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史问廉第四集道德之择解说词
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第四集
道德之择
内容简介
为政以德,是安邦治国的准则。中国传统文化对为政者的道德修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用道德教化来赢得民心,则是古代政治家们成就一番伟业的秘密。
道德修养是个人修养的根本。在漫长的历史中,克偏、戒巫、范家、全节、修身,以及清慎勤这些被称为为官之德的警句箴言,一直被历朝历代视为官德的重要内容。除了制度因素,道德约束是克制腐败发生的有效方式。古今中外,法律和制度只能从外部围追堵截腐败发生的可能性,但道德却可以从根本上消除腐败的“迷思”。历史上不乏这样的正面事例,如清朝大臣张英和其子张廷玉“父子宰相”留下的“六尺巷”的故事,是为官者克己修身崇德重礼的见证。这些流传至今的人物和故事,已经成为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厚德载物。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那些恪守为官之德的政治家们用自己的选择和坚守,谱写了中华文明的闪亮篇章。在漫长的历史中,那些面对利诱、黑暗和不公拍案而起的浩然正气,已经成为中国人精神家园里的一座丰碑。这种用生命和热血写就的高尚,直到今天还在感动着我们。
解说词
(字幕):八集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
解说词:河南省上蔡县城郊的这条沟渠,被人们称为“撒金沟”。暴雨过后,人们会常常在沟里捡到一些被雨水冲刷出来的小铜器和古钱币。
(同期声·捡小铜器的年轻人):“像个蚂蚁的形状…”
解说词:这里曾是西周时期的诸侯国蔡国的都城。在这里,人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文明和历史的重量。
西周初期,周成王将自己的堂兄蔡仲分到了这里。据《尚书》记载,成王当时说了这样一句话:“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千百年来,孝悌忠信,礼仪廉耻这八维,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八维早已渗透到中华民族每个子孙的骨髓里,是中国人的文化基因。而为政以德,是古人安邦治国的准则。用道德教化来赢得民心,凝聚力量,是古代政治家们成就一番伟业的秘密。
在漫长的历史中,克偏、戒巫、范家、全节、修身以及清慎勤,这些被称为为官之德的警句箴言,一直被历朝历代视为官德的重要内容。而那些流传至今的人物和故事,已经成为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片名):第四集道德之择
解说词:2011年3月,一块刻于清代嘉庆年间的石碑,在山东巨野县被人们发现。这个消息立刻成为当地的轰动新闻,也引起了文史界的高度重视。因为就在与巨野县毗邻的金乡县,也有一块刻于民国年间的同样的石碑为人们所熟知。尽管在年代上比巨野县发现的这块清代石碑足足晚了118年,但是由于它们所记载的内容完全一致,同样获得了人们高度的评价和认可。两块年代相差百余年的石碑,为什么会引起人们如此浓厚的兴趣呢?在这块被主人层层包裹得如此严密地石碑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在距今1900多年前的东汉时期,荆州刺史杨震调任东莱太守,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过去他曾推荐的王密正在做昌邑的县令,王密亲赴郊外迎接恩师。晚上,王密前去拜会杨震,两人聊得非常高兴,不知不觉已是深夜。在告辞的时候,王密从怀中捧出黄金说,恩师难得光临,我准备了一点小礼,以报栽培之恩。杨震说,以前正因为我了解你的真才实学,所以才举荐你,希望你做一个廉洁奉公的好官,可你这样做,岂不是违背了我初衷和对你的厚望?可是王密还坚持说,三更半夜,不会有人知道的,请收下吧!杨震立即变得非常严肃,声色俱厉地说,你这是什么话?天知、地知、我知、你知,你怎么可以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顿时满脸通红,十分羞愧地离开了。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所以王密就讲,我也不是别人,我本身就是老师您推荐出来的,没有您,就没有学生我今天。”
