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粮食

科普小知识2022-09-09 20:27:42
...

粮食是指烹饪食品中各种植物种子总称,也可概括称为“谷物”。粮食作物含营养物质丰富,主要为蛋白质、维生素、膳食纤维、脂肪等。

中文名:粮食

外文名:grain

词目:粮食

拼音:liángshi

注音:ㄌㄧㄤˊㄕㄧˊ

1、词语概念

基本信息

词目:粮食

拼音:liángshi

注音:ㄌㄧㄤˊㄕㄧˊ

基本解释

古时行道曰粮,止居曰食。后亦通称供食用的谷类、豆类和薯类等原粮和成品粮。供食用的谷物、豆类和薯类的统称。


引证解释

古时行道曰粮,止居曰食。后亦通称供食用的谷类、豆类和薯类等原粮和成品粮。

《周礼·地官·廪人》:“凡邦有会同师役之事,则治其粮与其食。”郑玄注:“行道粮,谓糒也;止居曰食,谓米也。”

《左传·襄公八年》:“楚师辽远,粮食将尽。”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袁绍﹞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足以为吾奉也。”

《醒世恒言·钱秀才错占凤凰俦》:“内中单表西洞庭有个富家,姓高名赞,少年惯走湖广,贩卖粮食。”

魏巍《在风雪里》:“我是来给你们筹备粮食的。”

主要包括

麦类:小麦,大麦,青稞(元麦),黑麦,燕麦

豆类:大豆,小豆(红豆),绿豆

稻类:粳稻,籼稻,糯稻,陆稻(旱稻),深水稻

粗粮类:玉米,高粱,荞麦,粟(谷子、小米),黍(糜子)

此外尚有作为补充主食用的粮食作物:

木薯,番薯(红薯、白薯),马铃薯(土豆)

2、价格机制

粮价的涨跌,左右着农民的收益、粮企的利润,关系着国家粮食安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所作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完善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理顺比价关系,充分发挥市场价格对增产增收的促进作用。那么,如何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

告别“低粮价时代”

国家宣布一系列粮食收购政策,将玉米、大豆等纳入收购范围,较大幅度提高2009年的粮食最低收购价格。

临时储存稻谷的价格,既高于上半年国家公布各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也略高于当前的市场粮价,有的品种还是首次公开宣布入市收购储备,其托市意图相当明显。早稻收购上演了这一轮粮食牛市“最后的疯狂”,收购价达到了100元/百斤的历史高点。但随后而来的中晚稻收购却相反,各方谨慎入市,价格萎靡不振。江西一些地方中晚稻开秤收购价竟然低于先前的早稻收购价,出现罕见的早晚稻价格“倒挂”。与此同时,大豆、小麦、玉米等也纷纷进入下行通道,“卖粮难”、“谷贱伤农”一触即发。中国宣布提高保护价之后,粮食市场价格做出了积极回应。大连商品交易所的大豆、玉米等期货价格全线上涨,部分地区大豆的市场价格已经超过了国家的保护价。

南方粮食市场副总裁熊良华认为,这次国家决定实行临时收储、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可以一举多得:首先,遏制了当前粮价下滑的势头,防止了农民“卖粮难”;其次,这次公布的临时收购价将是中国市场各粮食品种的一个阶段性底部,提升中国粮食的价格底部将使中国粮食告别“低价时代”;第三,粮价调控被赋予扩大内需新职能,可以通过增加农民收入,从而扩大萎靡不振的农村消费。

努力化解“新剪刀差”

尽管国家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不断加强,但总体来看,政策性补贴对种粮农民的激励作用在逐年下降。受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2004年~2006年中国粮食每亩实际收益分别为382元、329元和320元,呈逐年下降趋势。专家指出,中国现行的粮价形成机制。现阶段,粮价形成机制仍采取国家调控与市场供求相结合的方式,粮食保护价的调整并没有与农资等工业品相适应,粮食价格的上涨幅度落后于农资等工业品价格的上涨幅度。

粮价形成机制的不完全市场化与农资、劳动力等要素价格形成机制的相对市场化之间的矛盾,导致中国粮食领域出现了一系列“新剪刀差”现象:

首先,国内农资与粮食的价格差越拉越大。化肥、农药、柴油等农资价格持续大幅走高,即使加上国家对农民的补贴部分,小麦、水稻、玉米等主要粮食品种价格上涨仍然缓慢,部分粮区甚至出现粮价不升反降、农民卖粮难现象。其次,当前农民外出打工与种粮效益的剪刀差逐步扩大。受劳动力市场短缺和各级*出台保障农民工收入等政策影响。而同期粮食价格仍处于低价位运行,种粮还要面临自然灾害、市场风险等因素影响,农民打工收益明显高于种粮收入。第三,“新剪刀差”对农业内部的种植结构调整的影响,表现为种粮与种植经济作物的效益差逐步扩大。“新剪刀差”现象的出现,扭曲了粮食价格的市场传递和调节功能,造成中国农村优质劳动力、土地等“粮食生产力”大量流失,部分粮食主产区出现谷贱伤农苗头,从源头上影响了国家粮食生产安全。有关专家认为,化解“新剪刀差”的关键在于缩小当前粮食市场价格与价值之间的差距,应小幅度、周期性地调整粮价,让粮价温和回归到合理的范围。

