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起炎为何被皇帝发配边疆?竟想让皇帝做媒
公元1783年间,清朝的乾隆皇帝前往河北易县为自己的祖宗扫陵。在形成的途中,由于一个人的行迹很可疑,所以被护驾的侍卫给拿下,并且进行了搜身。而这一搜身可不得了,居然搜出了一封专门写给乾隆皇帝的信。这侍卫也不敢马虎,立即就将书信移交给了乾隆皇帝,当乾隆皇帝打开信件一看,顿时脸色大变。
这封信上写的什么呢?
大致意思是这样的:
……我今天来找皇上你,也没有什么大事,也不想让别人说闲话,就是有一件事,让我很难办,所以我就想找皇上你说道说道。
我叫冯起炎,字南州。有一次,在张三姨母家,我见到了一个表妹,我很喜欢,想娶她,可是我有没有什么本事,没有能力娶她。我表妹名字叫小女,今年17岁,刚好到了出嫁的年龄还没有婆家,她家就在东关春牛厂长兴号,她的父亲叫张守忭。
另外,在杜五姨母家,我还见到一个表妹,我也很喜欢,也想娶她,可是我有没有什么本事,也没有能力娶她。这个女孩叫小凤,今年13岁,虽然年龄小一点,可又有什么关系呢?她家就在东城闹市口瑞声号,她的父亲叫杜月。
如果皇上你不忙的话,派上一个大臣,骑快马一匹,一天就可以到临汾,然后到了临汾就可以向当地知府打听:“东关春牛厂长兴号有没有一个叫张守忭的人呀?”,“东城闹市口瑞声号有没有一个叫杜月的人呀?”如果有你皇上出面,我想娶这两个美女的事情,就肯定能成。这件事办成了,我也就心满意足了。
但我还不清楚皇上你愿不愿意帮我这个忙,如果你不帮,我也不勉强你,就是同你说道说道……
这封信,如果不是清宫档案记录的话,脑袋夹到门缝也构思不出这么荒诞的情节。如果不把书信的原文附上,很难让人相信这是真的:
臣之来也,不愿如何如何,亦别无愿求之事,惟有一事未决,请对陛下一叙其缘由。臣名曰冯起炎,字是南州,尝到臣张三姨母家,见一女,可娶,而恨力不足以办此。此女名曰小女,年十七岁,方当待字之年,而正在未字之时,乃原籍东关春牛厂长兴号张守忭之次女也。又到臣杜五姨母家,见一女,可娶,而恨力不足以办此。此女名小凤,年十三岁,虽非必字之年,而已在可字之时,乃本京东城闹市口瑞生号杜月之次女也。若以陛下之力,差干员一人,选快马一匹,克日长驱到临邑,问彼临邑之地方官:“其东关春牛厂长兴号中果有张守忭一人否?”诚如是也,则此事谐矣。再问:“东城闹市口瑞生号中果有杜月一人否?”诚如是也,则此事谐矣。二事谐,则臣之愿毕矣。然臣之来也,方不知陛下纳臣之言耶否耶,而必以此等事相强乎?特进言之际,一叙及之。
那么这个冯起炎,字南州的家伙究竟是谁呢?他为什么要给乾隆皇帝写这样一封信呢?.
原来冯起炎是山西临汾的一名生员,久试不中,而且家境贫寒,三十好几尚未娶妻。
他读了乾隆皇帝的《御制诗初集》,深信序跋中一班官员的谀奉之词,认定乾隆皇帝就是御诗中 “爱民如子”的好皇帝。
也许是一场关于两个表妹的春梦让冯起炎这个书呆子发了失心疯,于是就带上了自己呕心沥血的巨著《以<易>解<诗>》和这封信进京,觉得乾隆皇帝兴许会赏识他的才华,封他一官半职,然后赐婚于她,让他步入人生的巅峰,即当官,还能迎娶两位表妹。
于是,就有了前面这极为荒诞的一幕。
乾隆皇帝对自己的国学水平很是自信,觉得冯起炎在自己面前谈国学,实在是班门弄斧,尤其对他的所谓“重大学术成果”很是不屑。
在乾隆看来,书呆子不懂规矩,冲突仪仗,事情说清楚了可以法外开恩。要乾隆称呼其字,此乃迂儒酸臭之劣性,乾隆也可以不予计较。但这家伙信口胡诌,*经典,还胆敢卖弄炫耀,*圣聪,简直狂妄透顶。特别是这家伙色令智昏,居然把尊严无比、至高无上的乾隆当成了拉皮条的,可谓悖谬至极。乾隆忍无可忍,终于拍案而起。
于是,圣旨下,冯起炎因“冲突仪仗妄行奏折”治罪,被发配黑龙江给披甲人为奴,到边关给士卒们倒洗脚水去了。
可怜冯起炎的黄粱美梦也成了梦中春暖花开,醒时凄风苦雨。
这个事件后来被鲁迅先生写进了评判清代文字狱的作品《隔膜》。
鲁迅先生就此总结道:“这何尝有丝毫恶意?不过着了当时通行的才子佳人小说的迷,想一举成名,天子做媒,表妹入抱而已。不料事实结局却不大好。”
鲁迅先生认为,粗略的一看,先使我们觉得清朝的凶虐,其次,是死者的可怜。
冯起炎的可怜之处就在于没有看透满清统治的真实面目。
清朝的统治者用的是中国的古训:“爱民如子”,“一视同仁”。一部分的大臣,士大夫,是明白这奥妙的,并不敢相信。但有一些简单愚蠢的人们却上了当,真以为“陛下”是自己的老子,亲亲热热的撒娇讨好去了。
他那里要这被征服者做儿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