复旦大学副教授姜鹏:“一般人你想像一下,做了这个事情,你把它赶紧藏起来,行贿没行成,等于说是吧?但是王密不是。首先第一个,他这个钱不是靠贪污受贿、挪用公款来的,这真是他自己的钱。然后呢,这个时候他并没有因为觉得自己做这个事情很丢人,说出去可能会受到人的嘲笑,受到人的讽刺,他反而把这个金拿出来,建造了一个“四知台”,就在他那个昌邑县的衙门里面,以此警励自己,也警告世人。”
**党校教授王杰:“所以杨震却金和王密的这种建‘四知台’,建‘四知堂’,杨震‘却金处’是有密切的关系。那么,现在他那个‘四知堂’,可以说已经是广为人知了,大家一想到这个四知堂,一讲到‘四知台,就会和清廉、廉洁、廉洁为政联系在一起,所以杨震也被后人称为,叫‘四知先生’。”
解说词:如今在全国的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以“四知堂”命名的杨震纪念馆。但是,千百年历史演变,已使昌邑县令王密刻立的杨震“却金处”石碑无处寻觅。从清代到民国,以至如今,人们一直在追寻杨震“却金碑”,这其中蕴含着人们对为官之德的景仰。在人们心中,杨震已成为不谋私利,两袖清风的清官代表。一块石碑人们心中竟然有着沉甸甸的分量,清官廉吏的高风亮节和道德的力量,由此可见一斑。
两千多年前,伟大的思想家老子在《道德经》中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意思是说,人最大的罪恶,就是放纵自己欲望;最大的*,就是不知道满足;最大的灾难,就是贪得无厌。老子的这句话,是对为官者修身养德最好的告诫。上善若水,道德的力量就像水一样,无形却蕴含着巨大的能量,不断润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为亿兆华夏儿女的生存发展,提供着绵延不绝的源头活水。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水源地南阳,是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几千年岁月荏苒,这里积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
位于南阳市的南阳府衙,是一座保存完整,规制完备的府级官署衙门,如今这里是南阳府衙博物馆。
(同期声·导游):“那么现在我们即将到的是它的内宅,所以迎面这道门呢,被称为内宅门。我们注意看一下,内宅门上悬挂着一条木鱼,这怎么回事呢?就是在公元……”
解说词:来这里参观的人们会发现,在府衙三堂前的内宅门上,悬挂着一条木鱼。那么府衙里面为什么会出现这么一条木鱼呢?
东汉中平三年,羊续任南阳太守。羊续初作南阳郡太守时,一天,羊续正在郡衙三堂内读书,忽然有人来报郡丞来访。羊续把郡丞请进中堂,寒暄完毕,郡丞给羊续送来一条南阳的特产——白河鲤鱼。羊续拒收,推让再三,这位郡丞执意让太守收下,扭头就走。郡丞走后,羊续将这条大鲤鱼挂在堂外内宅门的大梁之上,经过风吹日晒,成为鱼干。后来这位郡丞又送来更大的白河鲤鱼,羊续把他拉到内宅门外,指着内宅门大梁上悬挂着的鱼干说,你上次送来的鱼还挂着,已经成了鱼干,请你一起都拿回去吧!郡丞甚感羞愧,悄悄地把鱼取走了。这件事传开后,南阳郡百姓无不称赞,再也没有人敢给羊续送礼了。人们感念羊续高洁的品质,将他称为“悬鱼太守”。从此“羊续悬鱼”这个成语成为官员为政清廉,拒绝受贿,道德自律的代名词。
清华大学教授彭林:“我拿了你这个鱼,我就有污点,这个东西对我来讲,我是不能忍受的。所以鱼虽小,其实你拿第一次,就有第二次。拿了第二次,人家一看,所有的人都来给你送,是不是啊?所以一定要让他死了心。《汉书》上讲,他第二次送的时候,就指着你看,那鱼还挂着,就杜其意,就杜绝你不要再送了,你任何东西我都不会要。”
**党校教授王杰:“大必作于小,多必作于少,不矜细行,终累大德。如果小节不检点,小毛病不克服,那么时间长了,小节就可能会变成大节,小毛病就变成了大毛病。所以很多一些官员出问题,往往就是在不慎微上出的问题。”
南阳府衙博物馆副馆长刘绍明:“后任的南阳太守、知府,有不少以羊续为榜样,他们上任的时候,搞了一条木鱼,挂在了内宅门的门檐上,后来相沿成习,成了一个习惯,所以今天你就看到这个内宅门前挂了一条木鱼。”
解说词:羊续的清廉,成了史学家笔下廉吏的典范,《后汉书还》还专门为他立了传。
(同期声·导游):“那么,羊续在南阳上任之后呢,不久呢,他的夫人带着儿子一同来到南阳府衙,羊续则派人让他的下属把夫人和儿子送回去。为什么呢?因为当时羊续对他夫人说了,他说你看我的这个内宅啊,我的全部家当呢,就一个棉被,几件破衣,一罐食盐和几斗麦子,我就这么多家当怎么能养活你们呢?”