我国农业下一步的政策改革方向是由增产导向型向供需平衡、竞争力提升转变,将用两到三年时间形成以市场定价为基础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以直接补贴为主体的农民利益保护机制。

3、市场变化

2009年外资开始在中国粮食流通领域广泛布局,引起粮食安全主导权的热烈讨论。事实上,外资成为粮食市场的主角之一,是中国粮食流通领域已进行10年的市场化改革的一个侧面。跨国粮商在粮食市场能否起到“鲇鱼效应”?外资、民企与国有企业如何在粮食流通领域进行“三资演义”?

根据WTO相关条款,外资进入中国粮食加工流通领域的设限消除,跨国粮商开始大举进军中国,“布网收粮”。跨国粮商在粮源、加工、物流三大体系上均开始布局。外资的进入和发展,打破了中国固有的市场主体格局,形成多种主体互相竞争和互为补充的局面。

简称“ABCD”的四大跨国粮商(ADM、邦吉、嘉吉和路易达孚)垄断了世界粮食交易量的80%,是大宗农作物的定价者。近些年,四大粮商均在国内开展粮油加工业务,其在华投资项目包括饲料蛋白、植物油、玉米加工、各种食品配料,动物饲料和化肥。同时,跨国粮商还进军小麦、稻谷、棉籽、芝麻、大豆浓缩蛋白等粮油精深加工项目,并投资控股和参股铁路物流、收储基地、船务等辅助公司。

外资的大举进入以及快速成长,让粮食市场上原有的“主角”——国有粮企和民营企业均感受到了很大压力。鉴于大豆产业“沦陷”于外资之手,一些稻谷、小麦加工企业对外资的扩张表示担心。今麦郎面粉(兖州)有限公司总经理宋宝学说:“外资企业在国内设厂,给民营企业带来很大压力。他们有雄厚的资金规模和庞大的购销体系,逐步拓展并延伸其在中国的粮食加工网络。我们的竞争压力非常大,很多市场份额已经被蚕食掉。”

另一方面,外资进入对中国粮食产业也起到一定积极作用,特别是其带来的资金、人才、技术优势,有利于提高国内粮食产业水平,也值得国内企业学习借鉴。黑龙江佳木斯市的益海粮油工业有限公司是一家外资企业,在粮食加工及循环经济方面独具特色。加工大米后的稻壳可以发电,燃烧后的稻壳灰还能被进一步提取出活性炭和白炭黑,是一种高级的新型建筑材料。在稻米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米糠,则被提炼出营养价值极高的米糠食用油,榨油后的米糠粕,还可以继续提炼出卵磷脂、谷维素等高附加值产品。在这样的水稻加工过程中,无废料、无污染,益海粮油公司的总经理吴志华说:“粮食在这里可算被‘吃干榨净’了。”

外资的进入,让一些大型国有企业也感到压力。中国储备粮总公司总经理包克辛说:“与实力强大的跨国公司相比,国内没有真正的大企业能与之抗衡。”中储粮作为全国最大的粮源控制企业,具有较强的实力,但却没有粮食加工业务;中粮集团有加工业务,却不能掌控粮源,销售网络也不够;华粮集团虽然在全国属于比较大的企业,但实力与跨国公司根本不能相提并论。依靠民营企业呢,国内尚不具备这种实力的企业。

在对外资问题上,专家认为,要明晰其进入粮食加工流通领域的门槛,规范中国小麦、大米等口粮加工产业的外商准入制度,把握其进入的速度和规模。同时,也要积极学习利用外资先进的经营理念、科学的管理机制、加工流通的高新技术等来提高中国粮食产业的整体水平。国内企业可以加强与外资的合作,实现利益均沾、共同提高。

4、粮食库存

曾丽瑛说,2007年以来,东北等地的粳稻价格一直下跌,中国出台了提高最低收购价等政策,保护农民利益。国家会努力使粮价保持在合理水平内。由于当前粮食供求基本平衡,再加上中国库存充裕,完全有能力保证市场供应,保持市场粮价的基本稳定。从近几年的情况看,中国粮食主要品种当年供求基本平衡,每年粮食收购量和销售量大体相当,因此年度末库存基本保持稳定,按照近两年粮食销售量来计算,即使不考虑当年收购量,国有粮食企业现有库存也可以满足一年多的销售量。

