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清华简

科普小知识2022-09-08 18:25:27
...

清华简是指清华大学2008年7月入藏的一批战国竹简,竹简抄写年代为公元前305年左右,总数约为2500枚,内容是经史一类珍贵文献。当年,清华大学专门成立了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历史学家李学勤带领研究团队,对这批竹简开展系统整理与研究。2016年4月15日上午,*总理考察清华大学,听取“清华简”最新研究成果情况介绍。

1、来源简介

“清华简”2008年由清华校友捐赠,是目前发现最大的一批先秦书简。据专家介绍,大量发现典籍材料,中国历史上有过两次,一次是西汉景帝末年的“孔壁藏经”,另一次是西晋武帝咸宁五年的“汲冢竹书”,第三次就应该算是这批“清华简”了。

2、整理大事记

2010年12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出版,这是清华简首批研究成果,共包含《尹至》《尹诰》等9篇文献。

2011年12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出版,收入已经失传2300多年的历史著作《系年》,记录了从西周初年一直到战国前期的历史。

2012年12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出版,共收入6种8篇清华简文献,其中《傅说之命》三篇与东晋时期古文《尚书》中的《傅说之命》内容完全不同,由此证明东晋文人梅赜所献的孔传本古文《尚书》系伪造。

2014年1月7日,《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肆)》公布,整理出《筮法》《别卦》和《算表》3篇文献。其中的《算表》距今已有2300多年历史,堪称最古老“计算器”,可计算乘法、除法以及开方,填补了我国先秦数学文献的空白。

2015年4月9日,《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伍)》公布,共整理出六篇战国竹书,其中《厚父》《封许之命》《汤处于汤丘》《汤在啻门》《殷高宗问于三寿》等五篇竹书均为未见于传世文献的逸篇。

2016年4月16日,《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陆)》公布,共整理出五篇战国竹书,其中《郑武夫人规孺子》揭示,郑武公曾在卫国居住3年,这段历史传世文献中均无记载,为后人研究郑国历史提供了新视角。《子产》一文则详述子产所作刑书的内涵与结构。

3、2016年成果

2016年4月16日,《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陆)》成果发布会在清华大学召开,清华简第六辑正式发布出版。本次整理的5篇文献记录了春秋时期郑国、齐国、秦国和楚国的历史。其中《郑武夫人规孺子》揭示,郑武公曾在卫国居住3年,这段历史传世文献中均无记载,为后人研究郑国历史提供了新视角。《子产》一文则详述子产所作刑书的内涵与结构。

修正郑国东迁起始年限

本次的5篇文献中,有3篇讲述郑国历史。其中《郑武夫人规孺子》简,提到了郑国的郑庄公。

对于郑庄公,许多人是通过中学课文《郑伯克段于鄢》知道他的故事:郑庄公设计故意纵容其弟共叔段,共叔段欲夺国君之位,后被庄公讨伐。因怨其母(武姜)偏心其弟,郑庄公将之迁于颖地,后经人劝说后,与母重归于好。

《郑武夫人规孺子》中的“孺子”即郑庄公,讲述郑国第二代国君郑武公逝世后,夫人武姜对她的儿子郑庄公进行规诫。当时,郑庄公仅13岁,武姜告诫他,三年之内不要亲理国事,要把朝政委托给大夫。她认为郑国的大夫们值得信任,如遇大事,庄公应与他们共同谋划。

因生庄公时难产,武姜并不喜欢这个长子,联系《左传》中《郑伯克段于鄢》所记录的“过节”,本篇中武姜对儿子是否也隐含类似的感情,值得寻味。

简文中还有一处重要史实,现有文献均未记载,“吾君(武公)限于大难之中,处于卫三年,不见其邦,亦不见其室。”这里是指,武公曾有三年不在他父亲建立的国家,而是居于卫国。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李学勤教授分析,根据现有文献推测,武公在卫国居住可能是在嗣位之初。

《郑文公问太伯》则记录了郑国公族太伯规诫文公的言辞。

李学勤指出,学界一般认为郑桓公早卒,郑国东迁实际是从第二代国君郑武公开始,而《郑文公问太伯》则明确记载郑桓公就已经“获函、訾”、“克郐”,开始东迁启疆的进程。在他看来,这一记载揭示了两周之际郑国开国的真实面貌,也将为春秋早期历史的研究带来新的突破。

填补春秋50年史料空白

同为记录郑国历史,前两篇为纪事体,《子产》则是“论文”,它是关于郑国名臣子产道德修养及施政业绩的论说。全篇可分为十个小段,从圣君如何利民自勉,做到君民相互信任,讲到子产执政,如何“自胜立中”“助上牧民”。文章有较强的思想性,体现浓厚的儒家气息,可见孔子称子产为“古之遗爱”,确有渊源。

子产系郑国名臣,他所作的刑书在春秋历史上具有非凡的改革意义,但目前人们对刑书的内涵和结构知之甚少。此篇简文中则有详细叙说,比如“乃肄三邦之令,以为郑令、野令,导之以教……”

在此前公布的清华简《良臣》一篇,特别突出郑国的良臣,列举了“子产之师”和“子产之辅”。李学勤指出,清华简中有如此多的篇目内容涉及郑国,是否暗示这批文献是由郑国传入楚地,或者竹简作者与郑国有特殊关系,值得深思。