解说词:千百年来,羊续和杨震的故事,感动着一代代的中国人,这就是穿越时空的道德的力量。
这组位于在河南省叶县县城中心的建筑群,就是建于明代的叶县县衙。2013年,这座以五品规格建造的县衙,迎来了一次大规模的修缮。几百年来,叶县县衙一直被人们小心地维护着。历史的记忆和厚重的传统,就在这不断地维护之中被传承了下来。
始建于明洪武二年的叶县县衙,自1999年对外开放之后,每天都有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在这里领略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感受历史深处的浩然正气。这组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的建筑,向人们直观地展示了古代县衙的规制和风貌。在县衙二堂屏门悬挂着这样一方匾额——清慎勤。这三个字是明太祖朱元璋亲笔书写的。以铁腕手段反腐肃贪闻名的朱元璋,曾经下令将这幅匾额悬挂在全国所有的衙门。
*上海市委党校教授杨建祥:“清慎勤,这三个字作为当官之法,最早提出是由南宋理学思想家、文学家、名士吕本中提出的,他写过一篇《官箴》,开宗明义就指出,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日清、日慎、日勤,知此三者,可以保禄位,可以远耻辱。意思就是说做官的必须首先要做到清廉、谨慎、勤奋。”
**党校教授王杰:“在儒家的思想中,清慎勤是为官之道,能够做到清廉,能够做到谨慎,能够做到勤政,做到为民,这是为官的一个底线。”
解说词:箴是古代一种以告诫规劝为主的文体。在过去,《官箴》,就是以文章的形式告诉官员如何坚守为官之道,坚持个人操守。中国古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向来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提出了许多治国安民的良策嘉谋,总结了大量为官从政的经验教训,清慎勤自然就成为了为官从政的箴言。
1682年,康熙皇帝应广西巡抚郝裕的请求,写了清慎勤三个字,并把它分别颁发给各省督抚。
作家二月河:“康熙作为政治上的一种提倡,清*做官呢,就是要清廉,要讲究自己做官的基本道德,清慎勤,处理老百姓的事情,抚民如伤,好像对待自己的伤口一样,不要随便去摆弄它。”
解说词:就在此前一年,康熙皇帝召见了后来被称为第一廉吏的直隶巡抚于成龙。在仔细询问了他的出身经历后,康熙说:“尔为当今清官第一,殊属难得”。感慨不已的皇帝亲自做诗表扬了于成龙。在《赐直隶巡抚于成龙》的一诗的序中赞道“惟能激浊扬清,始终如一,清节之操,白首弥厉。真国家之可重,人所不能也。”康熙皇帝在写这首诗时,就称于成龙为今时清官第一,他认为治理国家首廉吏,这是皇帝对于成龙特别重视的原因,他希望所有的官吏都能像于成龙一样廉洁。感慨不已的皇帝在写完这首诗后,下令赏赐于成龙1000两白银,并把自己的一匹官宝马送给了他。
作家二月河:“任用于成龙的目的,我认为康熙主要是从全国的经济形势,还有整个民众的民心的这种向背,可以说当时最大的民生问题,还有最大的政治问题,都需要于成龙这样的官员。”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郭成伟:“康熙皇帝他懂得治国的道理,他认为治国先治吏,就先把官吏管好,管好官吏才能够更好地治理国家。那么管好官吏的关键是什么呢?是从廉政抓起。”
**党校教授王杰:“于成龙之所以能够受到老百姓的爱戴和赞颂,其实就是和他守住自己为官的道德和法律底线是密不可分的。也就是说,他真正做到了为官清廉,能够洁身自好,能够严于律己。”
解说词:在被康熙召见后不久,以生活简朴,整肃吏治而出名的于成龙出任两江总督。当于成龙要来南京赴任的消息传出来后,南京市面上的布价骤然上涨,全城的官吏人家都将绫罗绸缎换成了布衣,南京的社会风气为之焕然一新。于成龙在历来被视为肥差的两江总督任上,清廉至极。公务时间,他的衙署大门始终敞开着,官吏有事找他,就直接进入他的寝室,他的桌案上左边放着着生姜、豆豉,右边放着案卷文书,就像农村的教书先生一样,随便与人交谈。江南生活比较富裕,但于成龙每天吃得还是粗粮青菜,百姓们称他为“于青菜”。于成龙吃饭简单,也没有钱买茶叶,平日就让仆人采几片树叶给他当茶叶。
1684年,67岁的于成龙逝世,南京全城笼罩在悲痛之中,百姓们不分男女老少,纷纷歇业祭奠哭拜。于成龙的灵柩归葬的那一天,江南士民数万人徒步送了20里路。康熙皇帝破例为于成龙亲笔撰写碑文,在表彰于成龙为政清廉的同时,也在劝勉官员们以于成龙为榜样。一代廉吏就这样名垂青史,为后人所景仰。在康熙皇帝表彰于成龙的背后,是对清慎勤的推崇。清慎勤意味着为人清廉,处事谨慎,为政勤勉,这不仅是为官之道,更是检验为官之德的标准。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郭成伟:“为什么叫他天下第一廉吏呢?就是他确实对得起清官这个称谓,能够做到两袖清风,一身正气。因为你没有一些个官吏的队伍,廉洁的官吏队伍,你就不能支撑起这个盛世的大厦,没有一个政治基础,没有一个组织保障,它怎么能够实现盛世呢?”
