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著名桥梁与结构工程专家范立础院士逝世

科普小知识2022-08-03 12:53:59
...

著名桥梁与结构工程专家范立础院士逝世

范院士逝世讣告

“我很震惊地得知范院士今天上午去世,同济的百年土木工程为您赢得了很多。我们的年轻人会继续跟随你的向导!”

“尸体是为范·德·深立的。向和蔼可亲的范老师表示深切的慰问,您将永远在我们学生的心中!"

“别以为,自难忘!感谢十年前范老的教导。你的声音、脸和微笑都在你的耳朵里。学生们会永远想念你的!”

“我感谢范院士对中国桥梁抗震事业的巨大贡献,感谢他为培养桥梁工程人才所做的巨大努力。愿中国桥梁发展不断前进!”

……

5月3日清晨,同济人民的朋友圈里弥漫着一种悲凉和肃穆的气氛。当同济大学师生听到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土木工程教授范教授早逝的消息时,他们都向这一代令人钦佩的桥梁表达了深切的哀悼和怀念。

著名桥梁与结构工程专家范立础院士逝世

范(左二)、项(左三)和李老师(左四)讨论了桥梁问题

阿甲子,坚守教院教育支柱

优雅的气质,优雅的风度。在同济桥梁与结构工程教学园,他亲手培养了一名第一流的学生。他以教师的知识魅力和人格魅力感染和激励了千万青年学生,为我国桥梁建设培养了一大批无愧于时代重任的青年人才。

这是他的学生写下的讲座,从中可以感受到大学教授对教书育人的热爱和奉献:

“费老师的学生都知道,每次上课前,费老师都会精心准备一切,从衣服到教材。按照费老师自己的话说,这是对学生的尊重。范老师是著名的桥梁专家。他每节课都很努力,这让我们意识到如何做人,如何学习。”

——“在课堂上听范老师讲课是一种享受。让我们来看看桥梁的世界。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我对科学研究产生了兴趣,这正是我一生受益的地方。”

……

他的讲座总是受到年轻学生的热烈欢迎。学生们清楚地记得,每次他讲课时,讲堂总是座无虚席,过道里挤满了前来听课的人。他编辑的《桥梁工程》(第一卷)至今已重印了14次。它被公认为高校土木工程专业道路、桥梁方向、道路、桥梁、河流穿越工程的经典教材。他的讲座“桥梁工程”被评为2006年全国优秀课程。2013年,他在上海赢得了“教育英雄”的称号。

他创造了“三分之一”教学法:他用三分之一的教学时间去了解他的同学。利用三分之二的时间逐步调整必要的教学内容;利用最后三分之一的教学时间安排一些理论教学内容。在他备课的笔记中,总是只有讲课大纲、关键教学点和关键概念。

他还习惯于在课后写下同学们的“奇怪的问题”。他说,这是教学过程中的“宝贵财富”,可以让他了解学生对课程的理解,从而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

他还特别重视中青年教师的培养,亲自抓教学梯队的建设。回国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学生后,他有计划地分批派遣青年教师到海外著名大学进行“双语教学”。

几十年来,培养的许多学生成为活跃在我国桥梁建设和设计前沿的领军人物和技术骨干,如世界上最大跨度斜拉桥苏通长江大桥的设计总监、上海长江大桥的设计总监等。刘忠博士论文被评为首批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唯一一篇土木工程专业博士论文)。

著名桥梁与结构工程专家范立础院士逝世

2013年,教授荣获“上海教育英雄”荣誉称号

小部件在抗震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汶川地震中,四川路雅高速公路上的30多座桥梁如何能经受住强烈地震而完好无损?最初,这个秘密藏在一种只需几千元的弹塑性抗震块里。挡块安装在桥墩和桥台上,就像挡板粘贴在每个桥端的两侧。当发生强烈地震时,桥梁高墩和低墩之间的横向地震力可以通过变形合理分配,有效防止梁脱落,总造价不到全桥造价的1%。

这种既经济又神奇的高墩不规则桥梁抗震设计技术来自范研究小组。

2010年1月,院士领导的“大跨度高墩桥梁抗震设计关键技术”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也是当年上海市唯一的一等奖。