《管仲》是一篇阐述治国之道的论文,与齐国历史有关,通篇以齐桓公与管仲问答的形式展开,共十二组问答。

《子仪》记述秦、楚史事,讲述秦晋殽之战后,秦穆公汲取教训,为对抗晋国,转而谋求与南方的楚国联盟,释放长期*在秦国的楚国重臣申公斗克(字子仪),举行隆重的典礼将其送回楚国,以此向楚成王示好。

简文叙述的便是穆公送行时的种种情节,穆公和子仪的外交辞令多以诗歌和譬喻的形式,表达了秦楚勠力同心的合作意愿,这些语言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作为研究我国春秋历史的主要文献,《左传》记事的起点是公元前722年,而学界公认的春秋时期是从周平王动迁的公元前770年算起,期间相隔近50年鲜有记载,清华简第六辑即填补这段空白。

4、未来展望

清华简第七辑已开始整理,其中有一篇名为《越公其事》,将揭示春秋时期吴越两国历史,也会涉及后世熟知的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之事。清华简一共约2500枚,目前还有三分之二有待整理,根据最新的评估,预计研究报告总共有16辑到17辑,预计还需10年,清华简才能整理完毕。

5、相关报道

2016年4月15日,国务院总理*来到清华大学考察工作。在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李学勤把新出版的《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陆)》一书赠送给总理,一起赠出的还有集清华简文字的《民心惟本,厥作惟叶》卷轴。

“民心惟本,厥作惟叶”出自清华简《厚父》一篇,《厚父》为《尚书》佚篇,记录了周天子与夏代后人的对话,其字体系春秋时期的楚国文字。李学勤解释,“民心惟本”是说民心是政治的根本,民心的向背决定了政权兴替;“厥作惟叶”是指民心决定了社会的趋向和发展,所以要重视民情民意。

穿越回战国:总理与教授对谈“清华简”

2016-04-1706:16来源:新京报新媒体

“经过碳14测定,这批竹简的年代大概是公元前305年±30年,属于战国中期偏晚。那时候孟子还在世,庄子也在,屈原还比较年轻。”白发苍苍的老教授向*总理介绍道,“所以这些竹简上的字,是当时他们能看到的。”

“看起来应该都属于篆字吧?”*问道。

“都是战国时期的古文字,从广义上说属于大篆体。”老教授回答。

“能够全部识别吗?"“还不能完全识别,我们只能提供一个研究基础。”

“这些大篆里面还有许多甲骨文的元素吧?”“跟甲骨文有很密切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再去识别甲骨文的材料。”

“甲骨文我们没识别的大约还有1000多字吧?”“其实真正识别的不过1500个左右,还有2000多字没识别。”

“你们通过这个研究能对解惑甲骨文起重要作用啊,那真是了不得!”*说。

与总理对谈的83岁老教授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李学勤。对话发生在清华大学老图书馆4楼的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4月15日上午,*考察清华大学,到此听取“清华简”最新研究成果情况介绍。

一位总理、一位教授,纵论经史文字,相谈甚契,似乎“穿越”回了竹简“出生”的战国年代。

“清华简”2008年由清华校友捐赠入藏,总数2400余枚,是目前发现最大的一批先秦书简。李学勤介绍说,大量发现典籍材料,中国历史上有过两次,一次是西汉景帝末年的“孔壁藏经”,另一次是西晋武帝咸宁五年的“汲冢竹书”,第三次就应该算是这批“清华简”了。

“你把它与孔壁藏经等同起来了,了不得啊!”*听后说道,“这里面六经都有吗?”

“有关六经的材料都有。”李学勤回答,“当然不是说全的六经。《尚书》最多,《诗经》也不少。”

“没有发现《乐经》吧?”“有跟《乐经》有关系的内容,但我们没有能力判断。因为《乐经》早已失佚,我们根本就不知道它什么样子。”

“但你觉得可能有关是吧?这个能够发掘出来吗?”“我们一定做我们的努力吧。”

“你们要把《乐经》给发掘出来可就了不得了!”*说,“诗书礼乐易春秋,十三经里面最主要是这六经。六经中除了《乐经》失传,其他的五经都在,不知竹简上的内容跟传世文献差别大不大?”

“差别特别大。”李学勤答道,“像《尚书》有很多是传世本里没有的。《诗经》也是,有的有,有的没有。”

“这样的话,今古文可以在你们这里作一些鉴别了。”*立即说道。随后他又问:“那《易经》呢?”李学勤答,《易经》的材料也不少。

“清华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在这里面有吗?”“有乾卦,但没有爻辞。”

“那会不会这几个字是后来人加上的?”“西汉时已经有了,王莽新汉时……”

“倒不是说新汉,是说秦焚书以后。”“秦焚书以前今天的本子就存在,因为上海博物馆有一个战国时期的《周易》本,里面就有。”

随后,李学勤向总理介绍了根据“清华简”在古史方面的颠覆性研究。比如,传统认为秦国人是从西方来的,属于戎人,但根据“清华简”中对商纣王时大臣飞廉的记载,可以判定秦人东来。*点头道:“哦,秦还是从中原过去的。这个的确颠覆了过去的认识。”

“清华简”中还发现有算表,这在数学史上有特殊意义。李学勤介绍说,算表上的记数非常特殊,可以表达二分之一、四分之一等,还可以把乘除法变成加减法。类似这样的图表,欧洲要到1500年左右才有,晚了差不多1000年。总理听后慨叹:“可惜我们没有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