**党校教授王杰:“于成龙他在为官的过程中,可以说是非常好的践行了儒家的这么一个清慎勤的品格,他能够做到直道为先,能够做到按正道,按照对官员的基本的要求去做。”
解说词:从潮州旧城东门出来,走过湘子桥就来到了韩江的东岸,在沿江岸往北走一小段路,就来到韩山脚下,山腰上的这组建筑,就是韩文公祠。
就像杭州人为了纪念白居易、苏轼,把西湖的两条堤分别称为白堤和苏堤一样,潮州人为了纪念韩愈,也用他的姓来命名一些重要的地方,而且潮州对韩愈的纪念更加隆重。潮州最重要的河流被名为韩江,潮州的笔架山改名为韩山,就连潮州的树木都被称为韩木。一位文人居然如此深刻地影响一座城市,这的确是一个耐人寻味的文化现象。
韩愈在担任吏部侍郎的时候,负责官员的考核升迁。那时,吏部里有一位严格的令使,经常将吏部大门上锁,以防止候选的官员随便进出衙门。韩愈知道后就下令将门打开,并告诉他说,你老是把门关起来,不知道的人,以为我们在做见不得人的事,敞开大门怕什么呢?心底坦荡方能正道直行,这就是韩愈的为官之道。
*上海市委党校教授杨建祥:“韩愈能够独立思考,能够坚持自己的独立人格。”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于赓哲:“韩愈应该说既有一个德政之心,又有施德政之能,这点是难能可贵的。”
解说词:公元819年,韩愈被从京城长安改派到遥远广东潮州去当刺史。韩愈来到潮州之后,他看到当地文化落后,百业凋敝,就组织人兴修水利,赎放奴婢,兴办教育,给百姓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他勤政、清廉、务实的为官之道,就在这里留下了永久的烙印。一个被贬至边疆的士大夫,却未因为远离庙堂而颓丧,而是在百越蛮荒之地栽下重教育、重读书的种子,使得潮州的好学崇文之风尚开始形成,并且延绵千年至今。写文章不说空话,当官不说假话,主政一方务求实绩,这就是韩愈当官做人的道德准则,韩山、韩江、韩公祠,向人们直观地展示着道德的重量。
在安徽省桐城市繁华的闹市区,有一条被当地人叫作六尺巷的谧静小巷。这条背街小巷看似寻常,却有着一段不平常的来历。
清康熙年间,一天,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收到了从老家桐城寄来的一封家信。信中说,邻居和自己家在宅基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打起了官司,家里人希望张英给桐城地方官打个招呼,打赢这起官司。张英看完信后,写了这样一首诗寄给家人。“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于是,张英的家人拆掉围墙,向后让了三尺,邻居家在感念之余,也向后让了三尺。一条六尺宽的外巷,从此出现在这座江南小城。做官先做人,做人先修身,这就是一代儒臣道德风范的体现。大度做人,严于律己的张英和他的儿子张廷玉,被人们称为父子宰相,父子两人先后为官数十年,都留下了为官清廉,人品端方的美名,成为名震一时的贤臣良相。
*上海市委党校教授杨建祥:“中国古代官德的规范是很多的,其中还有很多的规范,比较好的规范。比如范家,当官的要管好自己家里的人,不要使家里人有居官之乐,当官的要为子孙着想,但是为子孙着想的心思你要纯洁,这些规范是由来已久的,值得我们今天还可以继承发扬。”
北京大学副教授赵冬梅:“这是中国人,就是真正儒家大夫的家风,从自己开始,然后才有资格去治国、平天下,必须要从自己开始,从家庭开始。”
解说词:见证着为官者德治礼序,崇德重礼的六尺巷,被人们一直保存到了现在,成为今天的人们体会古人为官修德的一个独特的文化遗产。
在古代,修身修德从来就不是个人的事情,它从来都是和一个家族的子子孙孙联系在一起的。
这是位于豫南偏远地区的光山县城再普通不过的一天。
(同期声·导游):“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来到涑水书院来参观。大家里面请!……”
