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工学结合有效途径的探索

科普小知识2022-09-05 19:05:39
...

【摘 要】高职院校的国际贸易专业建设最终是为社会和企业培养高素质的职业人服务的,这就要求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做到工学结合,以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指导思想,积极探索专业工学结合的有效途径。国际贸易专业作为我院三个浙江省特色建设专业之一,其工学结合有效途径的探索,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和借鉴作用。本文从国际贸易专业工学结合的主要途径出发,指出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国际贸易专业工学结合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基于我院与杭州言早西服饰有限公司合作成立对外贸易部的做法,提出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工学结合有效途经的思考。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职业院校实现这一使命的必要途径。作为高等职业院校的国际贸易专业,如何更好地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国际贸易职业人,并树立鲜明的专业培养特色,是专业建设和发展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通过对国际贸易专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构建更符合实际的专业职业人培养方案,才能培养出更加适应岗位特性,满足岗位要求的高素质的技能型职业人。

一、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工学结合的途径

(一)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按照“互惠互利、双向受益”的原则,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趋势及本专业特点,与校外外贸企业签订合作协议,确定为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一个实践操作、技能训练、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场所。WWW.11665.coM学生通过校外实训基地的平台,可以了解到实际外贸工作岗位的特性、内容、操作规范,同时了解到新形势下外贸工作岗位对国际贸易人才的新要求。专业通过与外贸企业的互动,可以达到培养以“面向社会、立足岗位、优化基础、注重素质、强化应用、突出技能”为指导思想的“技能型”应用人才。

(二)学生到外贸企业实行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是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环节,让学生在适当的时候深入到外贸企业,到具体的外贸工作岗位上,到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一边学习,一边在工作,与一般企业员工一样从事相应职能的劳动,其身份既是学校的学生又是企业的员工,这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熟练的专业技能、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生通过“顶岗”的过程对已学知识有新的认识与消化,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一个梳理与明确;并在“顶岗”中学习感受学校内无法体验到的真实工作氛围,缩短就业的适应期。目前“顶岗实习”在很多高职院校开展,并大都放在大三时期,学生是在学习了大部分专业所修课程的基础上,这样学生在专业知识上有着一定的基础。

(三)课证融合,加强考级考证

“课证融合”,又称为双证教学,是指课程的设置与职业考证相对应,课程教材和教学内容与考证内容相一致,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就能直接参加相关职业证书的考试。在国际贸易专业来说,主要的职业证书有外贸业务员、外贸单证员、外贸跟单员、质检员、货代员、报关员等,由于考证考级主要是针对特定工作岗位所需技能和专业知识来设定考试内容的,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外贸岗位的专业课程,参加相关岗位的考证,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这样学生掌握了相应岗位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具备了在相应岗位上的基本技能水平。通过这种形式,缩小了学生与外贸工作岗位的距离,为将来就业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四)完善校内仿真实训条件

由于校外实训基地往往不能很好地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很多高等职业院校为了弥补校外实训基地的不足,突破传统模式,运用创新思维,在校内建设基于实物的仿真实训场所,这样可以完善专业实训功能、提高专业实训效果。对于国际贸易专业来说,就是建立国贸实训室,购置外贸相关软件,利用事前设定的操作情景,学生可以足不出校参与到摸拟的外贸实训环境中来,并模仿某个角色进行相关环节的操作,通关角色的操作学生可以认识到角色的定位,了解到角色的工作内容,学会角色所需要的相关技能。

(五)引入企业外贸人员参与教学环节

在教学环节上,把企业参与有机地融人整个教学系统中,整合企业和学校资源,充分利用企业的优势,发挥企业为教学服务的辅助功能,成立由企业外贸部门负责人或

者一线有着丰富外贸操作经验的人员等参加的教学指导委员会,作为常设机构定期举行例会,研究和制订职业人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同时聘请这些企业人员参与某门课程或者某些环节的教学,把其外贸操作经验融入到课堂,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产生对权威的敬仰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尽快掌握实际岗位上所需要的技能。

二、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工学结合中存在的问题

(一)校外实训基地流于形式

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都与外贸企业签订了协议,建立了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但许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仅停留在协议书上,没有形成长期稳定、双向互动、运转良好的校外实训基地网,真正发挥作用的不多,大都形同虚设。另外学生到外贸企业实地跟班实训,场景虽是真实的,但由于企业的盈利性和外贸工作岗位的特性,不可能一次性安排大量学生较长时间的岗位实践实训,所以到最后就是流于形式,变成了短瞬的参观。学生也只能随机见识一些东西,对于外贸具体业务的内容没有深入和实质上的了解,结果是校外实训基地也就不能起到真正的作用。甚至有的只是签订协议,盖上公章,没有后续事宜,当是备案资料应付上面检查。

(二)对外贸人才的培养规格缺乏实践基础

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大多在制定职业人培养方案的时候,没有深入外贸企业一线岗位进行实际调研,收集第一手资料,而是学院的教师于会议室凭着自己的教学经验和以往的外贸工作经历以及设想来进行职业人培养方案的修订。缺乏实践基础的职业人培养方案自然不能真实反映实际岗位的需求,不能体现外贸人才培养的时代性,在人才的培养模式上会偏离现实;在课程体系设置上不能有效围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职业人为中心;在课程内容选取上不能以工作任务为导向,工作内容为主线;在工学结合的理念上也仅仅停留在思想认识。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最终不能符合企业的实际需要。

(三)仍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

外贸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外贸实践或者实际操作环节,通过“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来学习专业知识,巩固和掌握所需要的技能,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这才是工学结合过程中的关键所在。但是很多时候,由于条件上的限制和意识上的偏差,在现实的教学环节中,还是停留在以“教师讲授,学生聆听”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仍然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和核心,学生依旧是被教师牵制的被动的对象,让学生参与的操作环节被教师有意或无意删减了,虽然方便了教师,但是最终学生不能达到掌握所需技能的目标。同时教师衡量学生是否掌握了某项技能的考核,也还是停留在以期末考试为主,形式过于单一,不能有效反映学生实际掌握技能的情况。

