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第二波蝗灾席卷非洲!专家:两条路线进中国

科普小知识2022-08-18 12:36:16
...

第二波蝗灾席卷非洲!专家:两条路线进中国

肯尼亚伊索罗县沙漠蝗虫图片来源:粮农组织

目前,当一些欧洲国家新出现的疫情减缓时,非洲国家的疫情正处于“快车道”。更糟糕的是,非洲部分地区正在经历第二波蝗虫浪潮,这次的蝗虫数量是几个月前第一波的20倍。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粮农组织)表示,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南部和索马里南部的沙漠蝗虫正在扩散,并形成越来越多的蝗群。蝗虫群的第二次爆发将对粮食和生态安全构成“前所未有的威胁”。

这是一场灾难。

是什么导致新的蝗灾变得更加凶猛,以及蝗灾将对粮食安全产生什么影响?《中国科学日报》采访了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张泽华、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范胜根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王秀东。

气候变化和生态破坏助长了蝗虫

中国科学新闻:四月,非洲迎来了第二次蝗灾。据报道,这种情况可能会持续到8月底。你如何看待这场尚未平息的蝗灾?

张泽华:全球气候变化、资源无序开发和生态系统失衡导致了沙漠蝗虫的循环和迁徙。

蝗虫本身有很大的基数,很难想象几个月前第一波蝗虫产卵的数量。

第二波灾害主要来自第一波沙漠蝗虫产卵。由于这一阶段的卵和幼虫没有被及时杀死,为5月份的大规模爆发埋下了“地雷”。

沙漠蝗虫具有世代重叠非常严重的特点。蝗虫的“家族”极其庞大。成虫将不断成熟,若虫将会出土。威胁正在增加。

近年来,气候变化深深影响了非洲。过去常年干旱的地区去年雨水很多。降雨量的增加为蝗虫的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今年3月的大规模降雨促使蝗虫卵迅速孵化,这是加剧蝗虫危机的一个重要因素。

此外,近年来,为了在非洲一些地区开垦农田,砍伐森林的现象相当严重,从卫星的角度来看,这种现象正在“变绿”。然而,这不是一个好现象。一千万年来形成的原始植被遭到破坏,导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加剧了蝗灾的势头。

第二波蝗灾席卷非洲!专家:两条路线进中国

沙漠实蝇标本的照片来源:张泽华

樊胜根:非洲缺乏人力、物力、财力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相对薄弱。

此外,这里疫情的“发酵”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防控工作的开展,也不能有效遏制蝗灾,这很可能是一场持久战。

王秀东:东非国家正在经历25年来最严重的沙漠蝗虫危机。

随着雨季的到来,沙漠蝗虫的危害将更加严重。如果不能有效控制,粮农组织预计沙漠蝗虫数量将在6月份增加400倍。

中国科学新闻:蝗虫会对哪些地区构成威胁?中国会受到影响吗?

张泽华:战场太宽了。

从1月到3月,蝗灾主要发生在非洲之角,红海沿岸和萨赫勒地区相对严重。

沙漠蝗虫有很强的迁移能力。从目前的观察来看,有风的蝗虫可以飞得很远。4月和5月,萨赫勒地区的大量成年人将在西非季风的影响下迁移到北非,威胁到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和其他国家和地区。北非将成为下一个“灾区”。

如果预防和控制不及时,地中海对岸的欧洲将无法幸免。

目前,新蝗群进入我国有两条途径,应引起重视。

一个来自非洲之角地区,横跨印度半岛的南端。借助西南印度洋季风,蝗虫可能从这条线直接进入云南、广西甚至广东南部。另一种是从印度和巴基斯坦边境传播的。蝗虫很可能在6月份到达缅甸,在西风和季风的共同推动下,穿越青藏高原南部进入中国的可能性将会增加。

第二波蝗灾席卷非洲!专家:两条路线进中国

资料来源:粮农组织

王秀东:中国在云南和*的部分地区记录了沙漠蝗虫的发生,但是在过去的30年里没有发现沙漠蝗虫的数量和危害。

根据农业和农村部的研究,沙漠蝗虫迁徙和入侵我国的机会非常小。

3月6日,农业和农村事务部会同海关总署和国家林草局发布了“沙漠蝗虫和国内蝗虫监测和控制计划”,以提前防止沙漠蝗虫入侵的风险。预计这一波沙漠蝗虫不会对我国构成威胁。

连锁反应已经形成,引起国际食品市场的波动。

中国科学新闻:这场蝗灾将对世界粮食安全产生什么影响?

