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肇中谈实验物理
去年5月15日,在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的支持下,7吨重的阿尔法磁谱仪2号与奋进号一起飞往国际空间站。“其实,你们都不知道发射前我独自坐了很久。我开始像电影一样回忆起每一个环节,直到我确信没有任何问题。我又冷又紧张。”今天下午,这个头上戴着许多“光环”的健壮老人走进东南大学,用他的五个实验物理实验分析了科学研究中的深刻真理。
与人文和社会学教授侃侃的谈话风格截然不同。丁肇中教授更喜欢一个接一个地记录他的实验过程、经验和结果,给现场的学生一种更直观的感觉。物理实验凝聚了丁先生一生的心血,但他在讲话中没有看到任何夸张。他所有的陈述都简洁而严谨。
硅微带检测器、环形计数器...这些实验物理中的专业词汇经常出现在丁肇中的课堂上。五个具体的实验,包括测量电子半径,发现胶子,在国际空间站上的AMS实验,也贯穿丁教授的讲座。
不要盲目遵循科学中的专家理论
众所周知,实验是自然科学的基础,理论没有意义,除非通过实验证明。只有在实验推翻了理论之后,才有可能创造出新的理论。“在过去的400年里,我们对物质结构的基本认识大多来自于实验物理学,”丁教授清楚地认识到实验物理学的重要性。1964年,哈佛大学和康奈尔大学的一个专家小组做了两个不同的实验,得到了相反的结果:量子电动力学是错误的,电子有体积。“因为这是一个关于物理学基本概念的实验,我决定用不同的方法来测量电子半径。那时,我还年轻,没有人支持我。”然后丁肇中坚决放弃美国大学的未来,去德国做了八个月的实验。"实验告诉我,量子电动力学是正确的,电子没有体积."
在丁肇中看来,实验结果显示了一切。每个人都认为只有三种夸克,没有人想象和测试过有更多的夸克。然而,经过两年的研究和实验,丁肇中和他的团队发现了一种新的粒子,证明宇宙中存在由新夸克组成的物质。这个被称为“J粒子”的发现不仅改变了长期以来世界上只有三个夸克的观念,而且帮助丁肇中进入了诺贝尔奖的舞台。从遭遇大多数科学家的反对到获得诺贝尔奖,从孤独到被光环笼罩,丁肇中教授以其谦虚谨慎的学术态度为学生树立了榜样,“在实事求是的科学道路上,原谅他人的错误也是不可或缺的”。
善于合作,帮助有能力的人。
“欧洲中心的L3实验正面临一些问题,如电子的数量、夸克的数量以及它们是否能被细分成更小的粒子,”丁肇中承认。L3实验是第一次大规模的国际合作,涉及美国、前苏联、中国和欧洲等19个国家的600名科学家。那一年,用于实验的BGO晶体的世界产量只有4公斤,而实验所需的量是12吨。“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积极提供所需的晶体,现在他们的产品已广泛用于工业和医疗领域,”丁肇中说。谈到早期的合作者,丁教授知道很多。在这次实验中,丁教授的合作者发表了300多篇文章,其中300人获得了博士学位。“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应该得到优先认可,并得到国际认可,”丁肇中一直坚持这一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