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是在哪一天?建立公祭日有怎样的意义?
说到南京大*小编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南京大*是一场非常残酷的战争,当时的日本为了侵略中国过得更多的利益和财富,不惜在中国大肆的烧杀抢掠,而且还拿中国人做试验测试毒死。可以说是惨无人道。典型的南京大*当时日本在中国杀害了30万同胞。30万并不是一个小的数字,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开始追悼这些中国人,建立了南京大*死难者国家公祭日,那么,到底是哪一天?有什么样的意义呢?
南京大*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是中国*设立的纪念日,以国家公祭的方式,祭奠在南京大*中死亡的30万生灵。
2014年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决议的通过,使得对南京大*遇难者的纪念上升为国家层面,表明了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
2014年12月13日,中国*主要*出席首个国家公祭日。国家主席*在公祭日上讲到:南京大**铁证如山、不容篡改。为南京大*死难者举行公祭仪式,是要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而不是要延续仇恨。中国人民要庄严昭告国际社会:今天的中国,是世界和平的坚决倡导者和有力*,中国人民将坚定不移维护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愿同各国人民真诚团结起来,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而携手努力。
根据国务院批复,自2014年起,每年12月13日在南京大*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主会场下半旗。
历史背景
南京大*(英语:Nanjing *, Rape ofNanjing)是中国抗日战争初期侵华日军在当时的中国首都南京犯下的大规模*、强奸以及纵火、抢劫等战争罪行与反人类罪行。日军暴行的高潮从1937年12月13日攻占南京开始持续了6周,长达四十多天惨绝人寰的大*,直到1938年2月南京的秩序才开始好转。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南京军事法庭的有关判决和调查,在大*中有20万以上乃至30万以上中国平民和战俘被日军杀害,约2万中国妇女遭日军奸淫,南京城的三分之一被日军纵火烧毁,财产损失不计其数。
在中国,自1947年南京军事法庭审判以来,普遍认为约有30万人在大*中遇难。在日本,日本*承认“发生过杀害非战斗人员和掠夺等行为”,但对遇难人数则暧昧不清,也有认为南京大*不存在的“否认派”。“否认派”的论调得到部分日本政商*的支持,在华人世界引起强烈反感,这也使得南京大*成为严重影响中日关系的主要历史问题之一。
“对历史闭上眼睛者看不到未来”,安倍政权领导和推动的日本右倾化行径是历史的倒退、时代的逆行、对公理的挑衅。企图否定和美化法西斯主义罪恶侵略历史,企图挑战与颠覆二战战后国际秩序,企图污蔑和攻击人类反法西斯胜利成果,企图漠视或泯灭中国人民抗战牺牲与贡献;此类历史修正主义、历史翻案之风,都是绝不允许的,都是必被坚决反对的,也都是必然失败的。
立法背景
为二战历史确定国家纪念日和设立国家公祭日早已成为国际惯例。
二战后,相关国家每年都会定期在诸如波兰奥斯维辛*大*纪念馆、俄罗斯卫国战争纪念馆、美国珍珠港事件纪念馆等举行国家纪念与公祭活动。中国设立南京大*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也是参考国际上一系列的做法。
“国家公祭”虽然只有一天,但公祭的意义需要也一定要延续,这在国外也有先例,比如,美国的老兵日会对老兵提供一系列优惠活动,以此增加老兵福利;以色列则在阵亡将士纪念日限制娱乐活动。凡此种种,都是在增加普通民众对国家公祭的感性认识,有利于普通民众对历史的参与和审视,如此进一步将“国家公祭”的实质细化、落地,方能使“国家公祭”先形成民族习惯,再化作民族精神,使每个国人都可以在此熏染之中,逐渐具备大国公民的精神气质。
在中国,“国家公祭日”古已有之,在古代称为“国祀”,向来是先人们精神生活中的大事,《左传》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历朝历代,在复杂的礼仪中,始终凝结成一个不变的核心,一个最根本的认识。如果说过去的祭天、祭地、祭祖的祭祀文化,反映的是一个文明成熟程度的话,大家对一段历史的复原以及回忆,乃至将其定格、固化为一个“公祭日”,反映的则是整个民族的成熟与强大。
