旦儿
旦儿dànjue旦行,指戏曲中的女性形象,可分为青衣、花旦、刀马旦、武旦、老旦、彩旦等类别。
中文名:旦儿
拼音:dànér
注音:ㄉㄢˋㄦˊ
解释:旦角
1、名词释义
青衣:又叫“正旦”,多表现那些端庄稳重的中青年妇女,以唱功见长,如《铡美案》中的秦香莲,《二进宫》中的李艳妃等。
花旦:多表现那些年轻活泼俏俐的小家碧玉或丫鬟,以做功和念白见长,如《西厢记》中的红娘,《拾玉镯》中的孙玉姣等。
刀马旦:表现那些女将或女元帅,一般要扎大靠,表演上重靠把工架,如《穆桂英挂帅》中的穆桂英等。
武旦:表现那些身俱武艺的江湖女子或神怪精灵,多穿紧身衣服,表演上重翻打,如《白蛇传》中的青蛇等。
老旦:表现那些老年女性,用本嗓唱念,多重唱功,如《红灯记》中的李奶奶,《吊金龟》中的康氏等。
彩旦:俗称丑婆子,唱念都用本嗓,实际是用丑角来应工的。简单说彩旦是重说白的,而且基本上都说京白,以做工为主,表演、化妆都很夸张,是以滑稽和诙谐的表演为主的喜剧性的角色。这类角色并不全是坏人,有的是用来讽刺愚蠢和自作聪明的人,比如《凤还巢》里的大姐程雪雁,《西施》里的东施等。还有一些是表示性格爽朗、粗犷、豪放的妇女,例如《串龙珠》里的花婆,《四进士》里的万氏,《铁弓缘》里陈秀英的母亲等等,还有的是塑造了风趣、诙谐的艺术形象,例如《拾玉镯》的刘媒婆等。
在中国戏剧中,每种角色都有特定的造手和台步。旦角必须行撇步,指掌用单指或双指(生角用单/双剑指),云手、亮相和跑圆台都有规定。由于古代女性盛行“扎脚”(缠足),所以粤剧中有“扎脚戏”(模仿缠足的戏)的部份。
2、京剧旦儿
京剧的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个行当。旦是女性角色的统称。按扮演人物的年龄、身份、性格及其特点,大致可分为青衣、花旦、武旦、刀马旦、老旦和彩旦等类型。青衣,主要扮演庄重的中年、青年妇女。因常穿青素褶子,故又称青衣,注重唱工。花旦,主要扮演天真活泼的少女或泼辣放荡的青年或中年女性,并常带喜剧色彩,重做工和念白。青衣兼花旦则称花衫。刀马旦重身段工架。武旦扮演擅长武艺的女性形象,表演上除重武功外,还常有特技“打出手”等表演形式。老旦,扮演老年妇女,多重唱功。彩旦,扮演女性中的喜剧或闹剧人物,实为女丑角,又称丑旦。
京剧旦角的面部化装略述如下:
青衣——多扮演正派的中年或青年妇女,面部化装应容貌端正。扮演贫穷妇人(像赵五娘、秦香莲)脸上虽然涂抹脂粉,但不宜过重。扮演闺门妇女(像崔莺莺、杜丽娘)眉眼画得必须清秀,脸卜的脂粉要略重一些。
花旦——花旦所扮演的人物是比较广泛的:有活泼天真的少女,像《春香闹学》的春香,《小放牛》的村女。有轻佻风骚的妇人,像《乌龙院》的阎婆惜。也有性格泼辣的妇女,像《打灶分家》的李三春。这一些角色的面部化装大都浓装艳抹但在眉眼的描画上,应根据不同的人物性格有所区别。扮演少女,须在印膛上涂一红点。
武旦、刀马旦——武旦和刀马旦是扮演有武功的女角色(像孙二娘、杨排风、穆桂英)面部化装与花旦略同,但眉眼吊得较高一些,以表现妩媚中带有英武气概(由武旦扮演的神怪角色,像《泗州城》的水母,《无底洞》的白鼠精,面部化装相同)。
老旦——扮演年老的妇女,像《太君辞朝》的佘太君,《徐母骂曹》的徐母,《钓金龟》的康氏,大都是本色脸,不敷脂粉。但青年演员扮演老旦角色,如果脸上不化装,看起来很不像;须在额间、眉角和鼻窝略画出几笔皱纹,就能够刻画出老年妇女的面貌。
彩旦——彩旦由丑角应工,又名丑旦。多扮演封建社会“三姑六婆”一流的反派妇女(像《六月雪》的禁婆,《能仁寺》的赛西施,《牧羊圈》的婶娘,《春秋配》的贾氏),但也扮演一些滑稽诙谐的妇女(像《铁弓缘》的陈母,《四进士》的万氏,《穆柯寨》的丑丫环老端)。面部化装由于性格的不同,有搽脂粉的,也有不搽脂粉的,但大都在额角或腮边点一颗黑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