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王中林院士荣获世界能源领域“诺贝尔奖”—埃尼奖

科普小知识2022-08-07 23:27:36
...

埃尼奖是世界能源领域最具权威和声望的奖项。它在世界能源领域被称为“诺贝尔能源奖”。它与计算机领域的图灵奖、数学领域的菲尔兹奖和沃尔夫奖一起被称为该领域的最高奖项。

王中林院士荣获世界能源领域“诺贝尔奖”—埃尼奖

2018年7月23日,ENI奖组委会在意大利罗马正式宣布:根据科学委员会最终评选结果,决定将第11届能源前沿奖授予王忠林院士,奖励金额为20万欧元(折合人民币153万元),以表彰他在物联网、传感器网络、环境保护、人工智能等新时代能源领域的开拓性和重大贡献,以及纳米发电机的首次发明、自主驱动系统和蓝色能源两大原创领域的创造。王忠林院士是迄今为止第一位获得埃尼奖的中国科学家,也是第一位在中国工作期间获得这一重大国际奖项的科学家。

根据组委会的安排,埃尼颁奖仪式将于今年10月22日在罗马的基里纳宫举行。意大利总统马特雷拉、意大利埃尼集团董事长、首席执行官和其他公司高管将出席颁奖仪式。此外,今年的埃尼奖还选出了另外四个奖项的获奖者,即美国伯克利大学的奥马尔·亚吉,他获得了埃尼“能源转换奖”。韩国先进技术研究所的桑烨李获得了埃尼颁发的“先进环境解决方案奖”,刚果和南非的两名学者获得了埃尼颁发的“非洲青年人才奖”。两位来自意大利的年轻学者获得了埃尼的“年度青年研究员奖”。

王中林院士荣获世界能源领域“诺贝尔奖”—埃尼奖

埃尼奖官方网站截图:HTTPS://www.eni.com/en _ it/媒体/2018/07/2018-埃尼奖获奖者-宣布

王忠林是中国科学院外国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创始主任兼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大学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所所长、佐治亚理工学院终身教授和海托华大学终身教授。王院士也是美国物理学会、科学发展协会、材料学会、陶瓷学会、显微学会和皇家化学学会的院士。

王忠林院士是国际公认的纳米科技领域的领军科学家,目前在全球纳米领域的H指数和影响力排名第一。他首先发明了纳米发电机和自驱动纳米系统技术,被誉为“纳米发电机之父”。他是压电电子学和压电光电子学的创始人。他发明了压电纳米发电机和摩擦纳米发电机。他首先提出并开发了自动驾驶系统。他首先提出了诸如蓝色能源等原始概念,并将纳米能源称为“新时代的能源,即大数据时代的物联网、传感器网络和分布式移动能源”。这种应在物联网、传感器网络和大数据时代使用的新能源技术,将开启人类能源模式的新篇章,为微纳电子系统的发展和实现物联网和传感器网络的能源自给自足和自我驱动提供新的途径。在王忠林的领导下,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凭借其独到的理论、学科和技术,已经成为纳米能源和自驱动系统领域的世界领导者。

2018年,第11届埃尼奖评审团科学委员会决定授予王忠林院士埃尼前沿能源奖,因为他对纳米发电机的理论和技术做出了巨大的原创性贡献,人类能源革命带来了巨大的可预测性前景。这是王教授多年来在纳米能源和基于纳米发电机的自驱动传感领域获得的最大国际认可,也是对其在能源和环境技术应用方面的研究成果的最高权威肯定。根据谷歌学者2018年6月的公开数据,王忠林院士的学术论文被引用超过165500次,h指数为207。他的学术影响力和H指数继续在世界纳米技术和纳米科学领域排名第一,充分显示了他杰出的学术地位。这两项荣誉的获得,充分证明了王忠林教授“百折不挠”的学术与工业并重的研究理念的巨大成功。

王忠林教授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他在国际一流期刊上发表了1500多篇论文(包括《科学》、《自然》及其子期刊上的40多篇文章)。他拥有200项专利,7部专著和20多种编辑书籍和会议文集。王忠林院士获得了17项重大国际奖项。例如,他获得了2015年汤姆森路透奖,这被称为诺贝尔奖的风向标。结果,他成了诺贝尔奖的热门候选人。此外,他还获得了2011年美国材料学会奖章、2014年美国物理学会詹姆斯·马科维茨新材料奖、2013年*国际科技合作奖、2014年佐治亚理工学院杰出教授终身成就奖、2016年欧洲先进材料奖和2017年全球纳米能源奖等。

王中林院士荣获世界能源领域“诺贝尔奖”—埃尼奖

王忠林院士及其研究团队学科发展图

背景介绍1:埃尼奖

埃尼奖于2007年由意大利国有跨国石油和天然气巨头Ente Nazionale Idrocabar(ENI)正式设立。这是世界上能源和环境研究领域最权威的奖项。埃尼奖科学委员会是埃尼奖的认证机构,其成员由来自世界最先进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和科学家组成。他们来自世界一流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如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剑桥大学和斯图加特大学。目前,成员中有27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埃尼奖旨在鼓励更多学者进一步研究能源和环境问题,传播最新研究成果,并通过对科学研究人员的认可,促进能源的有效利用以及创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埃尼奖由五个奖项组成。它们分别是能源前沿奖、能源转换奖、能源能源转换奖和能源能源环境解决方案奖。埃尼的“非洲青年才俊奖”和埃尼的“年度青年研究员奖”。

