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不平等条约的另一面:中国融入全球化历史进程

科普小知识2022-08-07 18:49:42
...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与其他国家签订了一系列条约,其中大多数被普遍认为是不平等的。《南京条约》、《王霞条约》和《黄埔条约》构成了中国不平等条约体系最重要的基石。通过这三个不平等条约,当时世界上三个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法国和美国在中国获得了*贸易权和单方面最惠国待遇。已获得同意关税的权利;他获得了在中国传教和出租土地建造房屋的权利。获得领事管辖权;取得中国部分领土的所有权。此后,列强迫使当时的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并相继获得了内河航运权和鸦片贸易权。这些不平等的权利构成了中国最早的不平等条约体系,使中国逐步成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不平等条约的概念最早是由中国*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1923年1月1日,孙中山发表了《中国*宣言》,其中包括“与其他国家缔结不平等条约”即使清*被推翻了,我仍然是一个大国的殖民地。“1924年1月,中国*在广州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它的政治纲领。在外交政策方面,它提出“废除不平等条约,偿还外债”。1924年8月,中国*发表了《关于时局的第四个主张》,提出了“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的主张。不平等条约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负面影响怎么估计也不过分。然而,作者认为不平等条约在中国近代史上扮演了另一个角色。

不平等条约与中国融入全球化的历史进程

不平等条约在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作用。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也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过程。在马克思看来,大规模工业的出现必然会导致商品交换的扩张,而商品交换向世界的扩张形成了世界市场,它整合了各个国家和民族,形成了世界历史。马克思说:“它使每个文明国家和这些国家中每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除了过去自然形成的国家的孤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全球化首先是经济全球化,它始于资本主义工业的出现,至今已经历了100多年。随着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以及资本和劳动力的大规模国际流动,国家和地区之间利益的交织已经成为全球化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毫无疑问,如果没有鸦片战争以来强加给中国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迟早会融入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但现实地说,清朝的基本国策与全球化背道而驰。当时,西方商人只允许在广州与中国进行贸易,即一港贸易制度。在夏季和秋季,外商只能与中国*指定的广州13家商业公司做生意。在此期间,他们只能留在13家商业公司。他们不能随便旅行、坐轿子、带外国女人、买中文书或学中文。生意结束后,我们必须去澳门生活。《南京条约》确定了五个通商口岸后,当时中国人看重的是开放通商口岸的糟糕程度和允许外国人经商的糟糕程度。根据中国第一任常驻联合国代表、外交历史学家蒋廷黻的声明:“当时人们对这些文章感到最难过的是五个贸易港口。他们认为外来者在广州交易时不容易阻止。现在有五个贸易港口,外来者可以在世界各地漫游,却无法阻止他们。直到清朝末年,学者们担心国家把五个商埠视为后世的祸根。”

虽然《南京条约》确定了五个通商口岸,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自然进入了经济全球化的轨道。1848年后,沿海开放港口的绅士和地方官员强烈反对外国人进入城市,这说明了这一点。《南京条约》签订后,广州、福州等地因外国人拒绝入城经商而引发了一系列纠纷。中国第一任外交部长郭松涛认为,既然条约已经达成,就必须严格遵守。人们狭隘的爱国心理所组织的所谓反城市斗争是非常愚蠢的,是不够的。必须坚决劝阻和制止这种行为。郭松涛认为,禁止所有国家的人*出入和旅行交流是狭隘的。因此,外国人在中国各地的商务和旅游是正常的活动,应该受到保护。然而,当中国人被孤立时,阻止外国人进入这座城市的斗争往往是激烈的。郭愤怒地写道:“经过40年的西化,拒绝接受外国人是一种挑衅。”外国人不能进入连城。自然,没有今天的“吸引外资、筑巢引凤”,更谈不上融入经济全球化。在《南京条约》的基础上,列强不断要求实施五个通商口岸,并要求通过各种手段扩大通商口岸的进程与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相一致。当然,这种结合是符合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中国一步一步的半殖民地半封建进程的。无论是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还是逐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进程,中国当时都不活跃,都与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分不开。

