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白
“韵白”是用中州韵语音念的说白。在昆剧和京剧界难度最大,是京剧在成型期创造出来的与“京白”不同的舞台道白。“京白”和“韵白”,使用的都是汉语。
1、基本解释
韵白是明代中原地区形成的一种通行语音,又叫做“中州韵”。按照元代的汉语官方韵书《中原音韵》为语言规范。后来又受到明代官话《洪武正韵》的影响。后来随着中原向湖北、四川的移民带到了西南地区,影响到当地土话,形成今天的西南官话。中州韵和今天的西南官话声调比较接近,但是音系要比中州韵全得多,比如分尖团,有入声。
明代名义的官方语言是以《洪武正韵》南京白话体系,但是实际上,尤其是迁都北京之后,官话以韵白为主。满清入关后,京白取代了明代官话,作为全国的官话。
明清时代,许多剧种都采用了各个标准的白话传统,但又都参酌本地语音加以变化发展。表现在舞台上的共同特征已不甚明显,大致还共同遵守着某些读音咬字的方法,在念白中还保留着一种抑扬顿挫、节奏感特别鲜明的声调。一般称这种用中州韵的念白为“韵白”或“上韵”,以区别于用本地方言的念白,如“京白”、“苏白”等。
2、出处
国朝毛先舒撰。皆杂论古韵、今韵、词韵、曲韵、盖其《韵学通指》之绪馀也。其中“驳古诗三声相通”一条,最为失考。古无四声,声近者即可谐读,诸书不一而足。即以习见者而论,古诗《上山采蘼芜》一首,素、馀同押。刘琨《握中有玄璧》一首,璆、叟并用。岂亦未检耶?驳苏轼《屈原庙赋》,谓《东部》本不与《阳》合。此拘於三百篇之例。不知《易·象传》固“中”谐“当”,《老子》固“盲”谐“聋”也。又谓宋人填词韵,始《江》与《阳》合,是又泥魏晋以前之例。不知沈演之《嘉禾颂》、徐陵《鸳鸯赋》,《江》已通《阳》久矣。大抵审定今韵之功多,而考证古书之力少,故往往知其一,不知其二焉。
3、现代韵白
现代韵白的“韵”,不仅仅指的是文字之“声韵”,还指这种经由文字来创生的一个含蕴不尽的审美空间的“韵味”。由声韵到韵味,事实上也就是由一种有形的、实质的,达到一种无形的、形上的体验的过程①。现代韵白的意思也就成为,经由现代白话文而不是古代优美的文言文,建构一种指向“韵外之致”的审美的体验的文学语言。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