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奥尼德·赫维茨
里奥尼德·赫维茨教授是犹太人,1917年出生于波兰,他是明尼苏达大学经济学名誉教授。20多年以来,一直被提名为经济学诺贝尔奖候选人。他最重要的研究工作是开创了机制设计理论。激励或激励兼容现在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学中一个核心的概念。主要著作有《设计中的经济机制》《市场经济的缺陷与*干预》等。
中文名:里奥尼德·赫维茨
国籍:波兰
出生地:波兰
主要成就:2007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性别:男
1、简介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来到美国,最高学位是在波兰时拿的相当于硕士学位的一个法学学位,来美国后,他没有去拿博士学位,就直接从助教授做到正教授。
赫维茨教授在学术上获得许多荣誉,比如他是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经济学会院士(一年只有一个,比美国科学院院士更难拿),总统奖获得者,明尼苏达大学校董事会讲座教授,1990年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奖等。
当然,
应用该激励机制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开创信息经济学领域的委托代理人理论的密勒斯(JamesMirrlees)和维克瑞(WilliamVickrey)已经获得了诺贝尔奖。
他对中国的经济改革非常有兴趣,到中国访问过多次。为了访问中国时方便,他还自学中文,认识好几百中国字。
2、趣闻轶事
赫维茨这个人特有意思,可能是犹太人的原因,虽然拿着高工资,却有时象我这个穷学生一样到处找免费停车的地方,而不去要交费的地方停车。赫维茨教授还有一大特色,他能够根据每个人的经济学知识的多少和训练的不同,用非常通俗或严谨的语言把高深问题讲得异常地透彻。他的课非常有趣、且通俗易懂,但他的考试却很难,他手下的学生一般要学6、7年才能拿到博士学位,很多人最后往往拿不到学位,所以他的博士生不多。但是,“严师出高徒”,他培养的学生一般都比较优秀,比如他的学生麦克法登(DanielL.McFadden)在2000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3、学术研究与贡献
赫维茨做了许多其它开创性的工作:上世纪40年代中后期对动态计量模型的识别问题作出了奠基性的工作;早在1947年就首先提出并定义了宏观经济学中的理性预期概念,理性预期学派已成为当今宏观经济学的主流,使得卢卡斯和普雷斯科特分别获得1995年和2004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理性预期学派当中的其他几个大人物,象萨金特,巴罗(R.Barro)今后也很可能获奖;赫维兹对如何从需求函数的存在来证明效用函数的存在这一可积性结果也作出了重要工作,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结果。效用是现代微观经济学消费理论中的一个基本概念,是整个现代经济学的基础。但传统的政治经济学认为效用是一个唯心的概念,它不存在,在以往的国内政治经济教科书中,效用一直受批判;他和阿罗(KennethJ.Arrow)等人还对竞争市场一般均衡的稳定性研究作出了开创性的工作。
4、机制设计理论
利奥·赫维兹在上世纪70年代对经济机制理论做了开创性研究。其研究对象大到对整个经济制度的一般均衡设计,小到某个经济活动的部分均衡设计。在他那里,概括地说,经济机制理论所讨论的问题是:对于任意给定的一个目标,在*选择、自愿交换的分散化决策条件下,能否并且怎样设计一个经济机制(即制定什么样的方式、法则、政策条令、资源配置等规则),使得经济活动参与者的个人利益和设计者既定的目标一致。
赫维兹的经济机制理论包括信息理论和激励理论,并用经济模型给出了令人信服的说明。经济机制理论的模型由四部分组成:a.经济环境;b.自利行为描述;c.想要得到的社会目标;d.配置机制(包括信息空间和配置规则)。赫维兹等人证明:没有什么经济机制有比竞争市场机制更低的信息空间的维数,并且产生了帕累托有效配置。
赫维兹在1972年又证明了著名的激励相容“不可能性定理”:在经济社会成员数目有限的条件下,即使对于只有私人商品的经济环境,不可能存在任何经济机制,当人们的行为按占优策略决策时,它能执行帕累托最优配置。
赫维兹的“真实显示偏好”不可能性定理(Hurwitz,1972)是一个类似结论。在个人经济环境中,在参与性约束条件下(即导致的配置应是个人理性的),不存在一个有效的分散化的经济机制(包括市场竞争机制),能够导致帕累托最优配置,并使人们有动力去显示自己的真实信息,也就是说,真实显示偏好和资源的帕累托最优配置是不可能同时达到的。因为,如果一个人愿意讲真话,那就意味着讲真话是他的占优策略。因此,在机制设计中,要想得到能够产生帕累托最优配置的机制,很多时候必须必须放弃占优均衡假设,即放弃每个人都讲真话办真事的假定。
上一篇:伊苏:菲尔盖纳之誓约
下一篇:列昂尼德·马卡罗维奇·克拉夫丘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