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光之屋

科普小知识2022-09-07 11:16:45
...

《光之屋》是由mariyasaakyan导演,annakapaleva、olgayakovleva、sossargsyan主演的一部俄罗斯剧情电影,影片于2006年6月18日发行,片长80分钟。

中文名:光之屋

又名:灯塔/Mayak

导演:MariyaSaakyan

编剧:GiviShavgulidze

主演:AnnaKapaleva

类型: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俄罗斯/亚美尼亚

语言:俄语

上映日期:2007-05-01

片长:80分钟

1、简介

《光之屋》是由mariyasaakyan导演,annakapaleva、olgayakovleva、sossargsyan主演的一部俄罗斯剧情电影,影片于2006年6月18日发行,片长80分钟。

2、剧情概述


光之屋

小姑娘列娜从莫斯科回到了亚美尼亚故乡的村子,想要将自己的爷爷奶奶从战火纷飞的老家接到莫斯科。但是,爷爷奶奶却拒绝同列娜一起离开,他们表示,不愿意离开自己生活了一辈子的故土。列娜只好忍痛同爷爷奶奶告别,但到了火车站才发现,由于战事,回莫斯科的火车已经不再发车了。列娜只得留在了故乡的村子里,同村子里的居民和朋友们学习在战争的夹缝中生活...虽是一部以战争为背景的电影,但是电影通片都没有出现过对于战争场景的直接描写。所记录的只是村中一众普通人的平凡琐事,战争残酷中的恐惧与乐观。此间,各种悲欢离合上演,战争的阴云笼罩,但生活依然得继续,一切依然向前。渐渐地,列娜终于明白,这里才是她真正应该留下的地方,而她也已经无法离开它了---这个承载了她和她的民族所有生活意义和幸福的地方。

就算走得再远,迷雾再浓,故乡的灯塔也一直在那里,而在风浪中被冲散的游船也就有了方向。

3、拍摄花絮

本片的导演MariyaSaakyan还是一位八零后的女导演,而这《灯塔》也是她的第一部剧情长片。如此年轻,但是拍摄的和感情抒写的笔触却拿捏得很到位,可谓才华横溢。这部电影无疑是对于原苏联诗意电影的一种传承。电影的画面拍得极美。犹见谢尔盖·帕拉杰诺夫的遗风。而且,电影在拍摄手法上大量使用了自然光。一直觉得,自然光所营造出来的效果是任何技术手段打出的人工光所无法赋予的。而自然光也赋予了电影一种特殊的指纹,一种特殊的气息,是一种可遇不可求的记录。

4、相关信息

在原苏联的各加盟*里,电影做得最出彩是格鲁吉亚。而作为格鲁吉亚的一个小小领国,亚美尼亚倒是鲜闻诞生过什么令人称道的佳片。但是这部《光之屋》却十分令人惊喜,令人感动。


光之屋

很多人对于亚美尼亚的印象应该是很模糊的吧。在俄罗斯,亚美尼亚人也一直处于边缘化的地位。在俄罗斯电影中,亚美尼亚人常以荒蛮的山民形象出现,不然便是些混迹于底层靠偷窃的营生过活的,在画面中一闪而过的面相猥琐的路人甲乙。但真的一直觉得亚美尼亚是一个很有故事的民族。纵观其历史,上下两千五百载,据说乃是大洪水后,诺亚将方舟停靠之所。而亚美尼亚也是历史上第一个将基督教立为国教的国家。亚美尼亚周边强国林立,虽经历过短暂的辉煌,但之后一直辗转在众多异族的统治和桎梏下,信奉*的伊朗和奥斯曼帝国甚至还对其进行过种族灭绝式的宗教迫害,但是这个神奇的民族却从未真的因此而灭亡,而是一直在夹缝中艰难而又坚韧地生存绵延了数千年。苏联解体后,又因与周边土耳其、阿塞拜疆等*国家领土、宗教争端问题的存在,战争不断。也许,战争对于这个饱经灾难的民族来说,甚至已经成为了一种常态。但是,这个民族为什么没有散?是什么支撑着这个民族?也许,这部电影给了我们答案。

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和阿塞拜疆之间的冲突由来已久,导致矛盾和冲突的因素有很多,历史因素、地缘因素、宗教因素、种族因素等等。实际上,自前苏联解体以来,高加索和前南斯拉夫等地区相继爆发武力冲突,并且至今仍未彻底平息。这部电影无意去讲述这冲突背后的背景,也无从去探讨解决冲突的途径,而是从另一个大的层面,即从人文关注的层面,透过女性特有的视角,向我们展现战乱之下个体和群体的状态,从而博得人们更广泛的关注,激起人们更深刻的反思。

5、幕后制作

片中屡次出现Lena用清水洗面或洗头的镜头,Lena归乡后看尽了村民因战争所受的磨难,她渴望洗去那些悲惨和不幸,那些战争带来的污垢和留在人们心中的疮疤,导演试图说明这些创伤永难抚平。片中几次闪过以主观视角透过火车的车窗凝望河水的镜头,或顺流或逆流,这与Lena几度试图离开又几度未果后返回的情节相呼应。