就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融合而言,五个贸易港实际上已经迈出了第一步。就经济贸易开放而言,五港贸易显然有利于中国沿海开放地区的现代化建设。北京大学国家关系学院的李博士说得好:“在反对入城的问题上,晚清社会实际上面临着两个难题:第一,是接受开放的事实,还是顽固地封闭到底。第二,爱国运动和顽固的*之间是否应该有更合理和详细的区分?因为在反对入城的想法背后,实际上是中国朝贡制度的旧规则:只有朝贡使节才能入城。反对进入这座城市的信息是,拒绝开放,拒绝负责任地履行国家承诺,当中国的实力不如其他国家时,还要恶化中国本已恶劣的国际环境。”(李著《走出晚清》,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当时,虽然不平等条约损害了中国的整体国家利益,但反对不平等条约的斗争从整体上看是一种爱国行为,应该予以肯定,但不平等条约中允许贸易和旅游的条款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由之路,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如果反对不平等条约中的一些合理规定,如互利的进入和开放港口,导致更大的侵略和侮辱,这是一种弊大于利的非理性选择。1840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西方称之为“贸易战”)并没有打开中国的大门。《南京条约》对五个通商口岸的规定持续了十多年,基本上停留在纸面上。因此,第二次鸦片战争随之爆发。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伴随着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不平等条约用中国人民的鲜血和眼泪记录了这一过程。

不平等条约与中国从朝贡外交向现代外交的转变

不平等条约在中国从朝贡外交向现代外交的转变中发挥了作用。朝贡外交的出现和存在是不可避免的,它被现代外交所取代也是不可避免的。朝贡外交是中国古代特有的外交制度。它的立足点是传统政治思想中*权力的定位。自商周以来,中原王朝一直认为自己是“天国的上层王国”,任何想与中原王朝建立关系和发展外交的人都必须进贡。在清朝,当外国使节到达时,他们必须安排学习各种各样的进贡方式。在会议期间,他们不得不跪在三个膝盖和磕头九次,以此来表达对封臣的敬意。由于朝贡外交的本质是名义上的宗主国对外交的认可,其目的只是为了创造一个所有国家都来朝鲜、所有国家都来中国的繁荣时代。其他帝国没有军事和经济上的功利要求。西汉董仲舒说“友谊无足轻重,义无反顾”是这一外交思想的精炼表达。自汉代以来,中国王朝对前来朝贡和善待他们的人给予了大量的反馈。汉武帝曾经建立了一个特别的“酒池肉林”招待来自四个野蛮人的客人。中国支付贡品,并派他们到全国各地旅行。清朝花了不少于170,000英镑接待英国马加尼使团,总费用约为852,000银元。为了让英国的“特使”看到中国的“人和事在康福,场面是和平的”和“感到恐惧”,甘龙还安排了马加尼和他的一行从内地到广州旅游,这也是一种娱乐方式,而且要花钱和花钱。中国使者的门外汉带来了更多的礼物,并给了他们大量的礼物。张谦第二次出使西域时,随行300人,带着一万头牛羊和大量的丝绸、钱币,价值“数十亿”。朝贡外交进入历史博物馆,与外国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密不可分,即不平等条约迫使当时的中国*勉强接受现代外交。这至少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当外国使节看到中国皇帝要跪三次、磕头九次时,不平等条约就被废除了。西方部长会见中国的礼仪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外关系,外国也一直追求符合国际规范的礼仪。现代外交不能允许特使看到外国国家元首下跪磕头。然而,当时的中国人并不重视土地征收补偿和关税协定,而是重视外国人是否向皇帝下跪。跪不仅是一种礼节,也是朝贡制度的主要象征。一旦特使被允许在西方仪式上鞠躬和握手,而不是跪在皇帝面前,皇帝就会丢面子。为什么他应该是世界的统治者?礼仪的改变意味着中国放弃了传统的对外霸权观念,这在当时是一个非常困难的心理障碍。那时,中国和外国之间有许多外交冲突。甚至皇帝也参与其中。皇帝甚至成了冲突的中心。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国、英国和法国就英法使节是否应该向中国皇帝下跪进行了非常艰难的谈判。皇帝甚至下令与英国和法国展开另一场决战。英国强迫中国签署《中英天津条约》。该条约第3款规定:“英国的独立国家与中国平等。作为一个代表国家掌握权力的大官,英国的钦差大臣会见清朝皇帝并遇到任何阻碍国家制度的仪式都是不可行的。然而,每当英国国王派官员到泰国和其他国家向国主表示敬意时,他也向清朝皇帝表示敬意。”也就是说,当英国使节看到清朝皇帝下跪时,他们对欧洲君主或中国皇帝做任何事都是不可行的。应该说,根据国际习惯法,上述规定是完全正常的,不存在任何不平等。然而,当条约签署时,咸丰帝仍然强调,大臣来到北京后,“一切向礼仪低头,遵守中国的制度,不允许任何家庭成员。”毫无疑问,当时的中国*要求外国使节向中国皇帝下跪磕头,这是与世界文明进程和国际外交惯例背道而驰的。列强迫使中国废除了以战争方式跪拜的礼仪,这种方式也是不平等的。西方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迫使清朝在对外交往中不情愿地采用国际礼仪。

