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上市搁浅,影响几何?
之前以火箭般的速度申请上市的蚂蚁集团,如今在上市前夜被踩了“急刹车“,A+H股上市被暂缓。就这样,11月3日晚上,资本市场预料中的“全球最大IPO”搁浅了。
这一突如其来的反转,其开端似乎可以追溯到10月下旬:先是10月24日马云在上海外滩金融峰会上,对金融监管进行了一番批判,甚至开始炮轰巴塞尔协议;后面紧接着就是马云等几位蚂蚁集团实控人被监管部门约谈、《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发布,接下来就是上市暂缓。
不少分析人士开始言之凿凿,纷纷评说马云是如何因为逞一时口舌之快而毁掉一个公司的上市之路的。不得不说,这样的分析有些太低估马云这个级别的企业实控人对企业风险的把控和领会监管层意图的途径了。
这样一整套小贷管理办法,绝不可能在马云演讲后的几天之内完成,而对小贷等金融业务加强监管的决定,也不可能是一朝一夕完成的。
从这个角度看,吃瓜群众眼中马云在外滩的“祸从口出“,实际上可能是提前知晓了监管即将收紧之后,跟监管部门公开博弈的一个尝试。
“好的创新不怕监管,但是怕用昨天的方式去监管。我们不能用管理火车站的方法去管理飞机场,不能用昨天的办法来管未来。”这是马云在外滩演讲中的原话。
在新兴市场上,市场与监管的博弈由来已久,如果将马云的演讲视为一种公开喊话博弈。那么显而易见,马云这次博弈的重心就在于:蚂蚁集团到底是不是应该作为金融公司变成被强监管的对象?对新兴的金融科技,是否该有新的监管方式?
说到底,还是那个几年前争论不休的老问题:蚂蚁,到底是一家科技公司还是金融公司?
如果按主营业务范围,将蚂蚁界定为金融业务公司。金融业务自带的风险属性,决定其就算上市,也不可能有过高的估值。现在大多数银行不足10倍的平均市盈率就是例证。而且在现在的背景之下,不管是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还是国内强监管的大氛围之下,不仅估值不会理想,未来的业务想象空间也会大大缩小。
但是如果蚂蚁集团的身份是一家科技公司。其逻辑跟金融类公司就大大不同了。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任何一个对科技创新有所追求的社会,都会有对科技公司要足够宽容、允许其试错的氛围和共识,这样才能不至于扼杀市场的创新力量。而科技迭代带来的无限想象力,也会让其上市之后市值和股价迎风见涨。
蚂蚁集团的高估值,其实就是几年来不断将自己打造成科技公司的一个结果。蚂蚁历来的品牌塑造和推广,无一不是在展示自己的包括大数据和区块链在内的技术能力,尽量削弱自身的金融属性。上市前夕更是将集团名称从蚂蚁金服改为蚂蚁科技集团。
不过,从其披露的招股书来看,其最重要的主营业务之一还是小贷业务。其中微贷科技平台为蚂蚁集团创造了285.86亿元的营收,占总营收的39.41%,远远超过其支付业务的营收。
所以11月2日银保监会会同央行等部门发布的《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可以说给蚂蚁的发展敲响了警钟。这一办法对小贷的跨省业务等限制性条件自不必说,其中直击相关小贷业务命门的就是这条:在单笔联合贷款中,经营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的小额贷款公司的出资比例不得低于30%。这就意味着蚂蚁在以后要付出更大的合规成本,再加上杠杆率受限,未来业务空间也会缩小。这也是马云公开跟监管层面“喊话”的最主要原因。
不过就舆论反应看,吃瓜群众们大多对马云的“讨价还价”观感不佳,其深层原因耐人寻味。在前几年的整治中,其他小贷公司和各类中小型互联网金融公司几乎被尽数清理,几乎只剩下蚂蚁等几家有牌照的“巨无霸“的吃尽市场红利,这也是其估值水涨船高的原因之一;再加上前几年P2P爆雷潮,也让普通投资者对互联网金额的风险心有余悸。
对于蚂蚁来讲,暂缓上市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新的监管条件之下,其相关业务将作出调整以符合新的合规要求,这意味着付出更高的代价,再次上市也大概率会面临估值缩水。
这对于金融科技行业来说是一个警示,此番蚂蚁上市的大反转,意味着之前本行业一边享受科技行业的高估值和监管方式,一边保有金融行业的高利润的日子可能一去不复返了。
上一篇:数学几何知识点:立体几何图形
下一篇:数学几何知识点:几何变换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