立法历程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对南京大*的纪念不充分。20世纪50年代虽然有在报纸和教科书中提到南京大*,在20世纪60-70年代有很大的空白,如1957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第四册有南京大*,但1960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科书《中国历史》第四册62页就没有南京大*的事。在*期间由于受左的思想影响,连高中历史课本都不记入南京*了,如1972年广西壮族自治区试用的高中用《中国现代史》71页只写了“千百万人民遭到杀害”却没专门提到南京的*。根据《南京大*在公众记忆中的消失》1978年定稿的《中学基础知识手册-历史增订本》虽然说了日军“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无数城乡变成废墟”却没提到南京。徐师大1977年编订的《中国历史大事纪年》也不曾提到。朱世巍曾经提到他的老师做贼一样告诉他南京大*的事。传媒也有类似的现象:《新华日报》虽然在20世纪50年代有30多篇南京*的报道,之后到82年就没有一篇了,人民日报在1960年5月30日登出了《决不容许历史的惨剧重演南京人民怒斥美日反动派》之后,到了1982年才又刊登南京*的报道。南都的《曾“消失”的南京大*》一文提到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馆长吴先斌谈起南京大*,第一个想到的是他外公,一位没有经历南京大*,但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老人。20世纪70年代,吴先斌上小学。有一次外公带他去南京秦淮河洗澡。在石头城桥边时,老人说:日本人在这里杀过很多中国人。年幼的吴先斌听了非常震惊。“关于南京大*,国家记忆曾经缺失了,但民间记忆一直没有断过。”吴先斌觉得官方的修史不能表达全部情感,后来产生了创办关于南京大*民间博物馆的想法。从1994年开始,江苏、南京都会在每年的12月13号举行哀悼仪式,包括撞和平钟、敬献花圈等等,但是这些都是停留在地方层面。
2005年3月,在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赵龙提交提案,呼吁每年12月13日举行国家公祭,由国家*参与公祭活动,同时还建议把南京大*遇难同胞纪念馆升格为*纪念馆,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2012年3月,在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市政协副主席、南京艺术学院院长邹建平,第三次递交与南京大*有关的议案:在南京大*遇难同胞祭日举行国家公祭。
2014年2月25日下午,中国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设立南京大*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决定草案。受委员长会议委托,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李适时就决定草案向会议作了说明。
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重大意义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共同消除了威胁世界和平的法西斯邪恶*,壮大了人类的进步力量,促进了全球的民族解放运动,对世界和平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艰苦卓绝,付出的巨大民族牺牲属于人类的浩劫,3000万人口伤亡、6000亿美元损失仅仅是冰冷的数字,造成30万人死难的南京大*也仅仅是日本法西斯极端残忍暴虐的典型案例之一。
以中国国家名义进行正式纪念与公祭,其世界意义在于,促使人类历史记忆长久保持唤醒状态,而避免出现哪怕是片刻的忘却与麻木,共同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一起维护世界和平及正义良知,促进共同发展和时代进步。
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中国在此前夕立法确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与设立南京大*受害者国家公祭日是极其必要的、是非常正当的。
任何历史都是现代史,都对现实有着巨大的警鉴价值,而对历史铭记,就是树起了一面镜子,无论是对企图颠覆历史的人,还是渴望和平的人,都需要这个镜子随时折射提示,从这个角度上说,中国的“国家公祭”,小而言之是中国人对自己同胞的记忆、缅怀,是对国人应有历史价值观的培养;大而言之,是中国人在替世界保留的一份珍贵遗产,是中国人就此确立与国际社会相处的尊严方式。
申报遗产
2014年,中国正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遗产秘书处递交把《南京大*档案》列入世界记忆遗产的申请。目的是牢记历史,珍惜和平,捍卫人类的尊严。
这份档案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关于大*事件(1937年至1938年);第二部分关于中华民国*军事法庭在战后调查和审判战犯的文件(1945年至1947年);第三部分是*司法机构的文件(1952年至1956年)。
2015年10月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第12次会议评审决定,中国申报的侵华日军南京大*档案正式列入《世界记忆名录》。
2015年10月10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表示,中方对教科文组织将《南京大*档案》列入世界记忆名录的决定表示欢迎,将按照有关规定,确保这些珍贵文献得到保护和传播,充分发挥这些文献铭记历史、珍惜和平、共创未来、捍卫人类尊严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