其次,外国使节可以通过不平等条约向中国国家元首递交国书。特使向其所在国家的国家元首递交全权证书是一项普遍的国际规则。然而,咸丰帝在转让许多国家的权益时,拒绝让西方使节看到皇帝在礼拜一周亲自递交国书。他还说,“他说他不知道如何忏悔,但必须与他们战斗。”咸丰帝在位的11年间,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得了不必向皇帝下跪的法律地位,但皇帝仍然看不到条约。咸丰死后,在位的同治皇帝只有6岁,慈禧太后就向皇帝鞠躬。法院还搁置了特使对皇帝的访问,理由是皇帝还年轻,而且由于中国的礼仪,慈禧太后见不到外人。直到同治18岁,法院没有理由拒绝部长的访问,必须安排一个观众。为了表明中国皇帝不同于外国君主,大臣们会见自己君主时的三鞠躬被改为五鞠躬,使臣被故意允许从西门而不是正门进出,皇帝被故意安排不亲自接受国书。整个观众席只花了半个小时,而西方列强为这半个小时所做的努力,比如从马加尔尼算起,已经持续了80年。从“三跪九磕”到“五鞠躬”,对西方来说,虽然五鞠躬比三鞠躬多了两个,但西方君主仍然没有像中国皇帝那样受到礼遇,毕竟西方礼仪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不再以朝贡外交的方式对待他们,这表明中国已经开始采取符合国际规范的礼仪,他们梦想的所谓“平等外交”终于实现了。对于清廷来说,显然是利用了洋人的两个以上的弓,它仍然感到一场灾难即将来临,充满了恐惧和屈辱的“仪式崩溃和喜悦失败”。如果没有不平等的《天津条约》,外国人不知道什么时候推迟对中国国家元首的访问。

第三,是西方列强迫使中国**通过战争签订不平等条约,向对方首都派遣外交使节。双方向对方国家派遣外交使节是一种常见的国际惯例,但清朝的满朝文武官员对外国外交使节在北京的存在感到担忧和不安。与此同时,中国一直坚持“抵御外敌入侵的伟大防御”,并把派遣使节视为对国家的伤害。因此,自明朝海禁以来,中国官员很少向国外派遣使节,最终派遣使节的决定是在西方的压力和引诱下做出的。1854年2月13日,英国外交大臣在给驻中国大使凌豹的一封信中提出:“让英国国王派一名代表在北京逗留一段漫长而公平的时间。”1854年,在与中国谈判修改条约的过程中,凌豹与法国外长布尔布伦和美国外长马德琳一道,提出了外长留在北京的要求。英国的提议是合理的,但被咸丰帝断然拒绝。中国总是只接待来来去去的使者。现在外交部长必须留在北京,外国人生活在皇帝的脚下。怎么可能呢?!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帝国大臣桂良奉命与英、法等国代表谈判。咸丰想尽一切办法阻止部长留在北京。首先,他提议增加军费,但外国人拒绝了。1858年6月20日,天津谈判期间,得到皇帝“便宜行事”授权的桂良想让这位大臣留在北京的消息传到了北京。公众舆论一片哗然。不仅是吏部、刑部、工部等部门的大臣,还有开明的恭亲王?比如也有建议,痛陈部长在北京弊。对此,英国大臣表示,如果他不同意大臣留在北京,他将“开战并进入北京”。面对兵临城下的危机,6月26日签订的《天津条约》规定:“清朝皇帝和英国君主有保持良好关系的好主意。他们同意,他们可以随意交出*的官员,然后去清朝和英国的首都。”第三段明确指出,英国大臣和他的家人可以在首都住很长时间,也可以随时来来去去,这取决于他们自己*的指示。此外,还规定了部长在北京逗留的细节。因此,外国驻华使节有法律依据。随后的《北京条约》肯定了《天津条约》的内容。西方国家的部长们开始陆续来到北京。法国是第一个在北京开放展馆的国家。至于中国的特使,虽然《天津条约》明确规定了这一点,但自第二次鸦片战争以来,外国列强一直要求中国派遣正式的常驻特使,直到18年后,第一位常驻特使郭松涛才被派往国外。可悲的是,郭此行的直接目的是在英国的压力下向英国道歉!

