医务人员培训的中长期规划,是因为医务人员培训时间长。八年培训是标准配置,包括五年大学培训和三年医院培训。即使是紧急注册,也需要八年才能取得成效。然而,预警机制的建立是为了防止“头痛、头痛、脚痛”和“儿科医生短缺”的问题得到解决。三到五年后,麻醉师和急诊科医生的短缺又开始了。

“中长期规划是人员培训的正常轨道,预警机制是特殊事件的轨道。有了这两条轨道,就不会有农民这种大蒜了。今年的“大蒜不好吃”,明年的“大蒜不吉利”。调查清楚地表明,我国是否存在医生短缺、哪里存在医生短缺以及需要什么样的医生,以便我们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熊思东说。

他补充说,在进一步细分方面仍然存在结构和水平问题。预防、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三大医学类别的招生如何分配?是全面的8年制,还是“5+3”制,还是实行3年制来解决医、护结合的医疗护理问题比较合适,还是没有必要取消4年制的全科医生培训?"任何级别的不合理分配都会引起问题!"采访结束时,熊思东坚定地说。

专家意见

地方医学院校应重视内涵发展

邓荣不要

目前,综合性大学医学院与地方医学院之间的差别相当严重。前者招生规模小,走精英教育之路。后者招生规模大,走大众化教育路线。卫生部所属医学院校和地方医学院校的招生规模与前者相差甚远,综合性大学医学院校与地方医学院校之间的分化有加剧的趋势。

综合性大学在办医学院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它们不仅规模小,便于组织临床教学,而且能有效利用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优势和办学条件,获得更多的资源支持。然而,地方医学院校主要依靠招生获取经费,经费来源相对单一。这两类学院和大学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大。

当医生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职业,一分或更少是不够的。因此,地方医学院校应坚定走内涵发展之路。从基础阶段和临床阶段开始,我们应该突破过去基础阶段的“走过场”,比如,很多人解剖一只白老鼠,只看电脑演示,什么也不做。杜绝临床阶段的“放水”现象。由于医院里的人越来越多,临床机会越来越少,学校允许学生找自己的医院实习,这导致无法保证实习的质量。地方医学院校应转变办学思路,关注人才培养过程,确保各个环节的教育教学质量。

《中国科学报》(2018-08-21,第五版《大学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