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记者调查高校性学教育状况 常被误认生理卫生课

科普小知识2022-08-07 16:25:12
...

记者调查高校性学教育状况 常被误认生理卫生课

前天晚上,潘绥铭教授出现在全国人大第一校园协会组织的沙龙上,与“老潘谈性社会问题”,与全国人大学生谈“性”

记者调查了高校的性教育。

性课经常被误认为是生理卫生课。

被誉为“中国性研究第一人”的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潘绥铭教授,前天晚上出现在第一届全国人大学生联合会,与全国人大学生分享性研究成果。两个月前,潘绥铭教授因“科研经费使用不清”被给予行政处分。11月7日,华中师范大学的一名性学教授在广州性文化节上被人泼粪。性研究人员在大学里处于相当尴尬的境地。那么,由于北京大学密集,哪些大学有性课程?相关专业教师将如何学习本课程?听完这节课,学生们感觉如何?《北京青年报》记者带着各种疑虑进行了调查。"

前不久,被誉为“中国性研究第一人”的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潘绥铭教授,因“研究经费使用不清”被给予行政处分。作为中国“红灯区”和性工作者研究的领军专家,潘教授长期以来对中国性工作者进行大规模访谈,涉及性工作者访谈的报酬问题。处罚的原因还与无法开具发票导致报酬使用不明确有关。许多人认为潘绥铭教授的经历反映了大学性学家面临的困难。

据《北京日报》记者调查,目前中国人民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和中国女子学院都开设了专门的“性”课程,而其他学校也将开设与“性”相关的课程。然而,学生们反映,许多学生在选择课程时经常把性错当成身体健康。前天晚上,潘绥铭教授出席了全国人大第一校园协会组织的“与老潘谈性社会问题”沙龙,并与全国人大学生就“性”进行了交谈。潘教授在接受《北青报》采访时说,中国人现在的“性不好”的观念仍然根深蒂固。

只有少数人申请性专业。

据《北京日报》记者调查,在国内学术界,性学是作为社会学、心理学等主流专业的一个分支而存在的,“性学”是一个独立的专业。在大多数人眼里,成熟和认可是不够的。根据专业设置规则,大学通常根据就业(需求)来决定招生(产出),由于对性专业的需求很小,申请人往往很少。此外,关注性研究领域很可能被认为是边缘的。李银河曾经说过,与其他学科相比,性学有很大的不同,性学自诞生以来就一直是一个备受批评和争议的研究领域,尤其是来自道德责难和社会争论。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性学都或多或少遇到过类似的困难。

据不完全统计,至少中国人民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和首都的中国女子学院开设了“性”课程。其他学校将涉及与“性”相关的课程,但大多数都涉及生理保健课程或冥想和心理课程。全国人大、北林和妇女研究所的“性研究”课程中的大多数教师来自与我们学校设立的“性与性别研究中心”类似的研究机构的教师,但学校之间的名称有所不同。

大学里的这类研究机构大多附属于更高层次的学科,如社会学。然而,中国女子学院的情况有点特殊。它有一所特殊的性别和社会发展学院。该学院的四个教育单位之一是“妇女部”,它是国家教育部和北京的专业建设网站。"女生将参加性课程。"一位不知名的同学告诉《北青报》记者。

预防艾滋病不是性课的主题

全国人大三年级的学生在接受《北青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他上学期选修了“性与性社会学”课程。作为一门通识教育课程,非社会学专业的学生可以拿一个学分,考试形式相对*,无论是写论文还是在课堂上感受。老师是全国人大性社会学研究所的黄莺莺。潘绥铭教授退休后,她是该研究所的负责人。

据学生回忆,潘教授曾作为该班嘉宾举办过两次专题讲座,主要讲述中国性革命的发展历史,特别是性观念的变迁历史,以及在东莞等地实地考察“小姐”的经历。黄莺莺在这一领域引入并梳理了更多的西方研究理论。

