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合作与安全会议
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旨在维护欧洲地区安全以及促进经济、科技、文化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合作的会议。简称"欧安会"。1973年7月3日开始分阶段举行,至1975年8月1日结束。此后又召开一系列续会。最初,与会国包括除阿尔巴尼亚外的所有欧洲国家以及美国、加拿大、土耳其和塞浦路斯共35国。进入90年代,由于苏联解体、南斯拉夫分裂及阿尔巴尼亚加入,至1994年12月,其成员增至53国。1995年1月1日起,该会议改称"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
中文名称:欧洲合作与安全会议
英文名称:ConferenceonSecurityandCo-operationinEurope
简称:欧安会
首次会议:1973年7月-1975年8月
更名时间:1995年1月1日起
现名称: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
重要成果:通过了《最后文件》
1、成立背景
欧洲合作与安全会议
2、会议进程
会议分外长会议、专家会议、首脑会议三阶段举行。
第一阶段是外长会议,1973年7月3~6日在赫尔辛基举行。会议通过了筹备会提出的《赫尔辛基最后建议蓝皮书》,各成员国阐述了对蓝皮书中各个方面问题的基本立场。第二阶段是专家会议,1973年9月18日~1975年7月21日在瑞士日内瓦举行。35国的375名专家组成3个委员会,就欧洲安全、经济合作、人员和文化交流及续会等4个方面的问题共召开2400多次会议,草拟出《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最后文件》。第三阶段是首脑会议,1975年7月30日~8月1日在赫尔辛基举行。由与会国国家元首、*首脑或代表出席,签署了《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最后文件》(也称《赫尔辛基最后文件》)。
3、会议成果
赫尔辛基
1.《指导与会国间关系的原则宣言》,内列主权平等,尊重主权固有的权利;禁止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边界不可侵犯性;国家领土完整;和平解决争端;不干涉内部事务;尊重*和基本*,包括思想、道德、宗教或信仰的*;各国人民的平等权利和民族自决;国与国之间的合作以及忠实履行国际法规定的各项义务等10项原则。
2.《关于建立信任措施和安全与裁军若干方面的文件》,规定与会国间在距离共有边界250公里地区内举行有2.5万人以上军队参加的军事演习时,需于21天前通知有关国家并邀请观察员参加,但通知应以自愿为基础。
3.《经济、科学、技术和环境方面的合作》。
4.《地中海的安全和合作》,规定增加与地中海沿岸国家的磋商,促进合作,减少紧张局势。
5.《人道主义和其他方面的合作》,对人员接触、旅行、通婚、新闻记者活动、文化和教育的交流等作了具体要求和规定。
4、四次续会
会议规定每隔一定时期召开与会国代表续会,对最后文件执行情况进行审议。曾举行过四次续会。
第一次续会
欧洲安全和合作会议纪念邮票
第二次续会
于1980—1983年在马德里举行,会上一些中小国家指责苏入侵阿富汗,各国在召开欧洲裁军会议、扩大信任措施等问题上分歧很大,仍未取得实质性进展。
第三次续会
1986年11月4日~1989年1月19日在维也纳举行。会议通过了本届续会的最后文件,主要内容是:①关于"欧洲常规武装力量谈判"达成的原则协议,包括谈判的"目的和方法"、"范围和适用地区"及关于"信息交流与核查"等3个部分。规定谈判的目的是实现欧洲地区常规武装力量较低水平的均衡,消除发动突然袭击和大规模进攻的能力;裁减的方法按"不对等"原则进行;裁军的地理范围是从大西洋到乌拉尔之间的整个欧洲地区,并包括苏联的南高加索地区、土耳其大部地区以及北约成员国在大西洋中所属的一些岛屿;裁减的项目是欧洲陆地上的常规武装力量,不包括核武器、化学武器和海军力量。协议还规定建立严格有效的核查制度和交换情报等。②关于保障*和促进人员交流达成的一揽子协议。规定建立关于维护*的监督机制;签约国对任何自己所怀疑的践踏*的行为可以提出疑问,有关国家必须作出答复。文件还确定1989年在巴黎、1990年在哥本哈根、1991年在莫斯科举行*大会。③关于加强东西方在经济、科学、技术、环境保护和文化合作等方面达成的一系列协议。第三次续会是在美苏关系趋向新的缓和形势下举行的,因而在削减欧洲常规武装力量,建立信任和安全措施,*、经济与技术合作等问题上取得较大进展。