自2007年设立该奖项以来,共有约8000名科学家申请了该奖项。由几名诺贝尔奖获得者组成的评审委员会选出后,每年的获奖者人数为4至8人。这些年来的获奖者中有三位前诺贝尔奖获得者:199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哈罗德·沃克·克罗托爵士、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艾伦·黑格和200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西奥多·沃尔夫冈·海恩施。

背景介绍2:王忠林院士的主要成就

王忠林是纳米技术领域国际公认的领导者。他还对电子显微镜、原位物理性质测量以及一维氧化物纳米材料在能源技术、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传感技术和生物技术中的应用做出了开创性的重大贡献。

主要贡献是:

(一)首次提出纳米能源技术和自驱动纳米系统技术

王院士于2006年发明了纳米发电机,开创了纳米能源研究的新领域。2007年,他第一次成功开发了超声波驱动的DC纳米发电机。2008年,他开发了一种“发电服”的原型发电机,可以用布料发电。研究成果已经完全实现了自供电纳米元件。纳米发电机的原理是利用压电效应产生的电场来驱动外部电路中的电子流动。

纳米发电机理论具有重要意义。它的出现完全打破了人们对“发电机”大小的理解,使能源系统小型化成为可能。人类获取能量是一种新的认识和探索。纳米发电机可以利用没有任何磁铁和线圈的柔性结构来收集和利用环境中极其微小的机械能。例如,由空气或水的流动、发动机的旋转、机器的操作等引起的各种频率的噪音,行走或脚踩地面时的肌肉拉伸能量,甚至由人体内的呼吸、心跳或血液流动引起的身体某个部位的轻微压力变化,都可以驱动纳米发电机产生电能。因此,纳米发电机理论为当前物联网、传感器网络和大数据的实现提供了理想的电源解决方案。

(2)创造摩擦纳米发电机的理论和应用领域

2011年,王院士首次提出了基于摩擦带电效应和静电感应效应的“摩擦纳米发电机”原理。通过简单巧妙的结构设计,将古老的摩擦起电效应和静电感应效应耦合起来,实现机械能向电能的高效转换。这是一项划时代的颠覆性能源技术。2016年,王院士首次从理论上揭示了纳米发电机的物理起源,即根据1861年提出的麦克斯韦位移电流理论,发展和拓展了位移电流在能源中的应用。摩擦式纳米发电机不仅具有完全不同的发电原理和工作模式,而且在以下方面取得了革命性的突破:(1)输出功率密度可达313瓦/平方米,能量转换效率可达50%;(2)所得材料突破了压电和纳米尺度的限制,各种聚合物、天然高分子材料,甚至木材和纸张都有可能成为摩擦纳米发电机的原料;(3)最小结构更易于大规模生产。摩擦纳米发电机的成功发展将纳米能源技术从基础科学研究推向接近工业应用的实用技术。在此基础上,王院士首次提出了“新时代能源”的新能源技术模式,即将分布式能源技术应用于物联网、传感器网络和大数据时代,开启了纳米能源领域的新篇章。

最近,他首次提出了“蓝色能量”的原始理论,即利用摩擦纳米发电机的网格结构来收集海水波浪能。他的新理论有可能解决传统电磁发电机一百年都无法解决的问题,并为人类从根本上解决可持续发展的大能源提出一个革命性的大胆设想。

(3)创建压电电子学和压电光电子学两个新学科

2006年,王院士设计了纳米尺度压电与半导体性能的智能耦合,首次提出了基于第三代半导体的压电压电电子器件概念,即利用压电效应产生的电场原理调制和控制载流子运动来制造新器件,并首次研制出压电场效应三极管、压电二极管和压电调节器的逻辑运算电路。在传统场效应晶体管中,外加电压场效应开关调节半导体中电流的方向和大小,而在新型纳米逻辑元件压电电子器件中,其开关场是氧化锌纳米线机械变形产生的晶体内部场,在传统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元件中起栅极电压的作用,从而调节载流子的运动。王院士发明的新型纳米压电逻辑元件适用于低频应用,也可广泛应用于纳米机器人、纳米机电系统、微机电系统和微流体元件。这项原始发明被国际著名杂志《自然与科学》称为压电电子效应。

(4)领导第三代半导体纳米材料和穿透显微镜原位测量技术的研究

王院士领导了第三代半导体氧化锌纳米结构领域的研究,使氧化锌纳米结构成为与碳纳米管和硅纳米线同等重要的材料研究体系。他在美国《科学》上发表的关于氧化锌纳米带发现的文章被引用了近5000次。王院士对纳米氧化锌的研究连续两次登上三年一度的美国纳米科技进展报告的封面。1999年,世界上最小的“纳米尺度”论文发表在《科学》杂志上,该论文可以测量单一病毒的质量,被美国物理学会评为纳米技术的主要进步之一。他率先在穿透电子显微镜中对纳米机械和电学特性进行原位测量,引领了这一领域的发展。

(五)推动纳米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王院士重视创新链与产业链的协调发展,积极推进科技成果的转移和转化。在研究中,他大力倡导“顶天立地”的一站式思路,强调研究成果不仅可以放在“书架”上,也可以放在“书架”上。经过几年的努力,在他的领导下,基于纳米能源摩擦电空气除尘技术的空气净化产品已经进入特定的产业化阶段,合资公司已经成立并投入运营。汽车尾气、智能鞋和设备以及烟雾控制等技术的变革也在有序进行。蓝色能源的概念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这些成果的转移和转化在未来会产生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