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举行“院士回母校”报告会
为国家服务、为社会做贡献是交通大学人一直坚持的品质。4月9日上午,由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委员会和中国工程院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联合主办的“院士回母校”活动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交通大学1949届校友、交通大学1962届校友文学友应邀作为特邀演讲人,分享他们的科研生活和为国服务的经历。教育部工作委员会主任李卫红,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姜斯宪出席并致辞。中国工程院副巡视员王,教育部老*局副局长、工委副秘书长于洪,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秘书长陈其昌,上海交通大学教育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姜,同济大学教育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金,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李坚真,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秘书长,上海交通大学教育委员会主任出席了活动。 活动由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朱健主持。来自20多个系和学院的350多名学生和一些返校校友参加了这次活动。
姜斯宪代表上海交通大学致欢迎辞。在交通大学百年校庆之际,他对前来我校参加活动的来宾和学生表示最热烈的欢迎。他还对教育部和工作委员会选择上海交通大学作为继清华大学之后“院士回母校”活动的第二站表示敬意和感谢,并对上海交通大学工作委员会的老领导和同志们长期以来关心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努力表示敬意和感谢。姜斯宪说,交通大学在过去的120年里之所以能够建立起良好的声誉和口碑,离不开交通大学的校友们为国家、民族乃至人类的进步所做的不懈努力。交通大学历来有“饮水思源、爱国爱校”的传统。交通大学生于实力,兴于改革,兴于人才。我希望这两位院士在母校的演讲能够激励交通大学的学生,希望上海交通大学培养的人才将来能够成为具有一流品格的一流人才。
李卫红在讲话中说,中国工程院院士是中国工程技术领域的杰出代表。他们不仅是科学研究的先知和科技创新的先驱,也是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的楷模。他们为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我国科技进步、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国防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的理想追求和高尚品德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宝贵精神财富。大多数年轻人的成长,尤其是年轻人的成长,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希望通过“院士回母校”活动,增强大学生为国家服务的理想信念,传承科技精神,帮助学生规划科技事业,树立明确的职业理想,鼓励他们把学习和成长与*的事业、社会和人民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勇于创新,努力工作,谱写人生光辉的新篇章。
黄旭华院士的一生就像深海中的一艘潜艇,无声但却有无穷的力量。在接下来的演讲中,92岁的黄旭华院士侃侃谈到了这一点,并愉快地与交通大学的学生分享了他的秘密和伟大的经历。1958年,发展核潜艇的计划被提出。当时,中国不仅国内经济基础薄弱,而且受到外国*的严密技术*。很难独立开发核潜艇。“最困难的事情是这个国家缺乏相关的技术人员。当时我们甚至不知道核潜艇是什么。我们从一个越来越差的背景开始。”黄旭华说道。研究和制造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的道路充满荆棘。在没有外援和计算机的情况下,黄旭华带领团队用算盘和计算尺计算了数千个数据,最终攻克了核潜艇的关键技术,成功建造了中国第一艘核潜艇,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从1958年接受研制核潜艇的任务到1987年,黄旭华已经匿名30年了。他坚持组织的要求,不透露工作单位、工作性质,当了一辈子默默无闻的英雄,黄旭华的父亲直到他去世都不知道他的儿子做了什么。直到1987年,一部关于核潜艇发展的报告文学《未知的生命》才出版。他年迈的母亲直到看到这篇文章才知道她的儿子。
“我已经30年没有回到我的家乡了,我也没有履行我对母亲的承诺。但是当我母亲知道我的事情后,她的理解让我脑海中的这座山突然消失了。我已经履行了对我的国家的承诺,我仍然不后悔。”说到情感的地方,黄旭华哽咽了一会儿,现场的观众忍不住流下了情感的眼泪。
后来,文学友院士也与师生分享了他非凡的科研经历,他不怕冬天零下41℃的严寒,在哈尔滨努力推进中国海军现代化。文学友院士从他在交通大学的学习经历开始。他告诉大家,他在交通大学的学习时间为他将来选择科学研究道路奠定了基础:交通大学非常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他在毕业设计中没有完全按照图纸的要求,而是自己设计了一个更好的方案。老师在他的回答中表扬了他,这给他很大的鼓励。在他后来的研究生涯中,交通大学也受益于他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1962年,温学友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被分配到哈尔滨工作。尽管哈尔滨的冬天很冷,有时气温低至零下41℃,但文学友对每一项实验和研究都有浓厚的兴趣,因为单位里的研究气氛轻松开放,人才交流频繁。“我将参与从涡轮的设计、制造、装配到测试和改进的每一个环节,因为这是一件非常实际的事情,理论和实践必须结合起来。”文学友提到,在发动机正式安装到船上之前,需要3000个小时的耐久性试验。在无锡进行的耐久性测试中,测试人员发现了性能上的一个小缺陷,但没有发现问题。为了确保装载后发动机的安全,远在哈尔滨的文学友立即飞往无锡的试验场。
“有些人认为这个缺陷很小,不会影响任何事情。然而,一旦发动机安装在船上,任何小的瑕疵都可能导致船舶毁坏和死亡的重大事故。因此,当时尽管有人反对,我还是坚持把成品拆开检查。原来,从国外进口的轴承滚珠有一个微小的裂纹。虽然这个裂缝很小,但它对船的引擎有很大的影响。”文学友说,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告诉将来要工作的学生,要认真对待每一个实验,要把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和具体的实践结合起来,不要受现有事物的限制,要有发现新问题和发展新思想的勇气。
两位院士的传奇经历和精彩演讲激励了在场的师生,掌声经久不息。演讲结束后,学生主持人采访了两位院士,观众也询问了两位院士。黄旭华院士表示,当前国际技术竞争非常激烈,单纯依靠国外技术援助是不可行的。他鼓励交通大学的学生要有自力更生的精神。如果他们选择科学研究,他们应该准备好努力工作,为国家事业的发展献身。文学友院士讲述了他在学习期间被交通大学学生艺术团录取的故事。他说艺术不仅能陶冶人的情操,还能帮助人们放松和敞开心扉。世界上许多伟大的科学家也是优秀的艺术家。虽然科学和艺术是两个不同的领域,但有许多相似之处。他希望学生能全面培养自己的素质,全面发展。
采访结束后,两位院士愉快地写下了他们对母校的祝愿。学生们向两位院士赠送了他们自己画的卷轴,卷轴上画着两位院士的肖像和专门为他们写的诗。江代表上海交通大学向院士们赠送纪念邮票册《交通大学120周年》。他祝愿两位院士健康长寿,继续保持青春活力,与大学一起前进。
据悉,“院士回母校”活动是由教育部和中国工程院紧密合作委员会联合主办的。目的是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和科研精神的培养,鼓励更多的学生树立民族感情和志向。计划在北京、天津和上海等8个城市的10所教育部直属大学举办一系列活动。3月24日,活动启动仪式和第一次报告会在清华大学举行。作为“院士回母校”活动的第二站,上海交通大学坚持“高起点、厚基础、严要求、重实践”的传统,坚持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积极弘扬*核心价值观。“院士回母校”活动恰逢大学成立120周年。两位院士和校友的经历也将激励大学生们继承“求真务实、追求卓越、与时俱进、敢为人先”的精神,坚定为国服务的理想信念,为祖国未来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才华和力量。
特别声明:转载本文仅用于传播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或确认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他们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承担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果作者不希望被重印或联系重印费,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