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生产社会化之理论剖析
[摘 要] 现行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生产模式为:上市公司生产会计信息+会计师事务所检验会计信息+信息使用者消费会计信息。这种会计信息生产模式既不利于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又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罪魁祸首”。本文基于经济学的角度,从会计信息市场失灵和会计管制的两难境地两方面探讨了改革上市公司现行会计信息生产模式的必要性,并且提出会计信息生产社会化是解决各种会计难题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 会计信息;生产模式;市场失灵;准则制定;社会化
目前世界各国的会计信息生产普遍存在严重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极大程度地降低了会计信息的质量,以致社会各界对会计的质疑和指责此起彼伏。会计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的原因在于人们对会计信息市场普遍存在的市场失灵问题认识不足,进而导致会计信息生产在源头上,即生产模式上存在误区。因此,只有改革现行会计信息生产模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会计所面临的种种问题。
一、会计信息市场失灵
经济学对一般均衡和经济效率的分析表明,一个投入和产出完全竞争的市场体系会达到经济上有效率的结果 (平狄克,1997)。当竞争性市场运作的条件不能达成时,市场便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失灵。会计信息市场失灵的原因为会计信息生产的垄断性、会计信息生产者与需求者之间的不对称性、会计信息功效上的外部性及公共物品属性。
1.会计信息的垄断性。如果一个企业是其产品唯一的卖者,而且如果其产品并没有相近的替代品,这个企业就是垄断(曼昆,1999)。WWW.11665.cOM由于存在市场上的垄断地位,垄断者只需将其产量确定在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时,就可以实现利润最大化。并且,在垄断市场上,边际收益总是小于其产品的价格。基于福利经济学原理,由于垄断者收取高于边际成本的价格,并不是所有对产品评价高于产品成本的消费者都买它,因此,垄断者生产并销售的产品数量(见图1中的垄断产量)低于社会有效率的水平(见图1中的效率产量),需求曲线(反映产品对消费者的价值)与边际成本曲线(反映垄断生产者的成本)之间的三角形面积代表无谓损失,即,社会总福利损失(见图1中的三角形阴影部分)。对于会计信息市场而言,信息生产上的垄断性表现在特定企业的会计信息只可能从企业内部生成,由于信息生产者的垄断*,其所生产的会计信息数量必然低于完全竞争状况下的信息生产数量,产生消费者剩余损失 (投资者利益损失),并且使社会总福利受损(见图1)。
*限制垄断的措施主要有:(1)努力使垄断行业更有竞争性:(2)管制垄断者的行为;(3)把一些私人垄断变成公共企业;(4)无所作为(曼昆,1999)。在会计信息市场上,为了限制会计信息生产的垄断性,通行的做法是“管制垄断者的行为”。当然也有人反对管制,提倡“无所作为”。他们认为应该让市场力量来决定公司应当提供多少以及什么样的信息。然而,除了前述两种措施外,我们也可以考虑第三种办法,即“把一些私人垄断变成公共企业”。表现在会计信息生产上,就是改变传统的信息生产模式,由一个公共企业,如,会计师事务所来加工并对外披露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即后面要论及的会计信息生产社会化。
2.会计信息的不对称性。市场机制的有效运作常常需要买卖双方拥有对称的信息。但在很多情况下,有关交易的信息在交易双方之间的分布是不对称的,一方可能比另一方拥有更多的相关信息,处于信息的优势地位,而另一方则处于信息的劣势地位。信息不对称会导致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下降,在极端的情况下,甚至导致整个市场的失灵。会计信息作为一种特殊的专业化信息,同样存在着会计信息市场,存在着信息的供给和需求。当信息的供给方(经营者)所拥有的会计信息多于需求方(股东)时,会计信息市场就出现了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的典型后果就是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从会计学的角度来看,逆向选择有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内部人交易问题。对于以经营者为代表的内部人来说,由于可以利用内部信息获取超额利润,所以他们往往极不情愿放弃这种交易机会。这样,外部投资者就会将证券市场视作不公平交易的场所,并有可能撒出。这将使市场规模缩减,导致证券市场不能正常运转。二是隐瞒坏消息。经营者可能知道一些坏消息,但是他们不但不披露,反而隐瞒或故意推迟披露该消息。因为坏消息会损害他们的声誉,继而降低他们在经理人才市场上的价值。这将会产生两种负面效应。首先,投资者不能辨明证券间的质量差异,市场价格将反映证券的平均质量水平。其次,投资者由于经营者隐瞒坏消息而并不知道公司经营状况不好,接管市场肃清劣等经理的能力必然降低,以至于经理人员的平均质量水平降低了。隐瞒坏消息的两种后果都会导致市场失灵。
