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苓
张伯苓(1876年4月5日-1951年2月23日),名寿春,字伯苓,以字行。直隶省天津府天津县人。清朝及中华民国教育家、体育活动家、政治家,南开大学创建人、校长。上海圣约翰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博士。他一生致力于教育救国,为中华民族的振兴作出了巨大贡献。是奥运会在东方的最早倡导者,被誉为“中国奥运第一人”。
中文名:张伯苓
外文名:ZhangBoling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天津
出生日期:1876年4月5日
逝世日期:1951年2月23日
职:业:教育家
毕业院校:北洋水师学堂
主要成就:创立南开大学
1、人物介绍
张伯苓1876年4月5日(清光绪二年三月十一)出生于天津一个秀才家庭。早年入北洋水师学堂习驾驶,1897年毕业后服务于海军,不久离职回天津执教于家馆。1904年,张伯苓赴日考察教育,回国后家馆改建为私立中学,定名敬业学堂。1907年,在天津城区南部的开洼地,即民间所称“南开”,建成新校舍,遂改称南开中学堂,从此声名渐著,天津市南开区也由此得名。1917年秋赴美国,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次年回国,着手筹办南开大学。1919年秋正式开学。1923年,创办南开女子中学。1928年创办实验小学。1937年以前,南开已形成了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完整体系,他先后担任校长四十余年,培养出不少人才。张伯苓提倡教育救国,办学方针注重理工科教育。他反对学生介入社会政治活动,但也曾保护过进步师生。
2、人生历程
少年海军
青年张伯苓
光绪二年(1876年),张伯苓出生于天津。6岁入私塾读书。1891年,张伯苓考入北洋水师学堂学习驾驶。在学习期间,1894年,张伯苓等18位同学完成堂课,被派往北洋水师实习,随舰队参加了甲午战争,目睹了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此后,由于无军舰进行实习,张伯苓只好回家等候派遣。1895年九月,张伯苓自北洋水师学堂航海科第五届毕业。1896年,他被派赴通济舰服务。1896年的二月二十一日,奉父母之命,张伯苓与王淑贞结婚。1898年,继日本之后,英国强租威海卫,清廷派大员乘通济舰赴山东办理接收及转让手续,张伯苓随该舰前往。该舰到达威海卫的第一天,降下*旗,升起中国的青龙旗。第二天,又降下中国的青龙旗,升起英国国旗。张伯苓目睹此次“国帜三易”的接收及转让仪式,感觉丧权辱国。自威海卫归来后,张伯苓认为海军报国无望,乃决定退役。
初涉教育
天津绅士严修倡办新学,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严修聘张伯苓主持严氏家塾,是谓“严馆”。张伯苓在严馆任教期间,除教学生学习英文、数学及理化外,还提倡体育,让学生学跳高。1901年(光绪27年),天津绅商王奎章(王益德)也聘请张伯苓教家馆,教育其子侄,是谓“王馆”。此后,张伯苓在“严馆”、“王馆”之间奔波,在两馆的教学方法大体相同,附读的学生逐年增多,教法及设备尚不完备。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在严修(1903年被袁世凯任命为直隶学校司督办)、王奎章的支持下,张伯苓乘暑假赴日本,考察日本的教育。1904年5月,张伯苓和严修再度赴日本考察,四个月后回国,决定成立中学。他们遂以严馆、王馆为基础,于1904年10月17日在严修家的偏院成立私立中学堂,张伯苓任该学堂监督。该学堂收有原严馆、王馆的学生,并从社会上招收了梅贻琦、金邦正、喻传鉴等学生。1904年底,按照严修的意见,张伯苓将学堂更名为“私立敬业中学堂”,取“肃敬受业”之意。一年之后,因按照清*的规定,学堂名称必须表明其资金来源及性质,该学堂又更名为“私立第一中学堂”。后来,天津士绅郑菊如将自己在天津城南水闸旁的一块十余亩的土地捐给私立第一中学堂,以扩建校舍。1911年,清华学校代理总办颜惠庆聘请张伯苓到北京出任清华学校教务长。由此,张伯苓开始往返于天津、北京两地,兼顾北京的清华学校与天津的私立第一中学堂。对此张伯苓曾说:“我是个保姆,同时抚养两个小孩儿。”在清华学校任职约半年后,张伯苓辞去了清华学校教务长一职。此次在清华学校任职期间,张伯苓对清华学校推行的美国教育方式印象深刻,此后他尝试将美式教育引入私立第一中学堂,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911年,直隶提学使傅增湘饬令将天津客籍学堂和长芦中学堂并入私立第一中学堂。由此,原本拨给前两所学堂的经费也一并拨给私立第一中学堂。由于接受公款,私立第一中学堂遂更名为“公立南开中学堂”,一是表明资金来源的改变,二是表明学堂的所在地,“南开”含有位于天津城西南的一块洼地的意思。
