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子词
鼓子词是宋代一种说唱文学,用同一曲调反复演唱,并夹有说白,用以叙事写景。说唱以鼓合之,故称。现存鼓子词有北宋欧阳修咏西湖景物的《采桑子》﹑赵令畤咏《会真记》故事的《商调蝶恋花》。宋元话本《刎颈鸳鸯会》(载《清平山堂话本》)一般认为也是鼓子词作品。
中文名:鼓子词
类型:变文相类似
构成:韵文和散文相杂构成
特点:演唱时以鼓伴奏
起源:宋代
1、历史
鼓子词
鼓子词的进一步发展,就成为一种常在街市勾栏里表演的说唱音乐,如叙述张生和崔莺莺恋爱故事的北宋赵德璘的《元微之崔莺莺商调蝶恋花鼓子词》和《清平堂话本》里的《刎颈鸳鸯会》就是说唱鼓子词仅存的两个实例。前者用《商调蝶恋花》一曲反复十二次,在每次反复之间总夹有一段文言的散文;后者用《商调醋葫芦》一曲反复十次,在每次反复之间总夹有一段口语的散文。这种鼓子词在表演时,由一人主唱兼讲说,另外几人作为“歌伴”和唱兼器乐伴奏,其伴奏乐器以鼓为主,其他可能还有笛等管乐器和弦乐器(见《诗解脞语》)。
2、艺术特点
鼓子词
作为中国宋代说唱伎艺之一,鼓子词是因为歌唱时以鼓伴奏而得名的伎艺。但鼓子词不一定限于以鼓为伴奏而交叉韵散文进行说唱的伎艺,而且也包括多样广泛的表演形态和*在内。小令或慢词构成的月令体等乐曲形态、词的连章数、乐器使用、表演*等皆由创作者,即演唱者选择。
鼓子词形式愈来愈变得多样化,譬如,从乐曲形态发展到叙事形态,从专用鼓伴奏发展到管弦乐器,但这并不偏重于一个方面。因此,虽然后来出现了新的形态,却仍然与已有的形式共存而创作。
3、音乐伴奏
鼓子词
三弦采用的是越调定弦法,即151。除越弦而外,还有三种定弦法:一种是平弦定弦法,即563,它为“进兰房”、“四大景”、“绣荷包”等平调专用弦;第二种是海弦定弦法,即152,此弦也叫“三不齐”,仅用于伴奏《苍龙哭海》,故称海弦;第三种是官弦定弦法,即514,仅伴《哭五更》调。此三种定弦法比较古老,加之目前会唱平调、海调者寥寥无几,故已近失传。
一般定调依演员声嗓音域来确定高低。一般常用的调有D调(俗称口调)、bE调(俗称一调),个别演员还可定F调或C调(俗称凡字调),艺人们还把带升降号的定调,音高用软硬来表示,如bE调称硬口调等。
4、歌唱形式
鼓子词
鼓子不像快书、弹词那样可以频繁地变换韵辙,而是一个曲本,自始至终只用一道辙,中途不再换韵、改辙。并按照题材内容分为文曲(柔口唱法)和武曲(刚口唱法)两大类:
柔口唱法一般用于文曲。文曲也叫“思情曲”,多以才子佳人为内容。如《大恩情》、《独占花魁》、《小尼姑下山》等。刚口唱法一般用于演唱武曲。武曲也叫“英雄曲”,如《武松打虎》、《燕青打擂》、《淤泥河救驾》、《敬德演功》、《三顾茅庐》等。传统曲目以英雄人物、民间故事、历史传说为主。文字含意深奥,格式严谨,叙事婉转。
5、鼓子曲牌
鼓子词
还有叙述情节的“诗牌子”,多样用场的“石榴花”、“刮地风”、“叠断桥”等,足供人们在相当宽裕的幅度内酌情使用。曲牌清雅悠扬,飘渺自如,幽静化神,适用于表达喜、怒、哀、乐等各种思想情绪。
6、代表剧目
现存鼓子词都是封建时代知识分子阶层写景抒情之作,多用于朝廷州府筵席宴会,有北宋欧阳修咏西湖景物的《采桑子》﹑赵令畤咏《会真记》故事的《商调蝶恋花》。
宋元话本《刎颈鸳鸯会》(载《清平山堂话本》)一般认为也是鼓子词作品。
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元微之崔莺莺商调蝶恋花》。
7、现存种类
兰州鼓子
鼓子词
襄垣鼓书
襄垣鼓书是山西曲种,起源于襄垣县,流行于晋东南的沁县、武乡、襄垣,晋中的榆社、左权,以及晋南的安泽、浮山等地,又称鼓儿词、襄垣调,由宋金鼓词演变而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