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赵荣琛

科普小知识2022-09-09 15:41:36
...

赵荣琛,京剧演员。安徽太湖人。1934年入山东剧院学艺,工旦。专学程派。抗日战争时期组织大风剧社在重庆演出。建国后,在中国戏曲学院任教。擅演剧目有《荒山泪》、《青霜剑》、《春闺梦》、《锁麟囊》等。

姓名:赵荣琛

性别:男

国籍:中国

出生地:安徽太湖

出生日期:1916年

逝世日期:1996年2月18日

职业:京剧旦角

代表作品:《荒山泪》、《青霜剑》、《春闺梦》、《锁麟囊》

1、人物介绍

赵荣琛(1916——1996)程派青衣。安徽太湖人。20年代随家北上,定居北京。

自幼常随母亲看戏,上中学时就是业余国剧研习社的积极分子。1934年考入山东省立剧院,先学小生,后从孙怡云、关丽卿、郭际湘、张善庭学青衣。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山东省立剧院迁往重庆。毕业后他成立了大风剧社,因酷爱程派艺术,后以通信的方式拜在程砚秋门下,通过函授学习程派艺术,技艺大进,被誉为"重庆程砚秋"。1946年在上海正式拜师,并得到了程砚秋的亲授。1947年在北京演出。1949年参加东北戏曲研究院实验剧团。1956年调南京市京剧团任团长。1960年调北京市青年京剧团任团长。他对程派唱腔的发音吐字、四声韵律精心揣摩,能以腔传情,对程派的表演、身段、水袖,亦能传承其神采。他的嗓音清越高远而不失沉郁凝重,他的唱念细致入微、凝重沉厚,他的表演端庄大方、恬静淡雅,在保持程派艺术精华的同时,还展示了自己的创作才能,常演的剧目有《荒山泪》、《青霜剑》、《春闺梦》、《锁麟囊》等。

2、生平经历


赵荣琛

赵荣琛,男,京剧旦角。安徽太湖人。

他是宦门公子,出生在一个世代书香的家庭里,祖上一连出过四代翰林,太高祖赵雯楷是清朝嘉庆年间的状元,李鸿章一家三代都是赵家门婿。20世纪20年代随家北上,定居北京。自幼常随母亲看戏,对京剧产生了兴趣,上中学时,就是业余国剧研习社的积极分子。1934年他高中二年级时,山东省立剧院到京招生,他应试被录取进入京剧科赴济南学习。入学后初学小生,后从孙怡云学青衣,开蒙戏是《二进宫》。由于他会记简谱,接受快、成绩好,受到喜爱,接着又学《武家坡》;关丽卿也为他说了《六月雪》,技艺日增,实习演出赢得了济南观众的赞扬。在校期间向孙怡云学了《御碑亭》、《骂殿》、《三娘教子》、《牧羊卷》、《回荆州》;向郭际湘学习了《穆柯寨》、《战金山》;还向关丽卿学习了《二堂舍子》、《文姬归汉》等程派戏。在校期间还曾从张善庭、郭际湘学戏,从此,他对程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山东省立剧院迁往大后方重庆。赵荣琛是剧院的主力,毕业后,成立了以他为首的“大风剧社”,在重庆演出了《玉堂春》、《战金山》、《宝莲灯》、《探母回令》、《十三妹》、《御碑亭》等剧,这些戏都是按照程派路子演出的,当时曾被誉为“重庆程砚秋”。

经许伯明先生介绍,用通信方式得拜程砚秋为师,通过函授学习程派艺术。1946年在上海补行了拜师典礼。同年,梅、程两派为提携后辈,各率其弟同台演出了《四五花洞》,轰动了上海。一次演《龙凤呈祥》,前、中、后孙尚香分别由赵荣琛、梅兰芳、程砚秋扮演,赵荣琛演以唱工吃重的“洞房”一折,获得成功,上海报界纷纷盛赞程派后继有人。