光之屋

影片结尾的处理十分精湛,阴暗的车厢里写满苦难和悲恸的脸庞随着离去的火车穿梭过镜头之后,Lena穿着临行时的大衣和围巾伫立在洒满阳光的露台上,行李箱放在脚边不远处,在一片悠长的静谧中,似乎一切声响都消失了,只闻淅淅沥沥的鸟鸣。这时,火车再一次开动,发出声声笛音,追随着青灰色的河水,在盎然绿意之间奔流向前。镜头回到Lena的脸庞上,在这片令人沉迷又令人窒息的奇怪的阒寂中,我们感到,似乎只能靠那奔涌的河水掩盖那些嘶哑呐喊,冲刷那些殷红的鲜血,携走那些无辜的灵魂。Lena最终选择了留下还是绝望地离开了?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重要。对于观众来说,似乎也只能接受战争的阴影继续侵蚀这个古老村落的严酷现实;对于Lena而言,则转而进入了一个清澈的梦境中。在这个梦里,她身穿雪白的连裙,宛如和平的天使,村民和邻人恢复到从前的和谐与欢乐之中,雾散,鸟啼,框画,钢琴,一切都充满着生机和希望。然而,这也许并不是真的,这只是Lena无比向往的生活,她无法实现的幻梦。而后再次出现Lena只身前行在苍凉山地上的冷峻画面,步履沉重,却别无选择。至此,离去还是归来,已无意义,因为家园丧失,生命只剩流离。火车能够将她带离贫瘠与战乱,却又能将她带去哪里?心灵早已荒芜,希冀有如蜡炬。莫斯科,远方,也不过将是另一片她熟悉却又陌生的迷失之地。那本开篇徐徐开启的千疮百孔的书复又合上,那或许正是写满人类悲剧命运的历史之书。而当翌日的曜日高升,透过云雾照射大山和土地之时,备受摧残的家园和饱经煎熬的人们又将面临何样未知的命运?

最后回到电影的名字上,俄语Маяк意为灯塔,片中的灯塔即是Lena在旧屋中找到的灯塔,是记忆深处童年的灯塔,象征着*、和平与希望的灯塔。电影中数次闪过一幅相同的动态画面,画面中充斥着漫天飞雁和泅泳在水面的野鹅,混沌、混乱,具有一种末日般的恐怖,几乎令人厌恶的构图使人倍感焦灼,令人心悸。实际上,如此不和谐的图景恰是呼应了电影的名字——灯塔。这几近是一声叱问,一次控诉,一阵疾呼:战争夺去了生命,摧毁了栖居的家园,精神家园也岌岌可危,人们需要一座灯塔,逃离战争的阴影,摆脱苦难的枷锁,驱除可怖的梦魇。如果没有光明,人类将失去方向,将被黑暗包围,将身陷涂炭。

电影的配乐也很出色,主题音乐展现出现实与梦境、悲伤与快乐、希望与绝望交织的情绪;Lena第一次离去时,小卡车沿着隘路穿越山岭,这时的音乐流露出深切的怀乡和无奈的悲伤之情;首尾两段配着舞蹈的民族音乐,首段音乐中带着一丝未知的疯癫和沉痛的责问,尾段音乐则渗透着淡淡的让人伤怀的凄婉;祖父母望着镜中圣洁娉婷的Lena和Lena在月台踱步时的咏叹漾满了哀思,令人不禁怆然。

6、电影评价


光之屋

列车随记忆缓缓前驶,她回到当年因为战乱而逃离的故乡,想要接走留在老家的祖母,但这次,就自己也找不到离开的火车了。当流亡、战火、饥饿、死亡逼使所有人退至生存的绝境,当故乡的一切都只剩下透光的残破屋瓦,究竟还有什么可以寄托乡愁与思念?

导演以充满情感的凝敛影像,将发生于九零年代高加索地区的战乱悲剧,转化为个人对国族的感性思索,一幕幕诗意的画面层层堆叠,我们仿佛也随着剧中人的流浪,在历史与时代的迷雾中徘徊,走进塔可夫斯基的风景中。

虽为反战电影,但片中并未充斥惨烈血腥的战争画面,有的只是深夜里的枪炮声、划过长空的直升机、身边驶过的军车、冒着黑烟的燃烧的房屋、顺流而下的两具尸体,断断续续地配以广播中对战争局势的报道,展现出一种挥之不去的侵扰,给人的内心造成一种深冷的创痛,人们的心灵好似一双恐惧的眼睛,时刻在黑暗中注视,等待着枪声的响起,等待着噩运的到来。Lena和Roza的女儿小Levan在草坡上玩耍,发现了一个小巧的鸟巢,正在这充满和平与生机的时刻,军用直升机盘旋而至,Lena抱起孩子向前跑,紧紧地护住她,坚毅地伫立在空旷的山丘之上。这一桥段虽有刻意设计的成分,却最能体现女性导演的独特视角。直升机的凶猛和孩子的娇弱形成强烈对比,小Levan惊惶的眼神,Lena母性的姿势,在头顶呼啸而过的直升机之下,Lene和孩童雕塑式的体态释放出与生俱来的无法泯灭的人性的力量。

上一篇:新西伯利亚

下一篇:阿尼奇科夫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