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第二个问题就是道德风险。它的产生来源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由于股东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所以很难对经营者的行为进行监督,只能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手段间接了解经营者是否尽心尽职。因此,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经营者就会选择偷懒或逃避责任。尽管经理人才市场的有效运作可以减少这种偷懒行为,但却不能完全消除,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其弱化。这种弱化一是通过激励,二是通过管制。然而,对会计信息而言,激励的作用并不明显,较为有效的还是加强规范与监督。
3.会计信息的外部性。经济学上,外部性是指一个主体的行为,直接或间接地对其他主体产生影响,却没有对这种影响给予支付或得到补偿。从会计角度来看,会计信息的外部性就是指企业或其他会计主体所披露的会计信息使他人或社会遭受额外的成本或收益,而这种额外的成本或收益不能通过市场加以确定,各相关主体也很难通过市场价格索取赔偿或进行支付。
外部性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正外部性是指某主体提供的会计信息给他人或社会带来收益,而他人或社会却不必为此支付享有的费用。例如,一家公司披露其利润增长,必然会影响市场对该行业中其他公司的期望。负外部性是指某主体提供的会计信息给他人或社会带来了损害,却不必对这种损害进行响应的赔偿。例如,由于信息不对称,根据会计信息做出了错误决策而造成的损失。会计信息的外部性严重影响了证券市场的运行,其根本原因在于它使会计信息的私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发生背离。正外部性可能引起会计信息需求过度或供给不足,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数量常常低于社会所需要的最优水平。负外部性可能引起会计信息需求不足或供给过度,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数量常常高于社会所需要的最优水平。外部性的存在必然会使会计信息市场失灵,导致会计信息资源配置偏离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帕累托最优”状态。
解决外部性问题通常有两种方法:外部效应内部化及*直接管制。前种方法认为,在产权明晰和交易费用为零时,市场机制能够解决外部性问题。但由于会计信息这种产品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及可能涉及商业机密,因此产权难以充分界定。另外,会计信息私了的交易成本可能极其高昂,因此交易费用不可能为零。基于以上两点,外部效应内部化的方法基本不可行,只能考虑后种方法,就是通过*对会计信息的生产进行直接管制。
4.会计信息的公共物品属性。公共物品问题是与外部性密切相联系的市场缺陷问题。可以说,正外部性产品的极端情况即是公共物品。一种物品如果供给一个人而其他人能够不花成本加以利用,这种物品就是公共物品。与消费上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的私人物品相比,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两个特征。非竞争性是指一个人对某一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他人对该产品的消费,或者说额外增加一个人消费该产品不会引起产品成本的任何增加。非捧他性是指某一产品在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利益不能为某个人或某些人专有,不能排斥其他人从该产品中受益。根据前文分析,会计信息具有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属于公共物品。会计信息的非竞争性表现在:会计信息一旦被公司管理当局生产并披露,增加一个人对它的分享或消费,并不导致成本的增加,即额外消费的边际成本等于零。会计信息的非排他性表现在:一个投资者对会计信息的使用并不减少其他投资者对会计信息的使用,即投资者对会计信息的使用是在同等效用情况下的免费使用。
由于公共物品的免费使用特征,使得每个消费者都想让别人来生产公共物品,由别人支付生产公共物品的成本而让自己无偿使用,这样就产生了“搭便车”问题。对于会计信息来说,“搭便车”问题同样存在。没有人会主动为获得会计信息而付费,会计信息的提供者不能从信息的供给中得到直接的利益,甚至不能补偿信息的生成和披露成本。因此,为了降低成本,会计信息提供者就会尽可能地生产更少的会计信息,最终导致会计信息的生产不足,无法充分满足使用者的信息需求。可见,正是由于会计信息的公共物品和外部性特征,会计信息生产对于公司而言的成本和收益与对于社会而言的成本和收益并不能得到统一,即公司不会生产达到社会而言的“适当”数量、质量的会计信息。会计信息的公共物品属性导致了会计信息市场的无效率,为了改善这种无效率,有必要引入管制机制。
二、会计信息管制
上述对会计信息市场失灵的分析说明,解决会计信息市场缺陷的通行做法就是对会计信息进行管制。会计信息管制即为*对会计信息市场的干预,包括对会计信息的供求关系及会计信息质量、数量与表现形式的管制(吴联生,2000)。广义地看,会计信息管制具有四种形式:法律管制(证券法、会计法等)、准则管制(基本会计准则和具体会计准则)、制度管制(企业会计制度)和道德管制 (职业道德守则)。会计信息管制有效地减弱了信息市场失灵,促进资本市场公平和富有效率,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增进,直至“帕累托最优”。