创办南开
张伯苓等人创办南开
1917年(民国6年)8月,张伯苓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研修高等教育,在校期间向约翰·杜威、桑代克、克伯屈(WillianHeardKicpatrick)等人学习教育学等。张伯苓还拜访了一些教育学家,比如与凯尔·鲍德里教授就中美教育等问题进行讨论。
1918年冬,张伯苓归国后,组织南开大学筹备委员会,并为南开大学的筹建而奔走。1919年(民国8年)秋,南开大学正式开校。1923年(民国12年),南开女子中学开校。民国十七年(1928年)成立天津南开小学。由此形成了南开系列学校。1927年,张伯苓创办南开经济研究所,1932年创办南开应用化学研究所。在张伯苓的主持下,南开大学的资产及人才储备逐渐丰厚。南开大学实行校董事会下的校长负责制。1932年,校董事会的董事为严智怡、颜惠庆、陶孟和、胡适、李组绅、李琴湘、卞俶成、王秉喆、丁文江等九人。到1934年,整个南开学校的校产总值约为三百多万银元。在同期的二十所私立大学中,南开大学接受国家补助的金额仅次于中法大学,排名第二。南开大学接受的社会捐助也位居私立大学前列。
关注体育
1902年,天津基督教青年会与教会学校人士发起组织天津体育运动会,此后多年,天津基督教青年会保持着在天津体育界的领导地位。后来,张伯苓促成了南开学校与天津基督教青年会合办天津第五届年度运动会。1907年10月24日,天津青年会第5届学校运动会闭幕,在颁奖仪式上,张伯苓以奥林匹克为题,发表演说称:此次运动会的成功,使我对吾国选手不久将参加奥运会充满希望。同时,他还建议中国筹建奥运会代表队,争取及早参加奥运会。1908年8月,张伯苓奉派赴美国华盛顿参加第四次世界渔业大会。会后,他顺道考察了欧美教育,时值英国伦敦举办第四届奥运会,张伯苓乃观看此次大会。回国后,他在1908年10月23日举行的天津第6届田径运动会的颁奖仪式上,使用投影机放映了第四届奥运会的幻灯片,向在场的运动员及观众们展示奥运会的情景。
晚年
张伯苓
1938年7月,张伯苓任国民参政会副议长。同年加入中国*。
1945年,当选为国民**监察委员。
1946年6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授予名誉文学博士学位。
1948年6月,*出任中华民国的南京国民*考试院院长,不久辞去,避居重庆,深居简出。苦闷之中的张伯苓并没有被学生忘记,*给自己的老师捎来一封短信表达挽留之意。
1949年11月底,重庆即将解放,张伯苓婉拒蒋介石赴台要求而留守大陆。
*成立后,张伯苓致电*表示祝贺,称赞人民*的各项政策。
1950年5月,从重庆到北京,受到*总理欢迎。张伯苓回到天津后,天津市长*曾给予关照,但在南开校庆典礼时被婉拒参加。
遗嘱
一八九七年,余愤于帝国主义之侵略,因严范孙先生之启发,从事教育,五十年来,矢志未渝。凡余所致力而未逮之科学教育、健康教育、爱国教育,以允公允能,日新月异,与我同学共勉者,今将在人民*之下,一一付诸实施。余所尝效力之南开大学、南开中学、重庆南开中学,在人民*之下,亦将积极改造,迅速发展。今日之人民*为中国前所未有之廉洁良好*,其发展生产、友好苏联之政策,实为高瞻远瞩,英明正确之政策。凡我友好同学,尤宜竭尽所能,合群团结,为公为国,拥护人民改府,以建设富强康乐之新中国。无限光明远景,余将含笑待之。友好同学,务共努力。
3、教育理念
美育思想
张伯苓的美育和美育心理思想。主要表现在他的戏剧教育、音乐教育和环境教育方面。实际工作,成绩显著,但没有从美育心理理论方面分析研究。文学艺术是美育的重要手段,戏剧又是文学艺术中的重要形式之一。戏剧是综合艺术,借助演员的形体、动作、表情、舞台背景,音乐伴奏等直接面对观众,属直观性艺术,能引起观众集中注意欣赏、感受和体验表演情节,从而促成观众心灵感应、震动、净化和升华,因此戏剧美育功能显著,美育心理效应最深刻。看演焦裕禄、孔繁森的戏剧或由戏剧构成的电影的效果,比抽象地上几堂政治课的效果还好。
南开的音乐、美术教育虽然没有体育和戏剧教育那么突出,但比同时代的普通中学和普通高校更为重视,成绩也较显著。这与张伯苓重视美育有密切有关。张伯苓是提倡戏剧美育的先驱。戏剧是综合艺术,戏剧的演出也离不开音乐、美术多方面的配合。张伯苓很重视音乐教师的遴选。如徐剑生、陈子诚、阮北英、李抱忱等音乐教师,都是当代有名的音乐教师。张伯苓把《诗经》解释为“达情之歌”非常恰切。张伯苓重视音乐教育也是源远流长的,并受到学生们的欢迎。1938级老校友李世在《忆南开的音乐教育》一文中说:“回忆起来,南开的教育是非常出色的。既有普及又有提高。同学一般欣赏点音乐,还造就了不少人才,如现在的沈汀、李孚生学史都是我国老一辈的著名声乐家。”
公能教育
张伯苓墨镜
