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定位的残骸:中科院研究员详解卫星监测浮标
3月24日晚,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中国科学院南海研究所”)于3月中旬发布了南印度洋海面环流场和历史漂流浮标的轨迹,并在此基础上推测了3月18日中国高丰1号卫星观测到的疑似MH370残骸的可能位置。
中国科学院南海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的研究员杜燕在《21世纪经济报道》中告诉记者,“洋流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因此很难准确定位疑似残骸。”
涡流影响位置的确定
3月20日,澳大利亚国家海事安全局(AMSA)表示,3月16日卫星拍摄的照片显示,在澳大利亚以西的南印度洋发现了一块疑似残骸,长度为24米,海域与失踪客机的南部走廊通道高度一致。
3月22日,中国宣布,3月18日,“高分一号”卫星在澳大利亚宣布的疑似漂浮物体位置以西约120公里的南印度洋水域(南纬44度57分,东经90度13分)观测到一个长约22米、宽约13米的疑似漂浮物体。
杜岩认为,澳大利亚和中国卫星观测到的马航MH370飞机疑似残骸并不相同。“在澳大利亚观察到的疑似碎片在西北方向,而中国(观察到的疑似碎片)在西南方向。由于印度洋海流的方向是从西向东,漂浮的碎片不太可能是相同的。”
《21世纪经济报道》的记者通过中国科学院南海研究所发布的图片发现,研究中所有九个可监测卫星浮标的漂移轨迹都穿过了3月18日中国卫星观测到的疑似碎片的纬度和经度范围。卫星浮标是通过全球定位系统记录浮标运动轨迹的工具,用于观察一定范围海域的表面洋流和其他数据。
由于海域表层环流呈现由西向东的趋势,在观察了上述卫星浮标的运动轨迹后,中国科学院南海研究所最终确认,3月18日中国卫星观测到的疑似碎片可能出现在3月8日3月18日位置以西50-250公里范围内,也可能出现在3月26日3月18日位置以东约70-200公里范围内。
杜岩说,印度洋中尺度涡是造成精确定位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印度洋自西向东是一个稳定的南极环极流,但其中有许多中尺度涡。中尺度涡旋流是一个海洋术语,其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如果某个范围内的水流弯曲太大,一些水流可能会与原水流分离,形成一个独立的涡流,形成一个向一侧旋转的局部水流,像台风一样向前移动。它的影响范围在100-200公里之间,将持续几天甚至几年。此外,特殊地形中涡旋的运动轨迹也会发生变化。
杜岩说,由于发现疑似残骸的地方恰好是海底山脉,而且这个地方是南半球的西风带,没有陆地或山脉,西风可以毫无阻碍地快速移动,造成气压和温度的快速变化,容易产生风暴,并对涡旋轨迹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很难准确定位疑似残骸之前的位置及其未来去向。
很难确定碎片的位置。
一位匿名的海洋研究员认为,如果上述疑似残骸最终得到确认,中国科学院南海研究所发布的信息将有助于确认客机坠入大海的最终位置,这也将有助于确认黑匣子的位置。
然而,根据法航447航班的搜索经验,通过海洋数据预测该航班的最终着陆位置并不容易。
以法航447航班为例。地面控制台每五分钟接收一次飞机信息,包括飞机的位置、高度、速度和航向。自从飞机落入海中的最大飞行半径被确定为40海里(约17000平方公里)以来,已经过去了两年。然而,自从尸体的主要残骸被发现和黑匣子被找回,已经过去两年了。
然而,MH370失事前的卫星数据每小时只发送一次,而且数据不包括飞机的位置、高度、速度和航向。目前,搜救队已经在北部和南部指定了两条搜索走廊,覆盖面积超过30万平方公里。
据AMSA称,澳大利亚海军20日派出皇家空军C-130大力士飞机在该地区投放基准浮标。这些标记浮标可以通过提供水文运动信息,帮助AMSA建立漂移模型。如果目标定位任务需要很长时间,这些浮标可以成为连续的参考标记。
目前,对海流变化的观测主要是通过卫星浮标和卫星微波遥感。杜岩解释说,卫星浮标的轨迹显示的是海面15米左右的流速,这更能代表真实的流速。卫星遥感地图是对上层海洋平均流速的估计。虽然可以观测到中尺度涡旋流的轨迹,但由于上层海洋层范围较大,流速不准确。
然而,即使采用上述两种方法,3月16日疑似泥石流的大致流向也只能颠倒过来。为了确认可疑碎片的最终来源,需要海面风速、风向、太阳短波辐射、海面净热通量、降水和蒸发、潮汐、河水通量等数据。需要收集以建立更高级的分析模型。
例如,在搜寻法航447飞机的主要残骸和黑匣子的过程中,调查人员仍然空手而归,使用了三种洋流模型反演方法和卫星浮标历史漂移轨迹等各种手段。自从法航447飞机的主要残骸和黑匣子最终被发现以来,已经过去两年了。
中国科学院南海研究所昨日(3月24日)也承认:“漂移的准确位置需要更准确的环流场数据的支持。然而,由于缺乏观测数据,需要通过数值模拟获得高精度的环流场数据。在该海域,正确的数值模拟结果取决于对南极绕极流、中尺度涡旋旋转和亚中尺度涡旋的准确模拟。然而,同时满足这三个尺度的模拟和预测仍然非常困难。”(原标题:难以定位的碎片:中国科学院卫星监测浮标详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