(四)教学团队学院派的情况依旧未改

具体落实“工学结合”理念的主体是教师,因此教师在工学结合过程中的作用非常重要。教师在教授学生某项技能的时候,首先自己必须具备这项技能,这是前提,但是往往我们的教师真正在外贸企业从事过相关工作的很少,以后也基本上没有到外贸企业一线去挂职锻炼,即使有的挂职锻炼也只是停留在形式上,不是时间短就是干脆挂名而已。很多高等职业院校在引进外贸教师时候更多地考虑职称和学历,外贸从业经验仅是一个参考而已,而真正在外贸企业一线岗位工作过有较高技能的人才往往学历上不高,因此整体上教师技能普遍不高,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这些现实导致了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上很多内容流于形式,不能教授学生真正的技能,最终是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三、我院国际贸易专业工学结合的经验

(一)我院国际贸易专业工学结合的成果

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国际贸易专业成立于2003年,如今历经了近9年的发展,在这9年的发展过程中,专业一直秉承“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指导思想,从专业实际出发,不断取得了新的成就,比如在2008年申报成功了一门省级精品课程—外贸出口跟单实务,2010年专业成功申报了浙江省特色建设专业。在2003年专业成立之初,就与校外外贸企业合作成立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聘请外贸行业专家作出专业建设的指导委员会成员,邀请他们对专业建设提供外贸行业最新发展信息,同时提出对我专业建设的建议,帮助设置专业课程体系,讨论专业发展规划,修订专业职业人培养方案,

善人才培养规格,另外聘请他们为学生召开外贸方面的讲座。2004年开始开设技能实训课程时就聘请外贸企业兼职人员参与实践环节的教学,利用他们丰富的外贸工作经验充实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外贸技能操作水平。2005年提出以学生能力为本位,以任务驱动为导向教学方式,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了教学效果,增强了学生的技能水平。2006年落实专业教师到外贸企业挂职锻炼,让教师先学会技能,再把技能带到课堂上教会学生技能,这样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008年依据任务驱动为导向,工作内容为主线,对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划分,实施项目教学模式,重点突出技能训练,正是因为这样,外贸出口跟单实务这门课程才能够顺利申报成为省级精品课程。

(二)我院国际贸易专业工学结合的突破

2010年开始,专业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工学结合的内涵和外延的扩展,继续做好做强,不断增强专业整体实力,与杭州言早西服饰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杭州言早西服饰有限公司对外贸易部。这是我院国际贸易专业摒弃了单纯式的协议合作,认识到开展深入实质合作的重要性,意识到长期稳定的深入合作必须建立在双赢的基础上,于是利用杭州言早西服饰有限公司还没有自营对外贸易的情况下,与其共同出资合作成立杭州言早西服饰有限公司对外贸易部,对外贸易部的人员都是学校都是由学校派驻,包括专业教师和学生,对外贸易部的工作具体就由派驻的学生和老师来开展。在与学校合作中,企业不用给对外贸易部的工作人员发工资,这样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单独投资成立一个对外贸易部,同时可以拓展国际市场,扩大市场销售,获得更多的利润回报。而作为学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来说,可以利用与企业合作的契机,一方面让教师深入岗位第一线了解和学习以及提高其外贸操作技能,另一方面让学生分批分组到外贸岗位第一线进行外贸操作实战,通过具体实战学生可以切实掌握所需要的技能,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要有教师的实地指导。而且通过外贸业务产生的业务利润可以继续推进公司对外贸易部的长期运作。这样的合作形式可以说是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上的一个大胆创新和尝试,也是更有效推进工学结合的途径。

四、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工学结合有效途径的思考

(一)构建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在目前教师师资结构前提下,不再惟高职称高学历是论,而是提高教师的技能水平,鼓励教师利用寒暑假去学校指定的外贸企业挂职锻炼,同时鼓励教师在教学之余并在不影响教学质量的情况下到外贸企业兼职,锻造一支理论知识扎实,技能水平高超的双师型教学队伍。只有在这种情况才能更好地贯彻工学结合的理念,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满足岗位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职业人。另外对教师队伍进行进一步优化,利用优厚待遇引进外贸企业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共同为培养高素质职业人服务。

(二)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

在教学活动中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提高学生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是起到一个引导和指导的作用,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其亲自操作,贯穿整个操作过程,体会操作经历,这样学生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技能要点的掌握也比较深刻。同时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该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精心设计,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并通过实践教学的检验,及时改进和完善。

(三)密切与企业的合作程度

在市场经济社会,利益驱动是保证合作的首要条件。企业、学校不同的利益驱使,决定了各自的行为特征。学校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职业人为目标,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企业的参与;企业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但要保持发展与创新,需要学校培养人才和技术服务。可见,要想保持与企业的长期稳定合作关系,并开展深入实质的合作内容,必须为企业培养人才和提供技术服务。同时作为工学结合的发起者学校,应主动走入企业,不断提高对企业的服务能力,另外还应研究企业需求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参考文献:

[1] 温晓琼.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问题与破解途径[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1,(01)

[2] 姚奇富.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难题及其破解[j].商情,2010(11)

[3] 吴素敏.工学结合是高职国际

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j].商情,2010

[4] 刘辉.基于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工学结合模式构建的创新研究[j].价值工程,2009

[5] 葛惠民.工学结合的有效途径[j].机械职业教育,2008(10)

[6] 赵江红.以任务驱动为导向的国际贸易课程教学设计[j].广西教育,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