然而,北京林业大学提供的性课程有相应的本科生和研究生选修课。在北林性学研究所所长方刚老师2010年发表的一篇博文中,《北青报》记者注意到,该研究所目前开设的心理学本科课程包括:“性与性别心理学”、“社会性别与质性研究基金会”;学院本科生的公共选修课是“性别关系和性别文化”;该研究所还为研究生开设了一门公共选修课"性别、心理学和法律"。

据了解,2008年成立的北林大学性学研究所于2010年开始招收性别心理学研究生。然而,“性别关系与性别文化”选修课在林大学生中却很受欢迎,一些学生经常抱怨自己“不能上课”。甚至有些人已经建立了在线讨论组并上传了PPT课件。

例如,“性别文化”课程分为“了解性别”、“性产业”、“性:从道德视角到*视角”、“大学生常见的性/情感问题及对策”、“艾滋病时代的性健康”等专题。不仅有理论研究和理论方法的介绍,还有与学生相关的话题。

选修性课程的学生的反馈是两极化的。有人抱怨说“精心选择课程,许多无知的学生被骗了”,还有人声称“这是我自小学以来最好的一堂课”。有趣,深刻和深刻!”

“人们普遍认为这是一堂生理健康课,但事实并非如此。预防艾滋病不是我们班的主要话题,尽管它会涉及到。整个学校课程的普遍选择意味着常识是普遍的,它更倾向于社会学研究方法的课程。”一个著名的学生在课堂上谈论他的感受时说。

红灯区调查中女研究生面临的心理压力

潘绥铭坦率地向《北京日报》记者承认,中国人目前的“性不好”的观念仍然根深蒂固。许多人的第一反应是一提到性就变得苍白,或者好奇、厌恶或极端。面对这些偏见和攻击,研究人员常常不得不站在道德的边界上,尽力说服自己接受他们所看到和听到的。甚至他的女研究生在进行红灯区调查时也会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在深入了解红灯区小姐在实地调查中的经历后,一些年轻学生告诉我,他的心脏濒临衰竭,其他人则退出了。”

事件

性学第一人,潘绥铭与全国人大学生对话:“在理想的社会里,没有人会听我的课。”

性教授的“惩罚”引起了社会对中国性教育的关注。然而,在“受罚”事件后,潘绥铭教授非常低调。他拒绝了许多媒体的采访请求。前天晚上,潘绥铭教授出席了全国人大第一校园协会组织的“与老潘谈性社会问题”沙龙,并与全国人大学生就“性”进行了交谈。

主办方宣传说,沙龙“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没有老潘不谈的话题,如性产业、小姐研究、性教育、同性恋、婚姻法等”

12月26日晚,人民大学西北角智行宿舍区一楼的“阳光地带”,一个不到15平方米的小礼堂,更像一个简单的KTV包房。沙龙开始前半小时,圆形沙发坐满了人,俱乐部的学生在大厅中间增加了几排椅子。

接下来,学生们从12月接连发生的“性学”新闻开始,联系自己的阅读和信息,并逐一询问潘教授。这种问答互动持续了将近两个半小时。《北京日报》的记者记录了潘绥铭教授和学生之间的一些精彩对话。

学生:你认为最近李银河和他的搭档公开“出柜”及其社会影响如何?

潘绥铭:她可能向媒体公开了这件事。事实上,在她的日常生活中,她已经公开了。就社会影响而言,我没看到什么。有反对者和支持者。反对者说,如果你在心理上认为自己是男性,那么你认为异性婚姻是什么?支持者主要通过这一点认识到性别的多样性。我在一次商务旅行中遇到了她的伴侣,无论如何,我和我妻子都不认为她是女人。(学生笑)

学生:彭自己认为出家是对性的背叛。你怎么想呢?