第四次续会
1992年3月24日~7月10日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举行。
第一阶段外长会议就本次续会议题达成协议,并宣布接纳格鲁吉亚、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为新成员国。
第二阶段官员会议宣布吸收波黑为成员国,同时暂停南斯拉夫联盟*的与会资格。其间,各成员国在布达佩斯举行了欧安会议会成立大会。7月9~10日,作为续会最后阶段,51个成员国的国家元首、*首脑或代表举行首脑会议,签署了题为《变革的挑战》的最后文件,并取得如下主要成果:①宣布欧安会为联合国的地区性组织,并具有维护和平的职能,可请求北约、西欧联盟和独联体等在欧洲范围内采取维和行动。②建立由现任、前任和下任主席国组成的"三驾马车"机制,以加强主席国处理危机的能力。③加强高级官员委员会的职能,规定该委员会在理事会休会期间有权代其作出有关处理冲突的决定。④设立少数民族事务高级专员,负责调查、调停和处理成员国之间的民族冲突。⑤成立"安全合作论坛",以监督裁军和军控协议的落实并推动建立欧洲信任和安全措施的谈判等。⑥设立"经济论坛",以帮助独联体和东欧国家实现经济转轨及军工企业转民用企业等。⑦北约与原华约成员国签署《欧洲常规武装力量人员限额谈判最后文件》,对签约国军队的最高限额作出具体规定,其中美国(驻欧部队)25万、英国26万、法国32.5万、德国34.5万、俄罗斯145万、乌克兰45万。此外,会议还讨论了俄罗斯从波罗的海三国撤军问题;同意日本参加欧安会的活动;确定下一次首脑会议于1994年在布达佩斯举行。此次会议作出的决定提高了欧安会在维护欧洲安全中的决策和行动能力。
5、首脑会议
继第一次首脑会议后,欧安会还召开了三次首脑会议。1990年11月19—21日在巴黎召开第二次首脑会议,签署了《新欧洲巴黎宪章》,宣告北约和华约“不再互为敌手”,决定成立防止冲突中心和秘书处。
第三次首脑会议于1992年7月9—10日在赫尔辛基举行,通过了《1992年欧安会赫尔辛基文件》,文件为欧安会未来的发展纲领和对组织维持和平行动、裁军谈判作了具体规定。1994年12月5—6日在匈牙利的布达佩斯举行了第四次首脑会议,参加国为52个(南斯拉夫联盟暂被中止与会资格),会议的主要成果是:①通过了题为《新时代真正伙伴关系的发展进程》的最后文件,提出在所有与会国中建立真正的安全伙伴关系,使欧安会在迎接21世纪新挑战方面发挥作用;要依靠自己的力量防止和解决从温哥华至海参崴之间的国际或地区冲突与危机,在达不到目的的情况下再求助于联合国。为使该组织在防止危机等方面真正发挥作用,会议决定自1995年1月1日起将欧安会改称"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②在独联体内共同维和问题上有所突破,首次决定以欧安会名义向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地区派遣维和部队。俄罗斯因担心西方借维和之名插手独联体内部事务,一直不欢迎在独联体内有西方国家参与的共同维和行动。此次会上,俄同意欧安会向纳-卡地区派出一支由3000人组成的多国维和部队,前提是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冲突双方先就停火达成协议。③扫除了实施第一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的最后障碍。会上,乌克兰签署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美、英、俄向乌作出保证其安全的承诺。
会议期间,美、俄和欧洲联盟各国围绕建立什么样的欧洲安全新机制和欧安组织在其中的地位与作用等问题争论激烈。美强调北约是欧洲安全的"基石",主张在不影响北约主导作用的情况下有限度地增强欧安组织的职能;俄主张建立以欧安组织为欧洲最高安全机构的"泛欧安全体系",并公开反对北约东扩;欧盟各国则强调欧盟在未来欧洲安全机制中的作用。这次会议表明,欧安会已开始从论坛性质逐步向欧洲安全机构实体方向发展,但有关各方争夺未来欧洲安全主导权的斗争将日趋激烈。
6、外长理事会
相关书籍
1992年1月30~31日举行的第二次外长会议上,与会国外长讨论了南斯拉夫和独联体局势、全欧常规裁军、加强信任与安全措施及欧安会机构的职能等问题,通过了3个文件。会议决定吸收独联体10国为新成员国(俄罗斯继承原苏联席位);扩大"防止冲突中心"的职权;将"*选举"办公室改称"*制度与*"办公室;修改欧安会决议需经协商一致通过的原则,规定在某成员国发生严重违背欧安会有关精神的事件时,可在不征得该国同意的情况下作出有关决定。