解说词:上午,在这个县城一栋并不起眼的建筑物内,涑水书院的牌子被挂了起来。涑水先生是人们对宋代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的称谓。说是书院,其实也只是关于司马光先生的作品、史料、书法等相关书籍的简单陈列。一排排史书典籍静静地立在这里,和县城一样低调而厚重。千百年来,这里的人们用他们独有的方式,表达着对这位先贤的敬仰。
大约1000年前,一个男孩就出生在这座院落里,他有一个和这个县城一样的名字——光。因为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司马光被人们视为彗光早现的神童典型。其实,司马光后来能取得那么大的成就,不只是因为他彗光早现的超常智商,更与他严格地家庭教育分不开。当时在光山做知县的司马池在学业和做人上,对儿子司马光要求极为严格。一天,年幼的司马光想吃青核桃,姐姐替他剥皮,却怎么也剥不开。后来一个女仆把青核桃放在开水里烫了一下,皮很容易就剥了下来。姐姐回来一看,惊奇地问是谁剥下来的?司马光很得意地说是自己剥的。见儿子撒谎,司马池就很严厉地训斥儿子,你怎么能这样撒谎呢?这件小事,给司马光留下非常深的印象。在司马光严格地教育和影响下,司马光的性格和人品慢慢地定型,形成了襟怀坦荡,忠诚老实的个性。
复旦大学副教授姜鹏:“所以这番痛斥让司马光印象深刻,首先是小孩子他是怕父亲,然后呢,不敢撒谎,所以,就是家长的这个言传之外,更重要的是身教,你自己做到没有?所以司马光,其实可以说是在司马池的这样一种培养下面,逐渐逐渐成长为宋朝人公认的最正直的人物之一。”
解说词:司马光自己生活简朴,也要求儿子以俭为美德,儿子司马康长到十六、七岁时,就显出了超常的才能,能文能武,谈古论今,见解颇有独到之处,再加上人也长得英俊,母亲十分喜爱,在穿戴上就给儿子着意打扮。有一天,母亲让儿子穿一件鲜艳的葱绿长袍,在司马门庭进进出出,显得格外潇洒。司马光看到这些,心里很不安,便批评了司马康。后来司马光又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写了一篇题为《训俭示康》的文章,告诫司马康不要追求奢靡,要养成崇尚节俭的美德。在司马光眼里,节俭已不是一种生活习惯,而是一种与道德相通的品行。有德者,皆有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也。司马光认为节俭是正道直行、修身立志的基础,也是做人做官的前提。司马康在读《训俭示康》的时候十分感动。此后,他一生始终把这篇家训当作做人的镜鉴,用来鞭策自己。
一生为官清廉的司马康,最终和父亲司马光一样,也成为一代学问大家。位极人臣的司马光,就这样成为管好自己子女和身边人的典范。在当时《训俭示康》只是司马光对儿子的教诲和告诫。然而经过岁月的洗练,这篇文章所包含的深刻道理,已经超越了一家一族的范畴,成为后世的人们砥砺修身的训言。
北京大学教授范国强:“《训俭示康》这篇家训,司马康是经常读,每次读都为父亲生动的语言和切身的感受,感动得热泪盈眶。所以在司马光的教育下,司马康也成了一代好官”
中国先秦史学会原副会长蔡运章:“家风、家教这样一个传承,事实上,他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们,他对自己肩负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一个使命的起点,也是一个归宿。要治好国家,首先要治好家,家跟国是连在一起的”
解说词:厚德载物,在中华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那些恪守为官之德的政治家们,用自己的选择和坚守,谱写了中华文明的闪亮篇章,创造着中国人的盛世华章。为政以德,崇德重礼,礼法相依,德主刑辅,正心修身,这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穿过历史的尘埃,那些面对利诱、黑暗和不公,拍案而起的浩然正气,已经成为中国人精神家园的一座丰碑,这种用生命和鲜血写就的高尚,已经融入中国人的血脉,直到今天还在感动着我们。
上一篇:致贫困户经典慰问信范文
下一篇:致小学生的慰问信范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