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院士制度改革关注度高 专家称改革事关学术风气

科普小知识2022-08-07 13:11:11
...

院士制度改革关注度高 专家称改革事关学术风气

新华社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院士选拔管理制度,优化学科布局,提高中青年人才比例,实行院士退休退出制度。”这37个字的表达不仅引起了科技界的关注,也引起了媒体和公众的广泛讨论。

为什么院士制度改革受到如此关注?科学家对院士制度的改革有什么建议和期望?

为什么公众的关注度仍然很高

在《**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与“深化科技*改革”的其他内容相比,院士制度改革虽然篇幅不长,但受到了更多的关注。

胡乐乐,中国海洋大学教育系讲师,从事文科教学研究。按照我国现行的院士制度,他几乎不可能成为院士,但他一直在关注院士制度的改革。“院士是我国科学技术和工程科学技术的最高学术职称。在某种程度上,他们的影响将超越科学技术领域,延伸到整个学术界。因此,院士制度的改革关系到整个学术界。”胡乐乐说道。

胡乐乐坦言,目前学术界存在一种浮躁的氛围。管理项目和使用不合理的资金并不罕见。他希望院士制度的改革能改善整个学术界的气氛。有许多人像胡乐乐一样思考。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大家对院士制度改革的关注已经远远超出了制度本身,甚至超出了科技领域,变成了对整个学术界的一种期待——以院士制度改革为切入点,促进整个学术界健康更好地发展。

*改革与学术氛围有关。

“至于选拔制度,我认为只保留一个院士推荐的渠道就足够了。”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周忠和说,院士是荣誉称号。“如果各部、地方*、单位和社团能够推荐它们,必然会出现利益因素混杂、行政干预以及重复和浪费的问题。我认为金子总会发光,杰出的才能不会被埋没。毕竟,他们能否当选最终将取决于院士们的投票。当然,这需要改变“只能推荐三名或三名以上的院士”的规则,或许要求每位院士推荐2名候选人。许多院士的推荐要求将不可避免地导致一些人“接触”,并使每个人都感到非常紧张。"

周忠和认为,选拔制度还应确保被推荐的候选人在共同选拔过程中处于绝对被动的状态,“即直到被选上,有关各方都不知道”。

“事实上,目前所有的材料都是由推荐人提供的。他知道他们的一切。他怎么能绝对被动呢?”周中和表示,在美国、欧洲等国家的院士选举中,他们通常会联系被推荐人的同行,要求他提供相关资料,并予以保密,确保资料的准确性。”周忠和就是这样被选为美国科学院的外国院士的。他还会见了欧洲科学院,要求他提供同行的材料。

关于院士选拔制度,中国工程院院士秦博一指出,目前有两个“瘟疫”,首先是公共关系。这种现象在选举过程中普遍存在,导致那些不希望公共关系的人被“强迫”加入,否则他们将遭受损失。在秦伯夷看来,公关的多样性反映了候选人对学术名利的热切态度。另一个“瘟疫”是恶意投诉。这些都是改革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院士是一个学术团体。遴选制度、学科布局和年龄比例都需要由院士们讨论和决定。”周中和说:“但是退休制度不能由院士来决定。”

说到退休,大家首先想到的是秦博一。早在2002年,秦博一就在《光明日报》上撰文指出,院士不是花瓶。他清楚地看到,一方面,院士们被视为花瓶,另一方面,一些院士们乐于成为花瓶。因此,他在2004年写了一封信,坚持退休并获得特别批准。

但秦伯夷仍是一名院士。他认为院士是终身的荣誉和对过去工作成就的认可,像劳动模范和战斗英雄这样的头衔是荣誉。许多接受采访的学者表达了这一观点。退休是指离开工作。院士是学术头衔和终身荣誉。荣誉如何退休?

然而,终身荣誉并不意味着终身工作,他所在单位的职位也不是终身的。如果院士年老体弱,科研创新能力弱,就应该退出科研岗位据秦博一说。

回归“荣誉”是改革的本质。

"荣誉应该得到维护,但荣誉不是专业化."一些学者认为,每个人都希望他们的工作能得到同行和公众的认可,知识分子也是如此。

秦伯夷说:“授予一个人‘院士’的学术头衔,不仅是对他的成就的认可,也是党和*对知识分子的尊重。同时,大多数学者可以被视为学术道德的典范,可以引导和展示良好的社会氛围的形成。因此,院士头衔作为最高的学术头衔和终身的荣誉,本身没有问题,这也是国际上的普遍做法。”

"但这种荣誉不应与利益挂钩."秦博一坦言,在现实生活中,这种“荣誉称号”的确有所偏离。这也是院士经常成为舆论焦点的主要原因。中国许多省份规定,院士在设立实验室和申请科研经费方面享有优先权。在生活津贴、医疗保健等方面,他们甚至可以享受副省级待遇。

"改革的关键是去盈利."21世纪教育研究所副所长熊丙奇说:“如果院士只是学术头衔和学术荣誉,与学术兴趣无关,那么年龄和任期就不是真正的问题。只要一个学者符合当选条件,他随时都可以当选,因为当选后,他仍然与其他学者平等竞争学术研究,没有学术特权。同时,终身荣誉没有问题,因为这只是荣誉。”

把院士的头衔还给“荣誉”不仅仅是院士的事情。

许多人认为,院士更多地参与国家科技政策的制定和项目的评估,个别院士会利用这一点来占据太多的科技资源。事实上,院士们参加这些活动不成问题。为了在这些活动中避免这种情况,需要*保障。事实上,科技界一直呼吁减少对科学技术和科学研究项目发展的行政干预,并实施同行审查评估机制。一些学者指出:“我们应该用制度来防止学术腐败,比如在评估过程中的回避制度和保密制度。”

至于为什么院士们被培养得这么高,院士们也满腹牢骚:“国家对院士们只有一种“特殊”待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和财政部于2008年10月发布文件,从2009年1月1日起,两院院士补贴从每人每月200元调整为每人每月1000元,并已实施至今。”一些单位招聘年薪100万元的院士,一些部门和地方在评审中增加“院士权重”...这些“附加”利益超出了院士们的控制范围。院士们对此也很无奈。要把院士的头衔还给学术和荣誉,全社会需要以一颗平常心对待院士。(记者齐放、金振亚)

扩展阅读

1.什么是院士?

院士在科学技术和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头衔是为国家建立的终身荣誉。院士每两年增选一次。

2.在什么情况下院士的头衔会被取消?

当院士加入外国国籍时,他或她将自动放弃院士头衔。

院士违法、危害国家利益、丧失科学道德或者违反院士标准的行为,经五名以上院士书面提议撤销院士称号的,应当经所在部门常务委员会审议通过,由所在部门全体院士投票表决。参加投票的院士人数不得少于本系院士人数的三分之二。如果参加投票的三分之二或三分之二以上的院士同意撤销院士称号,教育部将作出撤销院士称号的决定。当然,这一决定将在主席团审议通过后生效,并将通知全体院士。

院士本人也可以提议撤销其院士称号,经主席团审议通过后生效,并通知全体院士。(原名:院士制度:期待改革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