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银河系曾经“死过”一次

科普小知识2022-08-06 11:29:20
...

银河系曾经“死过”一次

银河系是一个僵尸。不,不是你想的那样,它不会绕过所有种类的植物去吃掉其他星系的大脑。但它确实“死”过一次。这是日本科学家在分析了银河系恒星的化学成分后确定的。

在银河系的大部分地区,恒星可以根据它们的化学成分分成两个不同的组。第一组是所谓的α元素——氧、镁、硅、硫、钙和钛占主导地位的区域。第二组是α元素含量较少而铁含量明显较多的区域。

两个不同群体的存在意味着在银河系形成期间发生了不同的过程。但背后的确切机制仍不清楚。

东北大学的天文学家野口正夫认为他的模型给出了答案。两个不同的群体代表了恒星形成的两个不同时期,在此期间有一个静止或“休眠”时期,没有恒星形成。

根据2006年提出的冷流星系吸积理论,野口已经模拟了银河系100亿年的发展过程。

最初,冷流模型是为较大的星系提出的,这表明大质量星系的恒星形成过程分为两个阶段。野口认为该模型也适用于银河系,因为其不同恒星的化学成分也分为两种。

这是因为恒星的化学成分取决于它们形成的气态物质。在早期宇宙中,一些元素,如较重的金属,还没有诞生,因为它们是在恒星内部形成的,只有当恒星变成超新星时才会扩散。

在第一阶段,根据野口的模型,银河系从外部吸收冷气体。这种气体凝聚形成了第一代恒星。

大约1000万年后,这是一个相对较短的宇宙时间尺度,一些恒星已经死亡并成为第二类超新星。它们将阿尔法元素散布在整个银河系,并被用来建造新的恒星。

然而,根据这个模型,大约30亿年后,一切都变得令人沮丧。

“当冲击波出现,气体温度升回70亿年前的高温时,气体停止流入银河系,不再形成恒星。”东北大学发布的消息称。

在大约20亿年的间隔期间,第二轮超新星爆炸——更大规模的Ia型超新星——通常发生在一颗大约10亿年的恒星寿命结束之后。

在这些超新星中,铁出现并被喷射到星际介质中。当气体冷却到足以重新开始形成恒星时——大约50亿年前——这些恒星的铁含量比上一代要高得多。第二代恒星,包括我们的太阳,大约有46亿年历史。

野口的模型与最近对我们的银河系邻居仙女座菌株的研究相一致,仙女座菌株被认为与银河系大小相同。2017年,一组研究人员发表了一篇论文,发现仙女座菌株的形成也发生在两个阶段,两者之间的时期相对平静。

如果模型成立,这可能意味着星系的演化模型需要修改——尽管较小的矮星系经历了连续的恒星形成,它们可能经历一个“死亡”期,这是大星系的特征。

如果未来的观察证实了这一理论,谁会给我们的星系取名为弗兰肯斯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