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中科院释疑:大气质量总体向好为什么感觉不到

科普小知识2022-08-14 18:00:31
...

中国科学院今天上午(3月1日)举行了大气霾研究情况通报会,介绍了大气霾的成因、监测技术和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

次级颗粒物是PM2.5的最大来源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副所长贺红研究员说,污染排放是霾形成的内因。PM2.5的来源包括直接排放和二次发电。二次生成PM2.5是指通过各种化学和物理过程将排放到大气中的气体污染物转化为细颗粒,如硫酸盐、硝酸盐、铵盐和二次有机气溶胶。一些污染源,如汽油车,虽然其废气中的一次颗粒物浓度不高,但在大气中反应后会产生大量的二次颗粒物,成为城市PM2.5的重要来源之一。研究表明,在我国中部和东部地区,二次颗粒物对PM2.5的贡献率往往高达60%,出现霾时二次颗粒物的比例往往较高。然而,二次颗粒物产生的机理仍不清楚。

北京、天津和河北的风速在40年里下降了40%

以低风速和逆温为特征的不利天气条件的出现是烟雾形成的外部原因。气象资料统计表明,近40年来,北京、天津和河北的年平均风速逐年下降37%,尤其是有利于污染物在北京、天津和河北扩散的北风频率和风速均大幅下降。此外,内因和外因之间存在正反馈机制。排放到大气中的PM2.5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弱到达地表的太阳光强度,导致地表温度下降,而上层颗粒物中的吸光物质会提高该层大气的温度,从而形成一个低冷高热的稳定大气结构。空气对流将被削弱,边界层的高度将下降,进一步加剧污染的形成。正是这种内外因素的交织,特别是二次颗粒物产生机理的不清,大大增加了霾问题的复杂性和治理难度。

复合污染加剧抵消控制效果

目前,我国污染物排放总量基数大,现有能源结构仍以煤炭为主,约占66%。近年来,机动车、工业、农业和生活的排放强度显著增加,导致各种复合污染加剧。中国的产业布局相对集中,这使得华北、东北、成渝、关中、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的区域特征明显。特别是京津冀地区的能耗和单位面积排放量居世界首位,形成了当前“燃煤-工业排放-机动车-农业排放”的多类型污染和高负荷并存的严重复合空气污染类型。复合污染造成的环境容量的减少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空气污染控制的有效性。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雾霾污染这一涉及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优化、控制技术普及和社会经济成本等诸多问题的问题,势必要经历一个长期的不断优化和调整过程。

以最小的经济成本实现最大的改进

对此,中科院提出了控制雾霾的建议:要增强针对性,努力实现精确的雾霾控制,以最低的经济成本获得最大的空气质量改善效果。具体包括: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加强多种污染物协调减排;一线大城市应突出控制汽车尾气污染。加大北方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力度,大力防治农村和城乡零散燃煤和秸秆焚烧造成的季节性霾污染。

解散

空气质量总体良好。

为什么你感觉不到?

2013年以来,全国空气质量总体良好,污染严重及以上天数比例逐渐下降,质量良好天数比例明显增加。从2013年到2016年,全国平均改善率约为30%,北京、天津和河北年均PM2.5浓度下降26.5μg/m3,下降29.7%。然而,每个人都没有明显感受到大气质量的改善。这是为什么?

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的研究员程表示,主要原因是颗粒物浓度远未达到显著改善环境的拐点。此外,我国中东部部分地区秋冬季节的大气污染防治形势依然严峻。观测结果表明,北京市2016年冬季PM2.5浓度与前三年相比没有显著下降。

自2013年以来,北京的雾霾控制工作确实取得了成效。但从2014年到2016年,受气候条件、供热保障和周边省市的影响,北京冬季供暖季PM2.5浓度呈逐年上升趋势。2016年冬季PM2.5浓度高于前两年,这也证实了群众对空气污染的强烈感受。“PM2.5的平均低值出现在4月至9月,而高值出现在11月至3月。”

我们的记者孙齐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