不平等条约与中国的谈判意识和条约意识

不平等条约在提高中国人民的谈判和条约意识方面发挥了作用。中国古代外交史上不乏谈判和签订条约的先例。然而,清廷对谈判和条约在现代外交中的重要性和严肃性的认识远远不够,并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换句话说,正是为了贬低谈判和条约在现代外交中的重要性和严肃性而支付的高昂学费让中国人意识到谈判不能马虎,条约签署不能马虎,条约执行不能马虎。不平等条约的谈判、签署和实施过程与中国外交从朝贡外交向现代外交过渡的过程是一致的。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许多意想不到的事件,许多意想不到的磨难,甚至一些可以避免的灾难。例如,《天津条约》已经明确规定,西方大臣可以留在北京,并得到咸丰帝的个人批准。然而,皇帝本人根本不打算认真执行该条约。他很快试图利用上海关税谈判的机会取消该条约中关于部长在北京停留、在内江贸易和在大陆旅行的规定。大臣留在北京是皇帝的“第一要务”。为此,他们毫不犹豫地将其作为*关税和鸦片*贸易的条件。换句话说,皇帝下令,只要外交部长承诺不经常留在北京,中国就不接受关税,鸦片贸易可以*化。今天看来,这是多么愚蠢!幸运的是,桂良和其他人冒着生命危险捍卫关税,否则中国将遭受更大的损失。

《天津条约》经皇帝协商批准后,根据协议,第二年中英两国交换了条约。虽然这并不意味着英法对中国的侵略就此停止,但随着1858年《天津条约》和《贸易条例善后条约》的签署,英法对中国的这一重大侵略应该已经结束。然而,当条约在第二年被修改时,他痛恨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而一直在寻找机会为自己的国耻赎罪的清军总司令僧格林沁对中英谈判和条约的严肃性知之甚少。当英法联军在没有警告的情况下提议将条约从大沽口改为北京时,他下令发动突然袭击,击沉四艘英国船只,打伤六人,并杀死数百名登陆的英国士兵。此外,清*不仅拘留了当时参加谈判的39名英法外交官,其中包括巴夏礼,还杀害了21人。即使从今天的角度来看,这也不能不说是对外交事务的严重不当处理。当时,敌人明显强大,我则软弱,这根本无助于中国,而只是给侵略者提供了另一个暴力的借口。这一鲁莽的举动导致了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和圆明园被烧毁。在批准最初的不平等条约的同时,中国*签署了更加屈辱和苛刻的《北京条约》,从而失去了更多的权益。

大沽口战争后,清廷内外都兴高采烈。只有郭嵩焘冷静地建议森格林尊重谈判结果,并在讲话中保持谨慎。他说,即使外国人的胜利是由于一时的失误(我没想到清军会突然进攻),也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后果。郭冷静而理性的声音,当时的满族达官贵人是如何倾听的,当时的绝大多数中国人又是如何倾听的。在几乎所有同时代人的眼中,英国和法国首先入侵我,并强迫我签署一项条约。什么事?!如果我想承认,我就承认;如果我不想承认,我就把它拉下来。当英法联军放火焚烧颐和园时,森格列姆钦和其他人对此表示遗憾。应该指出的是,当1859年条约被修改时,英法通过武力护送特使到北京,无疑是侵犯了中国的主权。然而,当时他们并不打算立即发动战争。如果他们尊重双方谈判达成的《天津条约》(尽管《天津条约》是一个不平等的条约),并信守改变协议的承诺,就可以避免圆明园被烧毁等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