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南海地震遗址
小南海位于恩施与重庆交界的地方,交通并不方便。小南海是一个集山、海、岛、峡等风光于一体的高山淡水堰塞湖泊,也是国内迄今保存最完整的一处古地震遗址。湖边秀峰环列,海口奇石林立,沿海溪水萦回,海内汊港纵横,岛上茂林修竹。
1、景区简介
小南海地震遗址
小南海地震遗址小南海是目前中国国内历史最长、保存最为完好的地震堰塞湖,而且在世界上也“极为鲜见”。据中科院专家考察,当时地震震级为6.3级,地震的破坏烈度为8度。地震时山体滑塌10余公里,4500万方崩滑体向西推移2公里,以近100米的落差阻塞山谷,形成长1170米、高67.5米的天然大坝。小南海地震遗迹区保存了崩塌崖面、崩滑体、堆石坝、堰塞湖及淹没森林等多种地震破坏形迹,为地震灾害研究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自然实体,有很高的科研科考价值。正因为如此,国家地震局于2001年为小南海颁发了“黔江小南海*地震遗址保护区”和“全国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基地”两块牌子,使小南海的科技价值得到了社会的公认。
2、景区成因
小南海地震遗址
3、景区文化
小南海地震遗址
2001年和2003年,分别被国家地震局和国土资源局命名为“*地震遗址保护区”、“全国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基地”和“国家地震遗址公园”。
4、背景知识
地震是由天然原因引起岩石圈的快速颤动,使地面发生震动的现象。地震是一种常见地质现象。地震波的发源地称为震源。垂直投影区称为震中。震中与震源之间的距离称为震源深度。地震震级是表示震源释放能量大小的级别,释放的能量越大,则震级越大。地震烈度是指地震对地面及建筑物的破坏程度,一般采用十二度的地震烈度表。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在不同地区却有不同的烈度;地震烈度不但与震级有关,还与震源的深度和距震中的距离有关——震源越深,烈度越小;距震中越远,烈度越小。
5、相关报道
"再现"清末地震惨景黔江小南海成科研旅游"富矿"
据华夏经纬网2008年7月28号报道,中新社黔江七月二十七日电,滚石阵、堰塞湖,重庆市黔江区有一片保存完整的清末地震灾害遗址小南海。这片区域如今成为宝贵的科研资源,亦吸引了大批游客前往凭吊观景。
据清光绪年间《黔江县志》记载,清咸丰六年(一八五六年)六月十日,黔江境内渝鄂交界处发生地震,其时巨石“旁飞横击”,“地中石亦迸出”,当地居民千余人不幸罹难。之后山体垮塌,砂石阻塞溪流成湖,土田房舍全被淹没。现代研究者初步确定当时地震震级为六点一级左右,烈度为八度。
记者此间进入地震灾害遗址黔江小南海探访,堰塞湖旁的两处山体恰似被利斧切去一块,当地人称之为“大垮岩”、“小垮岩”,大量砂石至今还堆积在山体上。堰塞湖中,巨石林立、形状狰狞。当地人传言,堰塞湖水下还有大片房舍、祠堂,但至今没有证实。目前已有多只水下探险队跃跃欲试,欲一探其中究竟。
黔江区旅游局局长姚兴亮告诉记者,上世纪六十年代,三名云南地质工作者发现了深山中的小南海地震遗址,之后俄罗斯、日本等多国科学家均考察过小南海。而中国科学院丁国、马谨两位地震专家也在二00一年到当地考察,他们认为遗址清晰再现了地震运动程序、保留了地震灾害发生时的各种现场要素,其学术价值为全国独有、世界罕见。其后小南海被国家地震局批准为*地震遗址保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