这一荣誉来自几十年来深厚的学术积累。唐山地震后,他的老师、时任同济大学校长的李·院士给他布置了一个课题:“桥梁地震技术研究”。出乎意料的是,这个领域的研究从一开始就持续了30到40年,直到今天。

他编著了中国第一部城市桥梁抗震设计规范,主持完成了上海南浦大桥、上海洋浦大桥、广东虎门大桥、江阴长江大桥、南京二桥、三桥、上海卢浦大桥、润扬长江大桥、东海大桥、苏通长江大桥等50多个国家重点桥梁工程的多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抗震研究。

20世纪90年代,上海的南浦大桥和杨浦大桥在黄浦江上拔地而起。当时,等人提出抗震设计,并在桥墩处安装抗震电缆。此后,和他的团队设计了一系列新的抗震设计方法。

30多年来,院士一直带领研究团队,坚持桥梁抗震理论和应用技术的创新研究,创造性地提出了基于桥梁生命周期和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目前,这种新的抗震设计方法已被国家行业标准采用,并已应用于几个国家重点工程的抗震设计中,突破了如何经济合理地保证桥梁抗震安全的关键技术问题。

团队开发的“大吨位双曲面全钢抗震支座”成本低、抗震效果强。其最大竖向承载力为8000吨,填补了我国大吨位抗震支座的空白,突破了我国大型桥梁抗震技术的应用瓶颈。苏通长江大桥于2008年6月通车,全长1088米,是世界上最大的斜拉桥。它的5000米长的引桥有105个桥墩。400多套隔震支座的应用,直接节约工程造价约3.9亿元。

我国在建的400米以上大跨度桥梁中,70%受益于范团队的抗震设计技术。其研究成果已应用于世界上最大跨度的拱桥——上海卢浦大桥、中国第一座跨海大桥——东海大桥、世界上最大跨度的双层斜拉桥——武汉天兴洲公铁两用桥等30多个国家重点桥梁工程,解决了我国重点桥梁抗震设计的关键技术问题,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著名桥梁与结构工程专家范立础院士逝世

范院士作报告

战略家,提前计划,规划未来

同济大学嘉定校区有一个国际民间著名的实验平台——同济大学多功能振动台,由4个振动台组成。总实验能力为200吨,是世界上最大和最强的振动台实验系统之一。

这一国际先进的实验体系诞生于同济大学,得益于范院士的战略眼光和不断推进。

如何保护桥梁、建筑、城市管道、地铁和隧道免遭大地震?纵观世界,结构抗震性能的创新研究越来越依赖于振动台试验技术,国外振动台试验技术也开始迅速发展。

回顾我国,虽然先后建成了几个振动台实验室,但它们只是单个或两个振动台系统,不能真实模拟桥梁工程、空间结构工程、地下结构工程和生命线工程等线性土木工程在实际地震作用下的地震反应。我国现有的振动台试验平台严重阻碍了我国土木工程防灾学科的创新和发展。

看在眼里,担心在心里。为此,提出了“建立一个科学适用的多功能振动台组”的设想。在收集国内外相关振动台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振动台的分析比较,他正式提出了“建立一个由四个振动台和两条平行直线通道组成的‘四线’振动台群”的应用和规划。

今天,这一“四线”多功能振动台系统已在同济大学成功建成并投入运行,成功完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桥梁——泰州长江大桥的模型振动台试验,跻身世界上最大的振动台试验系统之列,试验能力最强。

业内专家认为,该实验系统为桥梁工程、房屋与空间结构工程、地下结构工程和生命线工程提供了世界领先的振动与地震模拟实验平台,为广泛领域的振动与抗震实验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平台,将极大地促进我国土木工程防灾学科的超越与发展。"这必须打动范院士的远见和独创性,以及他对该学科未来发展方向的准确把握!"

“四线”多功能振动台系统在世界上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引起了国际同行的关注。2012年,他被邀请加入美国国家地震工程模拟网络系统NEES,成为NEES在中国的唯一节点。同济土木工程师更有信心:这将大大增强我们土木工程学科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斯里兰卡人民已经离去,他们的精神永存!范,我们会永远想念你!

著名桥梁与结构工程专家范立础院士逝世

2009年,院士为同济大学多功能振动实验中心奠基

(原题:同济师生纪念樊院士主持中国几十个重大桥梁工程抗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