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教育教学

清华大学校本部竞争性净科研经费去年超55亿

科普小知识2022-02-26 03:59:28
...

1月18日下午,在清华大学主楼接待厅,我校首次举办的年度科研创新交流活动中,院士、岳桂祥院士、温南希院士、院士、周济院士等院士,以及、、阎、、黄德宽、、王辉教授等100多名师生代表,与校长邱勇、、副校长薛启昆一起,分享科研成果,观看学生科技成果展示。

校长邱勇用“辉煌”一词高度肯定了学校2017年的科研成果,感谢大家的辛勤工作。邱勇说:“一年来,学校的学术探索和科研合作不断加强,学术创新的活力和水平不断提高。年底和年初,我们举办了以创新为主题的科研创新交流会,分享发展的喜悦,创新未来的发展,积累实力,为取得更大的成就做准备。”

邱勇指出,一年来,学校在科研*和机制的改革中,努力打破学科壁垒。通过跨学科研究平台建设、教师跨部门兼职、设立跨学科学位等措施,学校有效推进了跨学科研究。结合国防和民用技术一体化发展战略,建设高端实验平台,不断提高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推进产学结合,推进成果转化制度和机制改革,同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成果转化,强调教书育人是教师的首要责任。

邱勇强调,在下半年的综合改革中,要注重提高创新水平,深化研究深度,适当控制研究广度,进一步完善研究体系,营造宽松的研究氛围,确保教师水平不断提高,研究水平不断发展,教育投入不断加大。

会上,薛奇坤以“清华科研,阔步前进”为题,介绍了2017年全校科研进展情况。他展示了在实施19个“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进“双一流”建设、深化多层次、多层面综合改革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今天,微信将向您展示2017年清华大学科研的一些亮点。

1、坚持国民经济主战场,写祖国的论文

刚刚获得2017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已经成为占煤总量20%以上的劣质煤大规模经济利用的最佳选择,具有效率高、污染少、燃料适应性强、污染控制成本低等优点。解决了新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技术要求,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依托陆团队的研究成果,世界首台600 MW超临界循环流化床于2013年4月14日在四川白马电厂通过了168小时的运行试验。

2017年,清华申请国内专利2636项,授权1761项,转化新科技成果79项(含专利技术405项),成果转化投入4.5亿元以上(不含销售提成),设立34家新衍生企业,直接服务于产业进步和区域经济发展。

2.坚持国家重大战略需要,勇于承担时代使命

继两名教师被任命为“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与全过程”重大项目首席技术工程师和“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首席设计师后,另一名教师被任命为“双机”重大项目重型燃气轮机工程设计系统首席设计师,使清华大学担任重大研究项目首席技术工程师的教师人数达到3人,在国内科研机构和高校中排名第一。R&D的关键项目数量和合同数量都是全国最高的。

大力推进国防与民用技术的融合,启动“国防科技高端实验室”建设;瞄准未来航空发动机主战场,推进新航空发动机研究所建设。参与建设的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正式成立,薛其昆院士任首任院长,为北京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迈出了重要一步。

2017年6月25日,第三届“长城工程科技大会”在清华大学召开。

11月30日,清华大学与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12月24日,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所宣布成立。副院长薛其昆院士当选为研究所所长。

3.坚持基础前沿研究,研究力量大大增强。

国家自然基金设立的直接基金超过7.95亿元,在国内高校中排名第一。作为第一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发表了15篇关于自然与科学的论文,远远领先于国内大学。121名教师被评为中国高被引科学家,成为唯一拥有100多名高被引科学家的大学。

2017年6月1日,物理系副教授俞普带领的研究团队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首次在单一材料中实现了双离子电场控制的结构相变,揭示了基于光、电、磁特性调节的器件在三态相变过程中的应用。

2017年9月15日,生命学院的施一公教授研究小组在《细胞》杂志上发表了关于剪接体结构和机制的最新结果,报道了在核糖核酸剪接周期中剪接体最后状态的高分辨率三维结构,为阐明剪接体完成催化功能后受控解聚的分子机制提供了结构基础。

增加了“大数据系统软件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北京国家信息科学技术研究中心”两个国家科研机构,使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实验室的数量保持在大学的前列。在最近的评估周期中,被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为优秀的实验室数量在大学中稳居第一。