王秀东:沙漠蝗虫对埃塞俄比亚、埃及、中东和巴基斯坦的粮食生产造成了严重破坏,对粮食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粮农组织的报告显示,在这场蝗灾中,1平方公里的沙漠蝗虫可以吃掉35000人的日常食物消耗,2.02亿人已经面临严重的粮食危机。

如果蝗灾持续下去,远距离迁移发生,将影响更多国家和地区,将对2020年全球粮食生产产生重大影响。许多受影响的国家和地区将无法获得足够的粮食,需要从国际市场购买粮食,而一些贫穷国家或地区需要粮食紧急援助。

樊胜根:对于蝗灾严重的非洲国家来说,粮食生产遭到破坏,粮食安全形势严峻,因为一些非洲国家已经有许多穷人和饥民,而非洲是人均饥饿水平最高的大陆。

蝗灾和疫情的爆发,交织在一起,将导致更大面积的贫困和饥饿,形势不容乐观。

非洲的粮食安全受到威胁,这将形成连锁反应,推高世界粮食价格。此外,由于疫情,许多国家禁止了粮食出口,这也将导致世界粮食价格上涨。

《中国科学报》:面对蝗灾,我们应该如何扭转局面?

张泽华:了解自己的朋友,了解自己,赢得所有战争的胜利。首先,我们应该对沙漠蝗虫的发生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此外,还应掌握关键节点。例如,在红海两岸和非洲之角,印度河流域也是沙漠蝗虫的主要繁殖地。如果蝗虫在这里被控制,迁移可以被阻止,控制效果可以用一半的努力加倍。

再加上先进的预防和控制技术,这将为局势增加力量。面对如此大规模的蝗灾,人们可以选择杀虫剂来消灭昆虫或采用生物控制方法,如传播真菌、细菌、病毒、原生动物等。在蝗虫中间使它们“生病”,然后这样密集的群体就会形成流行病。通过相互移动和携带,这个地区的蝗虫可以被逐渐控制,这样灾难就不会再蔓延。

近年来,我国已经形成了成熟的蝗虫灾害防治机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蝗虫监测预警系统,以及绿色可持续的蝗虫防治技术体系。这些经验和技术可以推广到国外,帮助受灾地区消除蝗灾。

范生根:“家家户户自扫门前雪”显然会加剧蝗虫蔓延和新流行的流行病对食品市场的影响。此时,需要国际支持,如联合国机构、世界贸易组织、世界卫生组织、粮农组织和其他组织,共同呼吁世界各国伸出援助之手,帮助非洲度过难关。同时,我们应建立国际合作机制,建立适当的物质储备,制定防控计划,共同应对威胁。

我们的研究发现,全球经济每下降一个百分点,就有1400万贫困和饥饿的人可能会增加到世界上。目前,受疫情影响,全球经济发展遭受挫折。在保证人员安全的情况下,食品药品生产、加工、运输和储存的整个产业链不能被切断,经济必须稳定。

中国在减少饥饿和贫困方面做得很好。疫情一旦发生,国家将立即出台相应政策保障生产和生活,并出台《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确保粮食安全。这种快速反应值得其他国家学习。

中国的粮食储备充足,根本不用担心。

中国科学新闻:非洲爆发的蝗灾会导致中国的粮食危机吗?一些国家因疫情导致的出口减少会影响中国的口粮供应吗?

王秀东:目前,沙漠蝗虫主要影响东非、阿拉伯半岛和西南亚的一些国家,对中国的食品安全生产影响不大。

随着国内疫情的改善和国外疫情的蔓延,中国的粮食供应正在发生变化。

自2016年结构调整以来,口粮播种面积有所减少。2016年中国稻麦播种面积将达到8.3亿亩,2019年将降至8亿亩,平均每年减少1000万亩。根据农业和农村部的农业形势调度,今年全国冬小麦面积为3.32亿亩,与去年持平,但略有下降。然而,冬小麦的出苗情况比去年好,并有良好的收获基础。后期重点应放在小麦条锈病和赤霉病的防治上。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口粮消费保持逐年下降趋势,每年都有大量剩余口粮转化为库存。根据国家粮食局发布的信息,中国的大米和小麦库存可以满足一年以上的市场需求。

中国的口粮供给一般大于需求,少量的口粮进口属于结构调整。中国的粮食需要适度进口,但不依赖进口。即使一些国家暂停粮食出口,中国仍能确保充足的口粮供应。

总体而言,国内粮食市场保持稳定,也能够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