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受用一辈子
改革开放后,教育的春天来了。包括许多高校教师在内的全国高校教育管理者,都渴望学习和掌握高等教育理论,推动高校改革的实践。然而,由于“十年浩劫”的影响,高校长期缺乏对高等教育理论的研究。每所学院和大学都像一片不毛之地,等待着期待已久的雨。
在这个过程中,我遇到了厦门大学的潘懋元先生。他有“顶天立地”的风范。为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教育思想的传播,他走遍了全国,为高等教育、私立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合作教育、普通教育和未来教育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相互了解
早在八十年代中期,我就知道潘先生研究高等教育理论。他在全国各地的许多学院和大学发表学术演讲,每一篇报道都引起了与会者的轰动。那时,我刚刚留在学校参加工作,我的心非常渴望参加这样的学术讲座,以填补我的教育理论的空白。
1993年5月20日,潘先生应邀到我校作学术报告。当时,学校被称为华东石油学院。它位于山东省东营市胜利油田。它非常遥远。有500个座位的礼堂座无虚席,我也是观众之一。这个现场讲座进一步激发了我学习高等教育理论和研究高等教育问题的自我意识和热情。
2003年10月1日,潘先生再次接受邀请参加我校50周年校庆。当我陪他参观校园时,潘先生看到学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他听说老师们现在对学校的发展有信心并且可以安心工作时,他非常高兴。
华东石油学院交通非常不便。开车从济南到东营要花4个多小时。当时,我很好奇,潘先生为什么还不辞辛苦地来学校?
后来,当我成为潘先生的学生时,我得到了答案——这是潘先生博大的胸怀和报国的理想。为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为了弥补中国高等教育“十年浩劫”造成的缺陷,他甚至不想在高等教育领域留下一块“不毛之地”。地方越难,学校越难,他越需要关心和支持。他希望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喝彩,传播高等教育理论和科学办学思想。
伴随增长
2000年9月,我有幸作为教师攻读教育学博士学位,并成为潘先生的学生。那时,我正在工作中学习。我记得在2001年2月的学习期间,潘先生让我们在完成高等教育课程后写一份作业。学习快结束时,我交了作业。当我7月份来到厦门大学上课时,我的作业已经分发出去了。令我惊讶的是,潘先生用红笔在我的作业上写了许多评论。作业中有一段话,潘先生画了一条红线批注:“这段话合情合理,符合教育思想。”还有一段,潘先生也画了一条红线,说:“这个结论需要适当考虑。这太绝对了。”潘先生把作业中所有错误的标点符号都划掉了。当我看到这些红色和点状的评论时,我非常感动和震惊。
这项任务成了我工作中的“灯塔”和“警示灯”。当我指导学生的时候,我不敢粗心大意或者和他们打交道。每当我想起潘先生批改的作业,我的教书育人的职责就驱使我紧紧握着笔。
2005年5月,我的博士论文顺利通过答辩。在授予学位的仪式上,潘先生给了我耳朵,他不仅给了我学术上的认可,也给了我一种责任和期待。
推动和鼓励
2007年5月,潘先生赴山东各高校讲学。5月20日,他再次来到我校青岛校区,向全体师生做学术报告。
据说潘先生书法很好,堪称大师,但他很少写字。我试探性地问能否写封信把墨宝留下,但潘先生欣然同意。第二天,潘先生给了我《尚莫雨》的一句警句:“人心只有险,人心只有微,精才精,心才精。”潘先生的书法泼辣奔放,令人不敢相信这是一位87岁老人的活书法。许多人都知道,许多有成就的中国学者把这16个字视为儒家乃至中国文化传统中著名的“十六字心志”,具有深刻的内涵和非凡的生命力。从这幅题词中,我不仅感受到了潘先生渊博的学识和广泛的涉猎,也感受到了他的书法造诣。同时,我深深体会到他对学生的热切教导和殷切期望。
每当我想起在厦门大学读书的日子,想起在课堂上听潘先生讲解高等教育的思想和理念,分析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我就有无数的思想、感激和感受,思想和思想交织在一起。应该说,我对高等教育研究的向往和对高等教育工作的投入,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对潘先生的学术成就的钦佩和对他作为一名教师的崇敬。
(作者是华东石油大学副校长)
上一篇:每天步行半小时 轻松一辈子
下一篇:雨花石是如何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