粮食库存数量是一个动态的数字,在粮食收购季节,粮食库存增加,之后为保证市场供应,库存粮食不断投放市场,粮食销售数量大于购入数量,粮食库存数量逐渐降低。而且在每年新粮上市前,大多数企业为做好收购准备,都会腾仓并库,用于新粮收购,这时候就会出现一定数量空仓;储备粮轮出也会使仓库出现暂时空仓。有的粮库年久失修或报废,无法存粮。

5、价格趋势

中国产业洞察网数据显示由于玉米价格不断走高,国内玉米供应一直处于紧平衡状态,有时甚至出现抢粮局面,不少农民改种玉米。但随着种植面积的增加和玉米丰收,2012年秋季玉米上市后价格持续走低,而且购销不旺。,2013年开春以来,东北多地都出现了卖粮难的问题。

很多种粮大户由于年前玉米价格一直较低,很多人想等到年后价格高点再卖,现实却是市场上玉米价格越等越低。开春了,往年早该卖出去的玉米仍然堆在房子和院子里。

在面对气温升高,玉米霉病的风险下,很多企业收购意愿不高,在玉米价格一再下滑的情况下,国家启动了临储收购,但不少农民很难享受到国家临储收购的实惠,粮贩子趁机压级压价,玉米的销售价格掉到了1.3元/公斤左右。

价格下降的同时则是成本的持续上升,据调查数据显示,玉米种植成本同比上涨增长约为16%,每吨收益却比上年减少165元。

玉米价格的急跌导致部分地区玉米价格跌破临储托市价。对此,中储粮表示将加大在东北地区的收储力度;随后,东北各地临储相继展开敞开性的收购。

有分析人士对此认为,临储收购已经导致粮价企稳,价格下跌空间已经有限不过也有市场人士认为临储收购东北粮源对市场有一定支撑,但东北产区购销情况而言,短期内粮价走势依旧不容乐观。分析师刘石表示,托市收购有一定的指标,一旦指标完成,农民手中的很多粮食就由小商小贩来解决了,他们就会压价。

这几年出现了一种怪现象:粮食价格上行的时候,农民不着急,甚至会有惜售的情况,以期待在更高的价格出手,相反,当粮食价格有回调预期的时候,农民就会急于售粮,出现一窝蜂的拥挤现象。

粮食市场逐渐放开,在农民与收购方的价格博弈过程中,农民应该补上“市场”这一课,学会科学选择卖粮时机,首先心里应该有个合理的预期价格,事先算好账,每亩地投入多少,产出多少,什么样的价格就能赚到百分之多少,一旦到达自己的心理价格了,就可以果断出手。不必跟风,不必一味比较高价,因为粮食也是商品,价格必然有波动。

6、物流

2011年,全年粮食种植面积11057万公顷,比上年增加70万公顷;2011年全年粮食产量5712万吨,比上年增加2473万吨,增产4.5%。其中,夏粮产量12627万吨,增产2.5%;早稻产量3276万吨,增产4.5%;秋粮产量41218万吨,增产5.1%。粮食产量实现半个世纪以来首次连续八年增产。

然而,粮食的增产并不能较好的稳定粮价的上涨,其中的原由即是中国的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还比较落后,物流成本高、效率低、损耗大的问题仍然很突出。

2011年,中国农产品物流总额为2.2万亿元,同比增长4.5%。中国农产品物流总额已连续8年呈现增长态势。然而,中国农产品物流占全部物流总额的比重却一直呈下降趋势,2011年这一比重已跌至1.39%左右。这说明,中国农产品物流的重要地位还没有完全建立,中国农产品物流还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7、粮食安全

未来30年中国粮食安全前瞻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莱斯特?布朗(LesterBrown)于1995年提出,到2030年中国由于耕地面积减少等将导致粮食减少20%,如果不考虑膳食结构的改善,中国将进口相当世界粮食贸易总额的粮食,达2.0—3.69亿吨。布朗的中国粮食威胁论敲响了中国乃至世界粮食安全的警钟,大量中外学者将研究的焦点对准了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对未来中国粮食的产需和进口量进行了大量的分析和预测。其中大部分结论认为布朗先生的研究忽视了中国*经济政策对粮食安全的调节作用,认为未来30年中国不会出现布朗先生所预测的粮荒状况。

世界银行专门进行了关于中国长期粮食安全的课题研究,认为中国在2020年的粮食需求量约为6.97亿吨贸易原粮(相当于6.08亿吨加工粮食),其中90%可以通过增加基础设施、农业科研、土地和水利发展的投资而在国内生产解决,另外的10%则依靠进口,进口量约为6000万吨。主要粮食出口国完全可以在不大幅度提价的情况下供应这些粮食。