张伯苓教育的真谛是“公”“能”教育。他说:南开在短短的几十年中间,居然能由默默无闻的一个私立学校,而终至于誉满中外,是自有其独特的教育精神的。这一种精神可以从几方面去看:我们可以称之为爱国教育,*教育,实用教育,或者说是科学教育。但是在本质上,这几个名词并没有什么显著的差异,它们共同的特征就是先生毕生所倡导的“公”“能”教育。
张伯苓“公”“能”教育的内容可以说是熔社会教育与个人教育于一炉的教育。前者是一种社会道德的培养,而后者则是一种个人能力的锻炼。因此它的宗旨是:不仅要求受教者能充实个体,同时它还进一步的要求个体的充实。“不为己用,而应该是为公为国,为人群服务。在以往,一般人常常指责政治风气贪污腐化,如果我们稍加分析,就不难了解贪污的由来,是不知有“公”;腐化的原因,不外无“能”。如果我们以往的教育都能切实注意到“公”“能”,并重观念的培养,那么,或许社会上贪污腐化的风气,可日见肃清。
在“公”“能”的教育宗旨之下,先生对于教育的方法曾不断改进。在校政的措施上,也都本着这个原则去努力。他特别注意那些优秀贫寒的青年子弟。他深信,教育的对象应该是不分贫富的,只要我们能给以受教育的机会和适当的训练,每个青年都不难成为社会上有用的人。在平时,他希望他的学生都养成独立不移的人格,并且是合群服公者,他勉励他们求学戒空谈,而希望学校教育不致与社会脱节。基于这一个观念,所以先生在校政上的若干措施,也都和一般的学校不尽相同。南开学校的科学图书仪器及体育器具特别完备,这都是因为先生注重科学教育,提倡体育的缘故。譬如说,为了使学生在校的时候就能了解社会的组织,因此南开的学生每年都有参观视察的活动。为了培养*政治的基础,学校里更特别注重学生们对集会组织的训练,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他从不肯为他们轻易地写一封谋事的介绍信。以上这些事都是他提倡“公”“能”教育的种种措施。黄钰生认为,张伯苓有许多教育思想值得今人借鉴。如重体育、重道德教育、重科学实验,还重视开展课外活动,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他把办学的宗旨概括为“公、能”二字。“公”,就是为公不为私,“能”,就是知识、技能、本领。南开确实培养了大批办事公正的人才。
4、评价
他把教育救国作为毕生信念,创办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和重庆南开中学,接办四川自贡蜀光中学,形成了著名的南开教育体系,为国家培养了大批英才,被尊为“中国现代教育的一位创造者”。张伯苓先生在将近半个世纪的岁月里,历尽艰辛,刻苦奋斗,颠扑躅蹶,矢志不渝。他从传授“新学”的家馆开始,一步一步办起了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和重庆南开中学,为国家培育了众多杰出的人才。张伯苓一生办学,饱经沧桑的切身经历中,逐步看清了中国的前途,在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表现出一个真正教育家的高风亮节。
5、后世纪念
南开大学举办系列活动纪念张伯苓诞辰142周年
南开学子向张伯苓雕像献花
2018年4月5日,是著名爱国教育家、南开系列学校创办人张伯苓先生142周年诞辰。为追思先贤,勉励后人,张伯苓研究会、南开大学、南开校友总会共同举办祭扫、研讨会等系列活动。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开大学校长曹雪涛,南开大学副校长朱光磊,全国政协原常委、张伯苓先生嫡孙张元龙,以及张伯苓、严范孙、黄钰生、喻传鉴先生亲属代表,天津市第二南开中学及南开系列学校师生代表,南开校友总会、张伯苓研究会、南开大学天津校友会、南开大学EMBA校友会、南开公能教育投资有限公司代表等出席活动。
在南开大学中心花园张伯苓先生塑像前,张伯苓先生亲属、南开师生及各界代表向张伯苓先生塑像敬献花篮、鲜花。适逢清明时节,大家还向南开校父严范孙先生的塑像敬献了花篮、鲜花。
在随后召开的“纪念张伯苓先生诞辰142周年研讨会”上,曹雪涛说,张伯苓先生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是不朽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爱国精神”,二是“公能思想”,三是“敢为人先、实事求是”。希望大家不忘先贤教诲,不负先贤期许,光大“公能”精神,携手推动中国教育事业整体实力的提升,实现教育强国的伟大目标。
张元龙作为张伯苓先生亲属代表,对纪念活动主办方及与会师生、校友表示衷心感谢。他指出,应从优良传统中发掘“肥料”,研究张伯苓精神,培育新一代学贯中西、促进人类发展进步的大师,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