4.坚持以创新为导向,传承文化,发展艺术

它获得了16项国家社会科学类重大项目,在全国所有大学中排名第一。启动实施文科建设“双高”计划,逐步推进文科高原高峰建设,推动清华加快“人文复兴”。花青健“计算表”的发现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认定为人类最早的十进制计算器。中国和意大利设计创新基地,欧洲第一个教育和科研基地,正式启动。我们将在高位建立智库中心,完善智库研究体系,并报告几个主要智库的研究成果,为强国建设决策发挥重要参考作用。

2017年4月23日,花青简牍《计算表》和《清华大学藏战国简牍(七)》成果大会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仪式举行。

2017年11月13日,中意设计创新基地启动,清华大学米兰艺术设计学院揭牌。

5、重视科教结合,将科研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

学校在独立科研项目等方面建立了本科生学术创新的“未来学者计划”。以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学术兴趣,大力鼓励学生开展自主研究项目,让更多的青年学生在国内外大舞台上“创造”未来。学生超级计算团队赢得了2017年两大国际超级计算竞赛的冠军。

2017年6月21日,清华学生超级计算团队获得国际超级计算大赛冠军。

2017年4月27日,第35届“挑战杯”特别奖获得者、清华大学工程与材料系学生温家兴介绍了“田歌计划”。

6.国际学术影响力大大增强

20项成就(人)获得国际奖项;美国已授予209项专利,连续四年与加州大学普通学院(包括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并列世界前五名。),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

由清华大学地理系领导的中国团队完成的“非线性地震模拟”获得了“戈登·贝尔”奖,这是高性能计算应用领域的最高奖项。

继薛其昆院士获得2016年第一届未来科学奖材料科学奖后,石院士于2017年9月9日获得第二届未来科学奖生命科学奖。

2017年11月17日,清华大学地球科学系副教授傅浩寰等领导的团队完成了“非线性地震模拟”。在美国丹佛举行的全球超级计算大会上获得“戈登·贝尔”奖,这是高性能计算应用领域的最高国际奖项。

7.科研*和机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打破传统学科壁垒,成立了三个跨学科研究中心和两个跨学科实验室,旨在汇聚全球智慧,打造汇聚顶尖人才的高地,形成创新高峰,产生领先的科研成果,为新时期学校科研创新打造美丽的“新名片”。

8.科学研究成果获得了许多奖项。

科技部牵头的11项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总数在高校中排名第一。其中,10个一般项目获得了以下奖项:

这12项成果获得了高等学校杰出成就奖(科学技术),在奖项总数中排名第一,并获得了唯一的特等奖。

9、科研经费创新高

重大科研目标已经大大超额完成。只有校本部拥有超过55亿元的竞争性网络科研经费,领先于国内其他大学,超过了许多世界一流大学如麻省理工学院和剑桥大学的年度科研经费。

10.科研助力学科建设取得好成绩

高水平科研工作的推进和科研*机制的改革,也为学科评估、高水平人才培养和提升学校国际影响力提供了重要支撑。根据第四轮学科评估的结果,清华有21个学科被评为A+,在全国高校数量中排名第一。其中,工程继续在14个领域保持强大的领先优势。理科的化学和生物进入A+,物理和数学进入A;文科的五个学科,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和设计,都是A+,其中13个被评为文科的前10%(A+,A,A-),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二。

本科教学工作考核得到专家组的高度评价,专家组评价说:“一所大学及其培养的人才在一个大国的自强和崛起过程中发挥了如此重要的作用。放眼世界,这也是难得和美妙的!”

共有8名教师入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全国最高的院士。141名新教师入选国家人才计划,在高校中排名第一。

王小云高级研究院教授杨振宁;生命学院教授陈;高,汽车系教授;物理系教授段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自动化系教授戴琼海、材料学院教授周济、水土学院教授张建民、清华长庚医院教授董家鸿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从上到下,从左到右)。

交流会还公布了“清华大学2017年亮点”和“清华大学纪念梅贻琦学术论文奖”名单。

清华大学2017年亮点:

2017年,学校修订了梅贻琦学术论文奖的评选方法,更加注重获奖论文的代表性论文、学术影响力和学科覆盖面。来自工程科学、生命医学科学、数学与材料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艺术和马克思主义哲学领域的30篇优秀论文入选2017年“纪念梅贻琦学术论文奖”:

(原名为“年度科研与创新交流大会”,2017年清华大学的科研重点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