中国科学院陈锡康的研究表明,21世纪前30年中国粮食可实现基本自给。他的预测结果是,2000年、2020年和2030年中国粮食的产需缺口分别约为1500万吨、3500万吨和5000万吨,进口依存度依次为3%、5%和8%。中国农业科学院黄季琨通过收入、人口、农业投资、城市化、市场化以及价格政策等变化的模拟运算表明,中国粮食净进口量从2000年至2010年大致为4000万吨,2010年和2020年均上升为4700万吨,2030年又下降到3800万吨。2000、2010、2020和2030年进口依存度分别是8.9%、8.4%、7.2%和5.5%。中国科学院康晓光预测,2020年前中国粮食产需缺口将迅速扩大,之后则出现较明显下降。2000、2010、2020、2030年中国原粮产需缺口分别为0.33亿吨、0.83亿吨、1.38亿吨和0.91亿吨,进口依存度相应为6.8%、15.5%、22.6%和12.9%。

上述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表明,未来30年中国粮食的需求总量将持续增长,国内粮食生产将难以满足需求的快速增长,产需之间存在较大缺口,粮食的进口依存度将继续上升。

8、储存

粮食收获后的水分含量无论对其商用或种用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理想的粮食含水量是将粮食干燥至储粮微生物生长的临界点附近,在这一水分条件下,可以保障粮食的储藏安全,最大限度地维持粮食的新鲜度和食用品质,同时也可最大限度地维持粮食的发芽率和种用品质。

水分与温度都是影响粮食呼吸作用的主要因素,但二者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制约的。在粮食水分含量底时,温度对呼吸的影响很小;当粮食水分增高,温度所引起的呼吸强度变化非常激烈。根据实验,水分仪为18%—23%的粮食在50—55°C温度下,呼吸急剧上升后骤然减弱。但水分为14%—16%的粮食在同样温度下经过几昼夜,呼吸能力几乎没有变化。

同样,在温度较低时,水分对呼吸影响较小,在低温时,水分较高的粮食也能安全储藏。例如,在我国北方地区,冬季气温很低,含水20%的小麦也可以作短期储藏;而夏季粮温升高,安全水分应保持为13%—14.5%;北京大米度夏的安全水分为13.5%,而在气温较高的上海就必须控制安全水分在12.0%以下。显然粮食的储藏稳定性受到温度和水分的综合影响,只要粮食水分和温度控制好后,完全可以抑制霉菌、螨类和昆虫的生长,避免对储粮造成危害。粮食水分检测对粮食的收购、运输、储存、加工、贸易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9、世界粮食日

世界粮食日(WorldFoodDay,缩写为WFD),是世界各国*每年在10月16日围绕发展粮食和农业生产举行纪念活动的日子。世界粮食纪念日,是在1979年11月举行的第20届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简称“联合国粮农组织”)大会决定:1981年10月16日为首次世界粮食日纪念日。此后每年的这个日子都要为世界粮食日开展各种纪念活动。旨在提醒人们关注第三世界国家长期存在的粮食短缺问题,敦促各国*和人民采取行动,增加粮食生产,更合理地进行粮食分配,与饥饿和营养不良作斗争。

我国国家粮食局将在当天首次向全国粮食*职工发起倡议,倡导自愿参加24小时饥饿体验活动,以更好地警醒世人“丰年不忘灾年,增产不忘节约,消费不能浪费”。

10、数据统计

2017年

2017年10月16日,从中国农业部获悉,目前,中国秋粮收获已近七成,全年粮食生产大局已定。据农业部初步预计,2017年粮食产量将保持在1.2万亿斤以上。


粮食

农业部统计显示,2017年中国粮食种植面积稳定,预计今年粮食播种面积16.8亿亩,与上年持平略减,单产继续保持稳定,预计小麦、稻谷产量略增,玉米继续减少,杂粮杂豆等增加。农业部指出,今年中国粮食生产更加突出优化种植结构。无效供给减少,预计籽粒玉米面积调减约2000万亩;有效供给增加,市场紧缺的大豆预计面积增加约700万亩,杂粮杂豆增加约600万亩,青贮玉米和优质饲草增加约500万亩;高效供给拓展,市场紧缺的优质强筋弱筋小麦面积占27.5%,比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优质稻、加工专用稻面积比例达到80%以上,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此外,中国推进绿色农业有了新进展。华北地下水超采区、西南小麦条锈病菌源区、江淮赤霉病易发区调减小麦面积500多万亩,推广小麦节水品种面积4000万亩。轮作休耕稳步推进,河北地下水漏斗区、湖南重金属污染区、西南西北生态严重退化地区,实施休耕200万亩。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深入推进。

上一篇:淹死莫娜

下一篇:极地苹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