在上海一年多的时间里,赵荣琛向程砚秋学了《荒山泪》、《春闺梦》、《碧玉簪》、《锁麟囊》、《金锁记》、《文姬归汉》、《青霜剑》等程派戏和《玉堂春》、《御碑亭》、《桑园会》、《贺后骂殿》、《二堂舍子》、《汾河湾》、《三击掌》、《四郎探母》、《弓砚缘》、《祭塔》、《战蒲关》等传统戏,技艺大进。1947年赵荣琛回到北京,用秋声社班底,以“大风剧社”的名义在北京演出。

新中国成立后,赵荣琛去大连、抚顺等城市演出,参加了东北京剧实验剧团,任艺委副主任。1956年调南京市京剧团任团长。1959年在北京参加了纪念程砚秋逝世一周年演出活动,演出了《荒山泪》。1960年调北京市青年京剧团任团长。1980年调中国戏曲学院任教并兼顾问。1981年应美中文化交流委员会的邀请赴美国讲学,讲授中国戏曲与程派艺术。20世纪70年代以来为培养青年演员孜孜不倦。20世纪80年代致力于程派声腔、表演艺术理论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3、表演特点

赵荣琛的嗓音亮而不失沉郁、凝重、清越高远;他的表演温文端庄、清淡静雅;他的唱念细致入微、凝重沉厚。对于纯粹程派戏,他唱得酷似乃师;传统戏则能在严谨的规矩中表现出程派的艺术特色;至于自己创作演出的剧目,既保持了程派艺术的精华,同时还展示了他自己的艺术才能,创造了许多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

4、学艺过程


赵荣琛

一九三四年山东省立剧院到京招生,他退学应试被录取后赴济南学习,从此,开始了他作为职业京剧演员的生涯。入学后初学小生,后从孙怡云学青衣。在校期间还曾从关丽卿、郭际湘、张善庭学戏。抗日战争爆发后,他随山东省立剧院辗转千里到了四川。在此期间,他自挑大梁、自组大风剧社,在程派艺术的道路上跋涉探索,苦苦追寻,他演出了许多程派剧目,获得了“重庆程砚秋”的美誉。由于许伯明先生的介绍,赵终于投帖程砚秋之门,遥执弟子礼,时值抗战时期,战火纷飞,关山阻隔,他们师徒之间只得开始了京剧史上罕见的“函授”。就这样,赵通过书信往来的学习方式向程师问艺达五年之久。抗战胜利后,为了亲聆程师教诲,赵毅然只身千里,寻师上海,一九四六年,赵荣琛补行了拜师典礼,从此,随侍程砚秋左右。*夕,他曾与孙毓昆、贯盛习等在北京等地合作演出。建国初期他参加东北戏曲研究试验京剧团,一九五九年在以程派为主的北京青年剧团担任主演。

赵荣琛向程砚秋学习时间较长,受益亦多,通过几十年的舞台实践,对程派唱腔发音吐字、四声韵律精心揣摩,能以腔传情,以字达意,字正腔圆、声情俱佳。他继承程派艺术的同时,不墨守成规,勇于探索,在保持程派沉郁凝重这个总体风格的基础上,科学、慎重地发展了程派的亮嗓唱法。程曾鼓励赵不要死学自己,赵便遵从程师教诲,根据自己嗓音天赋条件,在咬字上,比程师更宽泛一些,这样就更能使人请懂,更贴近时代。赵把传统戏中不尽妥当的地方进行了独到的修改,使整体艺术更臻完美。他在细腻表演中进行的创造和艺术处理亦可谓独具匠心精彩绝伦。比如他把《武家坡》王宝钏下场前唱的“急忙奔到那寒窑前”一句,变高腔拖腔为低腔快唱,并配以节奏鲜明、身段优美的舞姿,使唱、做、舞一气呵成,增强了人物内心情感,赢得了强烈的剧场效果。又如薛平贵的几番调戏,赵处理得层次分明,绝无雷同。第一番当薛平贵念到“我若有心还不失落大嫂你的书信喏”,薛以右手拍王左肩,王吃惊地以左手推开薛,以右水袖自上而下划下去;第二番薛平贵念到“这苦还在后头呢”,以右手拍王右肩,王猛右转身掸出右袖躲开;第三番薛念“自然的有哦”,正欲点王的左手心,王急忙用双手往里一缓做躲避状。三番躲避,三个不同的身段,即美又俏。