1992年12月14~15日,欧安会外长理事会第三次会议在斯德哥尔摩举行。会议决定设立欧安会秘书长,负责协调各机构的工作并与其他组织保持联系;正式设立少数民族问题高级专员,推动有关冲突的解决;签署《欧洲和平解决争端公约》,并在日内瓦设立欧洲调解和仲裁法院;向热点地区派遣调查小组。
1993年11月30日~12月1日,欧安会外长理事会在罗马举行第四次会议,决定在维也纳设立秘书处和常设代表委员会,并通过俄罗斯提出的关于《侵略性的民族主义》文件。
7、历史影响
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
《最后文件》有120多页,主要内容有:《与会国之间关系的指导原则宣言》、《建立信任措施以及有关安全与裁军的某些问题》、《经济、科学、技术和环境方面的合作》、《人道主义和其他方面的合作》、《地中海的安全和合作》、《关于欧安会续会》等文件。它不是一项国际条约,更不具有法律约束力,与会国可以各取所需,是相互妥协的产物。既纳入了苏联坚持的欧洲各国边界“不可侵犯性”,又接受了西方坚持的“尊重*”、“人员和文化交流”的所谓“第三篮子”。文件未能终结争论,相反成为争论的依据。欧安会上各方都相互保证不以武力或武力威胁改变欧洲现状,似乎是使战后东西欧的现状合法化。不过文件上又规定,有关国家可以根据国际法,以和平手段和通过协议对其边界作某些调整,这在某种程度上使苏联东欧的收获有所逊色。更严重的是,美国、西欧以“尊重*”、“文化和人员交流”等所谓“第三篮子”作为接受“边界不可侵犯性”的交换条件。苏联东欧为使边界不可侵犯性的文件得以通过,*做出让步,同意了“第三篮子”。尽管苏联东欧作了种种法律上的保留,但事实上是承认了他们根本不赞成的原则。
西欧、美国借苏联东欧的某些内部问题,如限制犹太人移居国外问题、萨哈洛夫问题、捷克“七七宪章”等问题攻击苏联东欧违反“*”原则。苏联不得不于1976年5月在国内成立了一个以尤里•奥尔洛夫为首的小组,监督苏联*对赫尔辛基会议最后文件中有关*条款的执行情况。实际上这是西方在利用赫尔辛基文件做由头,干涉苏联内政。欧安会对苏联来说,十多年来谋求西方承认欧洲现状的外交努力终于有了结果,不过西方并没有答应什么比早先谈判柏林问题以及谈判联邦德国与东欧的关系问题(主要包括西方对*德国的承认)时更进一步的东西。德波特说“赫尔辛基给予苏联人的东西几近于零”⑧。“几近于零”的说法可能有点刻薄,但收获不大确是事实。
美国参加了欧安会,承认了欧洲的现状,但未能改变欧洲现状。相反,美国与苏联东欧关系的缓和却好景不长。赫尔辛基《最后文件》墨迹未干,苏联就在东欧部署了SS-20导弹,并将扩张之手伸到南部非洲、红海之滨、印度洋和阿富汗等地。连当初积极宣扬缓和的尼克松本人,也在l976年1月指责某些人忽视了“这个事实本身,即在缓和时期,战争风险虽然减少,但不通过战争而利用颠覆和隐蔽手段进行征服的风险却按几何级数的速度增加”。尤其是苏联于1979年入侵阿富汗,一些观察家认为东西方关系出现了一场新的考验。
显然,美国与苏联东欧的关系虽由于欧安会的召开而一度有所缓和,但对抗的本质没有改变。西欧是美国和苏联争夺的重点。美国利用苏联的威胁,控制、拉拢西欧,防止西欧中立。苏联想排挤美国在欧洲的*不成,便竭力离间西欧与美国的关系,分化西方联盟,并期望从西欧获得资金和技术。美国、苏联都有求于西欧,西欧常在它们之间充当“调解人”。西欧在美国、西欧、苏联东欧的三角关系中有一定的回旋余地。但西欧毕竟不是完全独立的一角,它依靠美国对付苏联以维护自身安全,为避免卷入大国争夺的漩涡,西欧又须与美国保持距离。西欧一方面希望美苏关系缓和,另一方面又担心美苏妥协牺牲西欧的利益,正好比“两头打架的大象会踏坏草地,然而两头相爱的大象也是一样”。
8、欧安组织
欧安组织
随着20世纪90年代初该组织秘书处和其他机构的设立以及成员国代表处的建立,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的工作不断增多和加强。1994年12月,欧安会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举行的欧安会首脑会议上,认为欧洲安全合作会议的工作已经远远超过“一个会议”,决定从1995年1月1日起,将该组织更名为“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
欧安组织现有成员国56个,分布在欧洲、亚洲和北美洲。此外,该组织在亚洲和非洲还各有6个合作伙伴国。欧安组织总部设在奥地利的维也纳,每两年举行一次首脑会议,每年举行一次外长会议。出版物有:《欧洲安全和合作组织年度报告》、《欧洲安全和合作组织通讯》(月刊)、《欧洲安全和合作组织手册》和《建设与成员国声明选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