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勇士”稳健高效 八旬院士“三潜”南海
新华社发现号5月1日电(记者张)由我国自主研发的4500米载人潜水器“深海勇士号”自今年正式投入试验应用以来,一直运行稳定、高效。21日,82岁的同济大学院士、著名海洋地质学家、“南海深水计划”专家组组长王在南海进行了第三次潜水,这也是“深海勇士”的第76次成功潜水。
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是在国家863计划的支持下,由近100个国内单位联合开发的。经过八年的潜心研究,研发团队先后突破了整体设计优化、大厚度钛合金载人飞船设计制造、大深度浮力材料、低噪声深海推进器等一系列关键技术。成功实现了潜水器所有关键部件的国产化,降低了操作和维护成本,有力推动了深海设备在中国的功能化和谱系化建设。这是继蛟龙号之后中国深海装备的又一个里程碑。
自从去年10月成功完成所有的海洋试验后,“深海勇士”号今年已正式投入试验应用。目前,第三次航行,中国的“南海深水计划”西沙深海潜艇航行任务,正在进行中。2011年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发起的“南海深海计划”是中国海洋科学领域第一个大型基础研究项目。西沙深水航行是该项目为期8年的“科学长跑”的最后冲刺。
为了深入研究南海西沙海域的冷泉、沉没珊瑚礁和深海浊流等科学问题,同济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等单位的8名研究人员先后带着“深海战士”号到甘泉平台、海马冷泉、西沙海槽和泥火山底部,现场观察研究深海过程、生物群和微地貌。与此同时,他们收集了大量的海洋生物、岩石、沉积物、用于分析的微生物、海水和其他科学样品。
其中,王院士在九天内潜水三次。他说:“深海战士”为我们的海洋工作者“进军深海”增加了一个先进的平台。深海对人类来说是一个未知的世界。一旦科学家有机会体验它,他们会感到惊讶。带着一艘潜艇到海底,我亲眼目睹了甘泉高原冷水珊瑚的“慢生活”,海马冷水动物的“快生活”,以及南海丰富多样的深海过程,给我们带来了新的研究思路。我们正在整理深海潜水带来的新的科学问题,并举行一次航行后会议,以开展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由于这次航行的日程安排很紧,任务很重,“深海勇士”号在“发现号”研究母舰抵达南海目标水域后继续运行。不仅每天潜水一次,每次潜水八到九个小时,而且还有两次通宵加班的“夜间潜水”。两次潜水的时间间隔仅为5个多小时,表现出稳定、优质的工作表现和高效的专业操作模式。
来自全国14个单位的60名探险队员于5月11日乘坐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的“发现号”研究船从三亚出发,执行“南海深水计划”西沙深水潜航行任务,该任务定于5月24日完成并返回三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