最值得一提的是他对艺术的执着精神。他在名利双收、风华正茂时,为避免家庭之累一直保持单身,直到建国后才结婚成家,其时已近不惑之年。从背叛家庭弃学从艺,到舍弃名利追随程师,乃至先立业后成家的经历,足见他对艺术的誓诚情操。

5、代表剧目

赵荣琛演出的程派剧目大体可分为三类:一类是新编的或在传统戏的基础上重新编写的纯粹程派戏,如《青霜剑》、《窦娥冤》、《碧玉簪》、《荒山泪》、《春闺梦》、《锁麟囊》、《谐趣园》(《风流棒》)等;一类是传统老戏,但被程砚秋唱出了特色,如《贺后骂殿》、《汾河湾》、《朱痕记》、《御碑亭》、《祭塔》、《战蒲关》、《武昭关》、《玉堂春》、《四郎探母》、《刺汤》等;还有一些是赵荣琛自己参加改编、创作的,如《火焰驹》、《苗青娘》、《生死牌》、《婉娘与紫燕》、《皇帝与妓女》、《风雪破窑记》等。对于纯粹程派戏,他唱得酷似乃师;传统戏则能在严谨的规矩中表现出程派的艺术特色;至于自己创作演出的剧目,既保持了程派艺术的精华,同时还展示了他自己的艺术才能,创造了许多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20世纪70年代以来为培养青年演员孜孜不倦。20世纪80年代致力于程派声腔、表演艺术理论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6、活动年表


赵荣琛

1938年10月1日,农历戊寅年八月初八日:1938年10月1日成都蜀一电影院演出;

1938年10月2日,农历戊寅年八月初九日:1938年10月2日成都蜀一电影院演出;

1938年10月7日,农历戊寅年八月十四日:1938年10月7日成都蜀一电影院演出;

1938年10月8日,农历戊寅年八月十五日:1938年10月8日成都蜀一电影院演出;

1938年10月25日,农历戊寅年九月初三日:1938年10月25日成都春熙大舞台演出;

1938年10月26日,农历戊寅年九月初四日:1938年10月26日成都春熙大舞台演出;

1938年10月28日,农历戊寅年九月初六日:1938年10月28日成都春熙大舞台演出;

1938年11月16日,农历戊寅年九月廿五日:1938年11月16日成都新又新戏院演出;

1938年11月28日,农历戊寅年十月初七日:1938年11月28日成都新又新戏院演出;

1939年,农历己卯年,秋:为流亡学生筹募校金并评选“西南四大名旦”举行;

1946年,农历丙戌年,春:程砚秋收赵荣琛为徒;

1949年11月30日,农历己丑年十月十一日:沈阳东北京剧院1949年11月30日演出;

1950年1月29日,农历己丑年腊月十二日:赵荣琛参加东北京剧团;

1962年11月2日,农历壬寅年十月初六日:梅兰芳京剧团和北京青年京剧团1962年赴沪联合公演;

1978年9月,农历丁巳年:梅葆玖、赵荣琛、李翔、孙毓敏联袂演出梅程荀尚流派专场;

1980年4月26日,农历庚申年三月十二日:纪念《人民戏剧》创刊三十周年京剧演出第二场;

1983年3月17日,农历癸亥年二月初三日:纪念程砚秋逝世25周年演出举办;

1985年11月15日,农历乙丑年十月初四日:南北京剧表演艺术家交流演出举办;

1991年5月25日,农历辛未年四月十二日,上午:白玉薇女士海外寄赠戏剧资料移交仪式举行。

上一篇:周和桐

下一篇:李盛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