潘绥铭:出家是学生的选择。这与性研究无关。有许多僧侣,也有一些人学习物理。你能说他背叛了物理学吗?她这样说,可能会觉得有点对不起老师。

世界上所有五大宗教都是禁欲的。只有中国的道教最初是禁欲的。例如,汉朝的管家技术是相当独特的。后来,张三丰在明朝创立了一个教派,道教也变得禁欲了。因此,性学,尤其是提倡性别*的学者,远非禁欲宗教。在中国,自愿出家的女性比例高于男性,大多数男性是*出家的。因为女人不能接受爱情、婚姻和孩子,她不能接受这种前景。

学生:不久前,华中师范大学的彭晓慧教授在广州性文化节上被人扔了粪。今年的性文化节,如Xi、哈尔滨、太原等地,性学家遭到了阿姨们的反对。你对这些异议有什么看法?这是商业投机的行为,还是今年一些特殊因素造成的?

潘绥铭:5年前我写了一篇文章,说在理想的社会里,没有人会听我的课,因为那时性是非常普遍的事情。*应该是51比49,而不是99比1。他们的声音很正常。作为现代化的结果,再加上近年来互联网的发展,保守和前卫都有说话的余地。反思肯定会成为一种力量。

学生:老师,你刚刚讲了很多关于历史的事情。当今社会的信息是不加区别地传播的,这使得许多孩子收到越来越多的与性有关的信息,性行为也越来越成熟。你认为这种现象怎么样?这正常吗?

潘绥铭:很难说正常不正常,但早衰趋势是一个全球现象。迄今为止,40%的美国人是天主教徒,17%是天主教徒。从1968年至今,美国16岁的性别比例一直保持在70%左右。与这一数字相比,中国男性首次性交的平均年龄为18.1岁,女性为18.9岁,大约比他们晚两年。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首次性交的平均年龄提高了0.3岁,并且增长并不太大。

在中国,大多数孩子在16岁时不会这样做。这不是道德,但现在唯一的孩子没有能力和经验与异性交流。他们不愿意交流,也不会和异性相处。他们不明白身体接触是骚扰还是崇拜。我们的文化没有教会他们区分性和爱。我们现在的孩子经常感到困惑,不知道如何在这种状态下保护自己。这在很久以前不是一个问题。问题是受伤、怀孕或其他事故。

对话

大学生在为高校性组织招募新生时绕过

对话:张晓,这个“老潘”沙龙的组织者,全国人大性与性别研究所所长,这是北京大学里唯一一个研究性与性别的学生协会。

北青日报:你的协会是什么时候成立的,它的初衷是什么?

张晓:我们是去年10月成立的。我们社会的创始人有两个姐姐。在听了“性社会学”课程并受到启发后,他们想建立这样一个兴趣小组,这也将为所有对性和性别研究有共同兴趣的学生打开这样一个空间。

北青日报:你的组织已经成立一年了。到目前为止,你开展了哪些活动?学校性学研究所给你提供了什么帮助?

张晓:性研究所的黄莺莺老师是我们社会的导师。我们还与一些非*组织合作。目前,我们已经举办了沙龙、阅读会议、讲座和其他活动,所有这些都与性别或性问题有关,并且邀请了法律和社会学领域的专家。在一些特殊的日子,比如世界艾滋病日,我们也会在校园里进行一些宣传或路演。

《北青日报》:建立这样一个普及性的社会,你会面临社会压力吗?

张晓:我们确实面临一些社会偏见。例如,当俱乐部招募新学生时,当我们大声宣传时,一些学生会不自觉地后退并绕过我们。但事实上,关注同性恋只是我们社区活动的一部分。我们是一个亲社会的组织。就整个社会环境而言,现在相对宽松。大学生有更多的理解和支持。目前,我们社会有10个核心成员,100多个活跃成员。

《北京日报》:潘先生和贵俱乐部联系多吗?

张晓:潘先生退休后仍然很忙。平时,我们也不想打扰他老人家,但有时我们在活动上征求他的意见,他的态度很支持。就像上次他被邀请做演讲一样,他连续讲了三四个小时。他没有架子,也没有礼貌。他是一个有趣的老人。(原标题:本记者调查了高校性教育的现状。性课程经常被误认为是生理健康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