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唐相龙:鉴往可知未来

科普小知识2021-07-28 23:17:32
...

自古以来,兰州因其重要的地理位置,一直是中原进入西部地区的咽喉,也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出于同样的原因,在*成立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兰州被指定为重工业基地。这一重大的国家决策为兰州今后几十年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奠定了基础。

■我们的记者袁一学

唐祥龙发现,他的研究不仅局限于兰州,还可以为国内其他重工业城市的转型发展及其空间规划提供参考。

唐祥龙带领学生在兰州市红古区进行了实地调查。

"以史为镜,可以知道权力的兴衰."这句话出自唐太宗李世民之口,被引用了无数次。然而,历史的长度继续扩大。研究从哪里开始和结束?这取决于研究人员。

兰州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唐祥龙以1949年为起点,从兰州现代城市总体规划第一版开始,深入挖掘兰州城市变迁和城市规划历史,为兰州当前和未来的发展提供经验和创新思路。

经过多年的研究,从未有过历史背景的唐祥龙发现,现代新兴重工业城市的历史演变和规划演变是一座充满惊喜的宝库。

深挖兰州规划历史的决心

城市规划专家唐祥龙从来没有想到有一天他会把历史与规划“绑”在一起,因为在普通人的眼里,城市规划只关注城市的现在和未来。至于历史,那已经是过去了。

2008年,唐祥龙被同济大学录取,师从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王德。他开始了他的博士研究。“在选择博士论文的题目时,我和导师反复讨论,最终选择了兰州城市总体规划的第一版作为研究方向。”唐祥龙回忆道。

唐祥龙对兰州城市规划的历史了解甚少,因此他的博士论文的研究过程相当困难。“当时我联系并采访了参与规划的各方,去了甘肃省档案馆、甘肃省图书馆、兰州城建档案馆和当地档案馆查找相关资料,但找到的史料不能满足博士论文的需要。”唐祥龙在接受《中国科学》采访时说。

当唐祥龙不知所措时,同济大学的一位老师为他解围,并告诉他兰州计划的第一版是由原国家建设委员会和北京兰州市在苏联专家的参与下共同编制的。因此,*计委档案中有大量的历史规划资料。知道了这一点,北京之行迫在眉睫。

不出所料,唐祥龙惊喜地发现*计划委员会档案中有所需的资料,这使他的研究第一次有了突破。“城市规划史的研究就像考古学一样。找到正确的方向后,它似乎推开一扇门,突然睁开眼睛。即使是多年的历史之谜也会在瞬间被揭开。”这使唐祥龙对以后的研究充满了信心和好奇心。

随着研究的深入,唐祥龙逐渐揭开了兰州城市变迁的历史画卷。虽然这幅画卷的时间跨度不长,但它显示了兰州发展的最关键时期。

自古以来,兰州因其重要的地理位置,一直是中原进入西部地区的咽喉,也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出于同样的原因,在*成立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兰州被指定为重工业基地,并邀请苏联专家共同规划确定兰州的城市性质、规模、土地利用布局和工业发展方向。苏联援助中国的“156个项目”中有6个在兰州着陆。这一重大的国家决策为兰州今后几十年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奠定了基础。

城市规划史的探索使唐祥龙对兰州近代第四版城市总体规划有了不同的理解。“通过多年的研究,我最大的发现是规划对于城市发展来说太重要了。一个成功的规划版本可以有益于一个人的经济。”唐祥龙说道。

重视重工业城市的转型和发展

2015年,唐祥龙进入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城乡规划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合作研究。受建筑学院李教授的影响,唐祥龙逐渐认识到“历史研究本身的价值就是‘古为今用’。研究过去几十年的城市发展历史,可以勾勒出未来几十年城市规划的演进路径或发展趋势。我们还可以从过去的历史发展中吸取经验教训。”

“十五”期间,随着陇海、蓝欣、宝兰等铁路干线的建设,规划为全国重工业城市之一的兰州变得越来越重要,成为西北地区的交通枢纽。当时,炼油、化工、机械制造和毛纺织工业的发展也相当迅速。

