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公开曝光北大博士生抄袭国外论文
在于艳茹1775年的论文《法国大众新闻的“扔石头的政党运动”的正文的第一页,发现了标有黄色的剽窃内容。
北京大学再次揭露剽窃丑闻。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获悉,8月17日,著名的新闻传播学术期刊《国际新闻》发表了一篇罕见的《关于于艳茹抄袭论文的公告》。
该杂志在声明中称,“该报最近收到读者报告称,于艳茹1775年的论文《法国大众新闻运动》涉嫌剽窃。”
1775年的《法国大众新闻运动》发表在2013年第7期。作者署名于艳茹,发表论文时是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生。
被于艳茹怀疑剽窃的外国论文题为《17世纪70年代的朗德杂志:革命前法国新闻界的戏剧批判和无线电政治》,发表在1984年第4期《八世纪研究》上,署名是尼娜·吉尔巴特。
在仔细比较了两篇论文之后,国际出版社的编辑部发现于艳茹在他的论文中翻译了盖尔巴特的大部分论文,甚至直接使用了盖尔巴特引用的文献作为注解。
在公告中,该出版物还附有两篇论文,于艳茹的具体剽窃用黄色标注。据澎湃新闻统计,除了总结和结论,于艳茹“翻译”了几乎所有的盖尔巴特的论文,留下几个段落不变,原文转载。
在于艳茹1775年的论文《法国大众新闻的“扔石头的政党运动”的正文的第一页,发现了标有黄色的剽窃内容。
该杂志认为于艳茹的行为构成了严重的剽窃。为了反对这种学术不端行为,该杂志决定采取三项措施:
首先,于艳茹论文的剽窃将在我们的网站上公布,并报告给作者的相关单位。
第二,联系相关文献收集机构删除于艳茹文章的电子版;
第三,拒绝于艳茹在五年内的贡献。
8月21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刘海龙在他的实名认证微博上转载了这则公告,这立即引发了网民的热烈讨论。有网友说:“我不知道北京大学历史系是怎么处理这件事的?”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罗欣也在他的实名认证微博上转发了刘海龙的微博,他说:“这也应该向整个系宣布,这样大家就都知道了。”
截至新闻稿发布之时,北京大学历史系尚未就剽窃发表公开声明。
在公告中,国际新闻称将“联系相关文献收集机构删除于艳茹文章的电子版”。然而,根据中国知网的查询,在于艳茹的复制文章没有被删除,可以下载。
《国际新闻》是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教育部牵头的综合性新闻与传播学学术月刊。它发表了国内外新闻传播各领域的理论和应用研究的原始成果。
目前,国内学术期刊很少公开发布剽窃公告。8月17日发布的《于艳茹论文剽窃公告》也是该期刊官方网站上发布的唯一一则剽窃公告。
附录:国际新闻发布会关于于艳茹论文剽窃的公告全文
(http://cjjc.ruc.edu.cn/CN/column/item131.shtml)
本报最近收到读者的一份报告,称于艳茹1775年的论文《法国大众新闻运动》涉嫌剽窃。经认真调查核实,现将有关情况公告如下:
1.1775年的论文《法国大众新闻运动》发表在2013年第7期《国际新闻》上。作者署名于艳茹,是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生。
2.《17世纪70年代的f rondeur杂志:革命前法国新闻界的戏剧批评和激进政治》发表在1984年第四期的《十八世纪研究》上,作者署名为尼娜·r·盖尔巴特。
3.在仔细比较上述两篇论文后,本报发现于艳茹在他的论文中翻译了盖尔巴特的大部分论文,并直接使用盖尔巴特引用的文献作为注释。该报用黄色标注了以下具体抄袭内容,以供读者识别:
1775年法国大众新闻中“扔石头运动”的剽窃内容
17世纪70年代“ferrondeur”杂志的剽窃内容:法国出版前的戏剧批评和激进政治。
4.鉴于上述调查结果,本报认为于艳茹的行为构成了严重的剽窃。为了反对这种学术不端行为,本刊决定:
(1)在我们的网站上公布于艳茹论文的抄袭情况,并通知作者的相关单位;
(2)联系相关文献收集机构删除于艳茹文章的电子版;
(3)在五年内拒绝于艳茹的捐助。
5.剽窃事件警告本报要不断改进评论工作。这家报纸为其粗心大意的工作向读者真诚道歉。同时,我们呼吁读者抵制学术不端行为,遵守学术道德,追求学术创新。
国际出版社编辑部
特别声明:转载本文仅用于传播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或确认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他们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承担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果作者不希望被重印或联系重印费,请联系我们。
上一篇:钱学森在国外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