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管理“组合拳”看科研实体如何“接招”
■高雅丽,本报见习记者
科技评价体系不合理,人才“封顶”数量众多,科研项目资金管理“太薄、太死”...面对这些科研领域的实际问题,7月24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高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减轻了广大科研人员的负担。
这些措施会有什么影响?在实地执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什么?如何进行科学研究,将来如何使用资金?《中国科学报》的记者采访了一些科研人员,并听取了他们的意见。
简化科研项目的应用:减轻科学家的负担
《通知》指出,要简化科研项目的申请和过程管理,实行“一次性提交材料”制度,财务验收和技术验收相结合。
这可以使科研人员从填写各种报告、批准和报销的繁文缛节中解脱出来,同时使他们能够致力于科学研究,并确立正确的科学研究价值取向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常务副校长黄伟说。
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张忠告诉记者,在科研过程中,仍有许多不确定因素需要面对。一个项目通常需要四至五年才能完成。过多的控制往往会限制科学家。
如何让科研经费走出“一管死”和“一放乱”的恶性循环,做到“用得其所”和“用得其所”,一直是一个难题。通知指出,科研机构应在管理和使用科研项目资金方面享有自主权。
“建立和完善学术助理和财务助理制度,可以让研究人员在进行科学研究时感到更加放心。”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所研究员杨国梁说,例如,德国有一个专门的基金管理办公室,差旅资金直接从办公室转移到酒店,以确保科研人员不会有财务问题。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自主权也应该放入系统的笼子里并受到严格的监督。
天津大学副校长袁也提出了建议。天津大学将努力为重大项目配备财务秘书,以解决科研工作者深陷报表和报销等具体问题的困扰,并通过专业助理团队改善科研管理。
评价激励体系:创新导向
科技评价是科技活动的“指挥棒”。针对高反应性人才的“帽子”问题,通知提出要有效精简人才的“帽子”,实施科技人才计划。不允许将人才的“帽子”与物质利益直接挂钩。
“太多的人才头衔在学术界引起了混乱。人才规划项目完成后,相关人才称号不得再次使用。这是正确的方向,将为广大一线科学研究人员提供更公平的机会。”杨国梁说。
通知指出,“只有论文,只有职称,只有学历”的问题要抓紧解决。
“科学研究不能只看论文的划分和影响因素,也不能只看职称。”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陈晓勇说:“我做副研究员已经十年了,由于职称的限制,很多项目不能申报。同时,对于科学研究成果的准确评估,我们不能仅仅依靠一次短暂的会议。我认为我们需要看具体的学科。例如,基础研究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看到结果。应用研究需要市场来说话。”
归根结底,这是“一刀切”管理带来的问题。张忠团队告诉记者:“这是管理上的缺失和懒惰。实施单一指标很容易,但现在我们需要一个完善、高效的科学评估体系。”
科研绩效评估:注重质量和成果
《通知》指出,科研项目绩效分类评价应加强对项目关键环节的考核,绩效评价结果应作为项目调整和后续支持的重要依据。
“明确科研项目绩效分类评价标准,其特点是突出项目质量和科技贡献导向。对于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强调原始标准,并以国际和国内同行评审的结果作为项目完成质量和水平的主要依据。”黄伟说道。
黄伟还表示,通知强调合同精神,允许研究人员以更严谨的态度填写项目申请表和任务书,从而为消除当前科研项目“重申请、轻完成”的不良现象提供了“精确处方”。
根据该通知,目标导向项目可在完成后2-3年内进行绩效跟踪评估,重点是项目成果的转移和转化、应用和推广,以及由此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华东科技大学教授兰敏波表示:“科研绩效评估不能流于表面,尤其是对于一些重大项目。那时,结果的重要性可能还没有被看到。应该进行后续评估,例如,是否已经进入工业化阶段。对于科学研究,后续评估不是否定以前的工作,而是选择更好的项目继续支持。”
建立分级责任制:让科研人员“放心”
对科研人员的松绑,也对科研管理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知指出,单位主管部门、项目管理部等有关部门要建立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责任分担机制,强化高校、科研院所和科研人员的主体责任,完善考核激励机制,鼓励法人承担责任。
杨国梁说:“这可以鼓励研究人员积极探索,避免害怕冒险。在此基础上,应合理区分违反纪律和法律的行为,如改革和创新、探索性实验过程中的无意疏忽以及故意实施此类违法行为。”
主管部门在监督和评估科研项目承担单位的管理责任时,应给予大学和研究机构更大的决策自主权,并进行顶层规划和总体规划。黄伟认为,“科研人员的主体地位不容忽视,各级科研管理部门要充分信任科研人员,确保科研人员按照既定的科研发展方向和技术路线完成科研任务。”
中国科学新闻(2018-07-26,第一版集锦)
阅读更多
国务院:不允许将人才库与物质利益直接挂钩
上一篇:实体娃娃排行榜前十名
下一篇:英雄联盟fps多少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