然而,由于原规划过分照搬苏联模式,城市缺乏科学论证,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城市规模的扩大,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快速发展,工厂规模的扩大,旧城区的改造,特别是重工业比重的提高,使得不适合规划为重工业城市的兰州成为“污染城市”。

兰州城市发展的真正转折点发生在2011年。“十二五”规划出台后,甘肃省按照*总书记提出的“金山银山、清水青山一模一样”的要求,积极调整包括兰州在内的产业结构。2012年,国务院批准兰州新区为*新区,是西北地区第五个*新区和第一个*新区。随后,国务院批准的《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020)》也给出了答案。到2020年,兰州将建成“双城”格局,推动中心城区工业向新区转移,实现中心城区人口和功能的疏散。“给老百姓带回一片蓝天和新鲜空气”是兰州全体*群众的共同目标。

在全国范围内,有不止一个像兰州这样的城市从重工业和重污染发展到产业结构调整,并逐步实现了全面转型。毕竟,当年国家正式划定的重工业城市除兰州外,还包括Xi、太原、洛阳、包头等中西部城市。“这些城市也正在从重工业城市转变为多元化、综合性的新经济城市。”因此,唐祥龙发现他的研究并不局限于兰州,还可以为中国其他重工业城市的转型发展和空间规划提供借鉴。

现在,唐祥龙已经成为为数不多的在这一领域取得成就的学者之一。目前,他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城市规划史、工业城市转型、城市转型的规划与控制。“过去,城市改造往往是以城市总体规划为基础,即‘一个规律带动’,但存在诸多弊端,实施效果并不好。现在国家已经明确,国土空间规划可以代替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现“多规合一”,进一步用更加科学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来指导城市转型发展。唐祥龙说道。

带领更多的人走上科学研究的道路

今天,唐祥龙的学术研究已经不再是一个人了。加上许多老师和学生,他的研究团队有20多人。“我的博士生导师曾经告诉我,城市规划史的研究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一辈子也完成不了。我在这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唐祥龙还把他的研究成果传给了学生。他不停地告诉学生们要忍受孤独,坐在板凳上,并跟上艰难困苦,这样他们最终会取得成就。

一些硕士学位的学生甚至来申请这个专业。也有很多来自国外的学生,比如一个和唐祥龙一起学习的土库曼斯坦学生。令唐祥龙更兴奋的是,土库曼斯坦曾经属于俄罗斯,所以这个学生的俄语非常流利,这让他在寻找俄语资料时感觉“更好”。“中苏关系破裂时,苏联专家把一批国内城市规划数据带回苏联。现在,通过这个海外学生,我发现了许多苏联计划的历史证据,包括俄罗斯档案中的一些俄罗斯材料。”这些材料给了唐祥龙新的灵感。他决定不仅在国内进行研究,而且要从外部向相反的方向深入挖掘。

“历史研究中最大的禁忌是单独的证据,所以我们一直试图从各种来源收集史料来证明历史事件。”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唐祥龙带领学生参观了许多参与规划设计的老前辈。然而,这些人中绝大多数都是老人或者已经过世,这让唐祥龙感觉到时间的紧迫性。对人物的采访必须与时间赛跑。

“目前,很难找到几十年前制定的许多计划的第一手信息,尤其是这些计划的中间结果已经丢失。”唐祥龙遗憾地说道。然而,第一手资料的获取是研究城市规划史的最基本保证。因此,他不断提醒自己要保护现有的数据,以便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内容。

目前,唐祥龙主持了两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出版了专著《苏联在中国的规划:兰州通例(1949-1966)第一版史实研究》,发表了几十篇相关学术论文。他还是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规划历史与理论委员会成员。他表示,今后将与其他城市和大学的教师和学者携手合作,共同研究更多重工业城市的转型和发展。“将来,我研究的历史时间将集中在现代,但研究范围可以扩大到至少包括其他中西部城市。”

《中国科学报》(2019-04-24,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