然而,*的管制不是万能的。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也存在“失灵”问题。*失灵一方面表现在*调控的范围和力度不足,不能够弥补“市场失灵”损失和维持市场机制正常运行。一项实证研究证明,在我国资本市场环境下,没有证据表明会计准则的变化会带来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甚至可以说没有证据表明在会计准则与会计信息质量之间存在相对稳定且直接的关系。虽然我们不能否定我国这些年来制定并不断修订会计准则的工作,但至少可以说我们通过会计准则进行管制是无效的或者说效果不明显。另一方面,则表明了*的过度干预,即*干预的范围和力度超过了弥补“市场失灵”和维持市场机制正常运行的合理限度。比如,2000年证监会发布《关于把现金分红作为上市公司再筹资必要条件的规定》后,社会反映强烈,很多人认为公司是否派发现金及采用何种形式属于公司内部的股利分配政策,不属于*监管范围,国家干预内部分配政策有失公正,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可见“准则制定的量为多少才是适当的”是一个社会选择问题;需要进行复杂的成本一效益分析。会计准则制定的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包括制定准则的机构运行成本和公司的遵循成本。间接成本包括的内容更多,如:上述*干预不足或过度所带来的间接成本;当准则制定是为了达到会计报告中的一致性时,经理人员提供信号的机会的减少;强制性地要求企业披露不适当的信息会导致企业泄露商业机密,降低竞争能力;会计信息管制同时也是一个政治过程,它与“寻租”过程往往交织在一起,会计信息管制的范围越广,其“寻租”的空间也越大。另外,间接成本还表现在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任何决策失误所带来的成本。由于会计信息管制将会直接影响到公司的融资、投资以及生产决策,所以任何信息生产的失误所产生的间接成本有时是不可忽视的,推及到整个社会,那么其影响可能是巨大的。会计准则制定的效益就是减少市场失灵所带来的社会收益,这种收益主要就是对利益相关者决策的支持以及促使其他相关市场的正常运行和完善。可惜的是,目前我们并不能准确地知道准则的收益是否大于成本,管制是否会改善社会总福利。
三、会计信息生产社会化
会计管制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各种会计问题,为此,人们开始对现行的会计信息生产模式提出质疑,并且纷纷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王雄元(2003) 从产权的角度认为会计信息的公共物品特性是会计陷入网境的根本原因,提出了通过重新安排会计信息的产权归属,即会计回归与会计外部化来解决会计难题的设想,并设计了具体的制度安排要点:①企业有偿或无偿地将原始会计信息提供给俱乐部;②由*或者权威民间机构组成的类似于会计中介的俱乐部负责核心会计软件的开发与维护;⑧投资者自发地加入俱乐部并以缴纳会费的方式获取终极会计信息;④外部审计对原始会计信息及核心会计软件进行鉴证。张长江(2005)从会计中介机构的角度认为目前我国的会计中介机构并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提出了基于会计中介机构角色创新的会计信息生产主体二元化设想,即从原有的仅由企业会计机构生产会计信息转变为企业会计机构和会计中介机构承担各自的会计信息生产职能。企业会计机构只对外生产基于反映职能的原始会计信息,会计中介机构对企业披露的原始会计信息根据用户个性化需求进行二次加工,将原始会计信息加工成对用户决策有用的知识会计信息。李端生(2005)从信息需求的角度认为现行会计信息系统扼杀了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信息需求的主动性,提出了建立“需求决定型”会计信息系统的构想。在需求决定型会计信息系统下,信息供给方的主要任务是通过tps系统完整地记录企业发生的全部经济活动,采集为整个企业信息系统服务的数据并集中存放于数据库,将数据加工和信息输出的权利交给信息使用者,由信息使用者制定和维护信息加工规则,并按照自己的需求实时进行信息选择、加工、汇总和分析。上述观点虽然角度不同但是其共同思想都是改变目前的公开财务会计信息生产“个体化”模式,实现会计信息生产社会化。孙玉甫(2005)对会计信息生产社会化作出了定义。他认为,公开财务会计信息生产的社会化就是由*组织建立一个公开财务会计信息生产机构,通过法律强制要求企业向该机构提供反映其自身情况的各种财务信息,由该机构对企业提供的信息进行查验、汇总后按用户级别向用户提供作为公共产品的公开财务会计信息的信息生产方式。
以上分析说明,传统的信息生产主要是基于企业个体进行的,这种信息生产方式与信息来源与需求的社会化相矛盾,因此会计所面临的种种难题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改革现行会计信息生产模式,实现会计信息生产的社会化是解决会计难题的唯一出路。
主要参考文献
[1]平狄克等着,张军等泽.微观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王雄元,严艳.试论产权基础会计的俱乐部模式[j].财会月刊, 2003,(a4).
[3]张长汇,温作民.会计中介机构角色创新与会计信息质量[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1).
上一篇:保持党的纯洁性自查心得-党员自评
下一篇:回顾95周年党的光辉历程演讲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