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合作论文单独署名发表引“复旦博士后抄袭风波”

科普小知识2022-08-18 12:13:34
...

“两篇同名文章:区域一体化与冲突管理机制的相关性研究:基于欧盟的实证分析”,一篇发表在2009年第3期《教学与研究》上,署名为上海师范大学的赵;另一篇发表在2009年第4期《甘肃社会科学》上,署名为复旦大学的。他们都是复旦大学的博士后。这是重复出版吗?"

最近,网民“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在微博上发布了上述问题,并附上了两篇论文的截图。许多网民认为这两篇论文中至少有一篇是抄袭的。

作者联系了赵和,两人都否认剽窃。李爱成表示,该论文是他们在2008年合作撰写的,但是在发表之前没有很好的沟通和签名,这确实不够严谨。2010年,双方合作的大学分别对双方进行了批评和教育。

中国知网收录了两篇被报道抄袭的论文。其中,赵的论文发表于2009年3月,下载177次。李艾的论文发表于2009年7月,比赵稍晚,下载了91次。

据了解,赵是上海师范大学法律与政治学院副教授,复旦大学政治学博士后,李爱则是上海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政治学副教授。他还在复旦大学公共管理博士后站学习。

经过比较,作者发现两篇论文的内容确实高度一致。

重叠部分从论文的摘要开始。赵文总结的第一句话是“目前,欧盟已经实现了重大的政策创新……”整个总结大约有180个字。但是的总结和赵的总结完全一样,只是把“现在”改成了“现在”。此外,两篇论文的四个关键词是一致的,并且顺序相同。

从论文结构来看,两篇文章分为四个部分:“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文献价值”,四个小标题完全一致。作者进行了文本比较,发现两篇论文中至少有13个相同的段落。赵文的长度略长于文立。作者注意到在有19篇参考文献,在有17篇,在同一个地方有15篇。

但是,两篇论文的一个主要区别是赵在论文中指出:“本文是我主持的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宪政与区域一体化相关性研究’的阶段性成果。”然而,李文忠没有类似的解释。

“文章的内容基本相同,摘要也完全相同,文章的结构也基本相同,甚至大部分文字都完全相同,这显然应该属于剽窃。”一位网民在回复中说。

“如果是剽窃,我们怎么能使用完全相同的标题呢?傻瓜不会做这样的事。”对于网友的质疑,在9月15日接受笔者采访时表示,她没有抄袭赵的论文。

李艾说,她和赵“于2002年同时进入华东师范大学学习。赵是我的班长,我们关系很好李艾说,后来,她在2006年是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管理博士后,赵在2007年是复旦大学政治学博士后。

李艾说,在博士后期间,两人经常一起翻译材料,一起研究项目。

赵告诉笔者,“区域一体化与冲突管理机制的相关性研究”始于2008年上半年。在他的带领下,李爱协帮助收集了一些数据,最终在年底完成了这项研究。

”赵先给写了一部分论文。后来,因为他很忙,材料没有翻译,就交给了我。我已经完成了翻译,请他帮我检查一下,并帮我定稿和修改。”李艾回忆道。

关于研究成果的归属,赵说:“这是我们共同的成就,但主要是我的

李艾说,2008年11月20日,她将论文提交给《甘肃社会科学》杂志,但几个月没有发表。她觉得可能用不上,所以她请赵帮忙。在她看来,这篇论文是共同合作的结果,对每个人都一样。

2009年1月12日,《教学与研究》杂志收到赵的论文,并于同年3月发表。

令李艾惊讶的是,2009年7月,甘肃社会科学发表了一篇她认为是“沉入大海”的论文。

作者注意到,尽管他们都强调论文是采访中的一个共同成就,但在两篇期末论文中只有一个名字。

签名问题是在2010年发现的。对此,李艾认为,主要原因是双方在论文发表前沟通不畅。“我早在2008年就已经是副教授了。即使我以后评判教授,我也不需要这篇文章。”她说,这篇发表在《甘肃社会科学》上的论文的作者是上海复旦大学,而不是她任教的上海电力学院。“一般来说,一所大学必须是第一个评价专业头衔的作者和第一个单位。我没有写电力学院,所以我不需要它。”

据赵介绍,在项目研究完成后,他告诉,如果需要,可以用这张纸,但“最好加上我的名字”。

“那时,主要的成绩是我的成就,只有我的名字是正常的。李艾没有(我的)名字,可能会被忘记或省略。因为她主观上没有这个意图,也没有恶意。也许这并不太严格和谨慎。”赵对说道。

李爱成承认:“我们不够严格,没有共同的签名。如果他们一起工作,不管有多少人,他们都应该一起签名。”

事实上,在学术签名问题上,教育部2004年颁布的《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第四条已经规定:“学术成果的签名应当实事求是。签署人应对这一成就承担相应的学术、道德和法律责任。”

赵回忆说,2010年6月,上海师范大学社会科学系曾批评并教育过赵,以应对签名不规范的问题。李艾大学也批评李艾劲没有在会场点名。

上海电力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负责科研的副院长曾星告诉笔者,该学院认为李艾没有抄袭,但两人并没有就同一篇文章进行充分的协商和签署。

由于当年处理此事的结果,双方都承诺论文的成果不会再被利用,同时,他们也接受了教训,努力做到学术研究严谨,署名明确,以避免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作者注意到,在上海师范大学和上海电力学院的官方网站上,赵和李艾在他们的个人资料中没有提到这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