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赵凤岭

科普小知识2022-09-08 16:49:45
...

“小红门地秧歌”是北京地区保护最完整的传统秧歌会,原名为“左安门外红寺村太平同乐秧歌圣会”,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至今已有270余年的历史。随着时代的变迁,红寺村独特的地域文化正随着农村的城市化进程逐渐消亡。年轻人喜爱、学习“地秧歌”的已经越来越少,原有的64套表演项目,目前只有22套保留了下来,会秧歌唱词的人更是寥寥无几。尽管赵凤岭整理记录了90余篇秧歌唱词,但真正能在表演中与所有成员合唱的已不足20篇。秧歌词的演唱技艺赵凤岭学习的较为完整,也是唯一现在能唱段子比较全的传人,被评为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小红门地秧歌”传承人。

1、学艺经历

赵凤岭从7岁开始学习地秧歌表演,在会中担任小豆的角色,13岁时正式学习会中主要角色头陀的表演,并在学习过程中逐渐熟悉地秧歌中的每个角色技艺特点,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地秧歌技艺及秧歌词唱法。由于秧歌词的演唱在改革开放后逐渐不被人们所重视,因而也没有人继续学习和传授秧歌词。赵凤岭在学习地秧歌表演的过程中私下从师父那里学习了几段秧歌词的演唱,也是现在仅存的几段秧歌词。在19岁正式拜师成为地秧歌会前引后,跟随师父学习会规会理,在带会参加各地演出的过程中逐渐将会规会理融会贯通,为今后独自带队演出打下基础。


小红门地区地秧歌传承人赵凤岭演示地秧歌动作——马步蹲过脑

2、传承保护

由于地秧歌的传承方式比较特殊,基本靠家族亲属一辈一辈的传承发展,所以秧歌会中的所有角色都没有拜师学习的规矩,均由赵凤岭一人传授技艺,50多年来已经教授各种角色40余人。赵凤岭凭借50多年来的经验,在退休后开始撰写地秧歌会的会规会理,将秧歌会中的道具使用、服装穿戴、走会规矩以文字的方式保留下来,并将其整理成册,现在的地秧歌可以说是北京民间花会中会规会理较为齐全的花会了。

地秧歌会在赵凤岭的带领下,多年来克服各种困难,坚持每年到妙峰山朝顶。在民间地秧歌只是一种单纯的娱乐活动,没有任何经济利益,因此参加各种演出甚至是每年的朝顶费用都存在困难,赵凤岭和其他会头想尽办法筹集资金,也要让地秧歌会留存下去。用他的话来说,老一辈留下来的“东西”不能丢了,更不能到我手里断了,他觉得自己最大的成就就是地秧歌会能坚持一步一步走到现在。

过去地秧歌是唱舞结合,由于历史原因,现在唱的形式已基本不存,而且会唱的人已经不多。秧歌词的演唱技艺赵凤岭学习的较为完整,也是唯一现在能唱段子比较全的传人。他利用业余时间整理存世的秧歌词,并将其录制成音频文件,为今后的地秧歌留下了宝贵资料。

上一篇:余少萤

下一篇:付红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