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洋县位于湖北省中部,位于汉江下游两岸,江汉平原与鄂西北山区结合部。县境东滨汉江,南抱长湖,西连荆山余脉及漳河水库,北接竹胶河(权水),中部有西荆河,地处江汉平原西北部的湖区和荆山余脉东南的山岗丘陵地带。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名称:沙洋县
所属地区:荆门市
地理位置:汉江之滨
地理坐标:东经111°51′至112°42″,北纬30°23′至55′之间
总面积:2044平方公里
总人口:62万人
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区号:0724
邮编:448200
车牌代码:鄂H
1、简介
沙洋县
沙洋县位于汉江之滨,江汉平原西北腹地。地处东经111°51′至112°42″,北纬30°23′至55′之间,与江陵、天门、潜江、当阳、钟祥、掇刀等县、市、区接壤,西北距荆门市区60公里,东南至武汉208公里,处襄樊、荆州、武汉、宜昌之中心地带。境内西北向东南呈缓慢倾斜地带,坡度10°-15°。
2、历史沿革
沙洋县
沙洋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一座文化灿烂的城市。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先民就在这片热土辛勤耕作,繁衍生息。沙洋城区原为汉津古镇,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公元前十二世纪,商朝分封武丁后裔于汉西建权国,取水(现竹陂河)而名,在马良筑权城。公元前十一世纪,周王室封宗室于江汉间,建邦国(今十里铺)。公元前1027-770年,西周时期,荆门北部为鄀国。东部为权国。春秋时期,楚武王克权,迁权于那处(今拾回桥),设权县,荆门属为楚地。公元前278年,秦昭襄王二十九年,战国时,白起伐楚,占领江汉间,在郢都(今荆州城)设南郡,荆门全境属之。沙洋在汉代名汉津口,是汉江水运的重要港口,南北朝西魏恭帝(公元535-556年)在沙洋城区设绿麻县,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绿麻县废更名为章山县,唐代省章山县入长林县,汉津改称长林镇。唐贞观八年(634年)唐尉迟恭(敬德)在靠汉津口的琼台山修建“沙洋堡”,沙洋之名始于此。五代十国南平王高季兴于开平年(907年)据江陵,荆邑尽属辖治要害百余里筑堤捍之,自沙洋到潜江三江口中,统名“高氏堤”。沙洋县宋代沙洋曾设守城。宋史载:原蒙古兵围攻襄阳,共筑十城,新城(今沙洋县李市镇新城村)就在其中。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设荆门镇。南宁高宗绍兴四年(1134年)8月,南宋招讨使岳飞在荆门的鸦坡(今沙洋县五里镇友联村)的小丘陵拓置城堡,进驻岳家军8年故名岳飞城。绍兴十四年(1144年),荆门镇移新城(今沙洋县李市新城村)。元代筑绿麻县城。同时并在县城北部建有麻城铺。该铺为东南道,(荆门到沙洋)中的驿站。是古绿麻县城高在绿麻同(今沙洋镇)的引伸。元文宗开历元年(1328年)长林县迁到沙洋西南藻湖,于今后港建元长林保盈仓。元代,沙市、汉津(今沙洋)等15处设水驿站。明洪武九年(1374年)废长林县人荆门县,沙洋设巡检司。明成化元年(1465年),沙洋巡检司移驻新城。明代天启年间,沙洋为玉州,属古荆门。清顺治三年(1646年)改承天府为安陆府(今钟祥市),荆门属之。十二年(1655年),安陆府设同知公所于沙洋。乾隆时期(1736-1765年),荆门州设同州公所于沙洋,新城的巡检司迁回沙洋。乾隆十十六年(1791年),荆门州为直隶州,在沙洋设分府行署,与沙洋巡检司两级并存。中华民国元年(1911年),荆门直隶州改荆门县设县佐公所于沙洋,沙洋仍设巡检司。民国三年(1914年)沙洋改称第二区、后港、拾回桥、四方铺、建阳驿、柴家集分设三、四、五、六、七区。民国十六年(1927年),荆门直属省、沙洋镇上设二个联保办公处。民国十七年(1928年)至十九年(1940年),沙洋第一次建市,辖沙洋镇,*湖北省*把沙洋列为县、市单位,与汉口、沙市、宜昌、樊城、老河口、新堤、武穴并列为湖北省八大重镇。民国十七年(1938年)到三十四年(1945年),被日军侵占,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5月1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克沙洋。1949年初,沙洋第二次建市,同年9月撤市复镇,直属荆门县。1960年3月29日,国务院批准沙洋镇与沙洋农场管理局合并,成立沙洋市,隶属荆州专员公署,沙洋第三次建市。1961年12月31日撤市复为镇,仍归属荆门县。1985年5月成立荆门市辖沙洋区(县级),1998年12月,沙洋撤区设县至今。
3、行政区划
沙洋县辖13个镇:沙洋镇、五里铺镇、纪山镇、后港镇、曾集镇、拾回桥镇、沈集镇、高阳镇、马良镇、官当镇、李市镇、毛李镇、十里铺镇
4、地形气候
沙洋
沙洋地处江汉平原西北部的湖区和荆山余脉东南的山岗丘陵地带,由西北向东南呈缓慢倾斜,区境东东西最大横距62.4地公里,南北最大纵距59.2公里。最高处为马良山,主峰海拔155米;最低在长湖底最深处,海拔27米。属北亚热带气候,雨量充沛,气候适中,年平均气温16.1℃,年平均日照时数1953.8,无霜期269天。区内西北部为丘陵龙岗状地形,其岩性为湖相沉积棕黄色、黄褐色粘土,呈酸性和微酸性,耐压力1.0公斤/平方厘米左右;南部为汉江堆积阶地,属汉江平原地域,其岩性为亚粘土、砾土、粉沙和粘土,呈微碱性,耐压力1.0公斤/平方厘米,东部主要为汉江堤防外滩地带的河漫地.
5、自然资源
沙洋县
沙洋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水源充沛。境内有大小河流25条,湖泊24处,可供养殖水面30万亩。这里以盛产水稻、棉花、油料、鲜鱼著称,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优质棉、双低油和水产品生产基地。
沙洋土地肥沃,农副土特产丰富,主产水稻、小麦、棉花、油菜、花生、蔬菜、水产品、畜禽等。是全县商品粮基地,全国“双低”油生产示范县。全县水产品产量排全省第三位。境内已探明的主要矿种有黑色金属(铁帽)、有色金属(铜)、非金属(蓝铁)、建筑材料(石灰岩、粘土、硅质水泥原料、红土)、天然气等。东南部地区地下蕴藏着较丰富的盐化矿物和石油等10多种资源。
6、旅游景点
沙洋
沙洋是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境内包山楚墓、楚庄王墓等楚墓群连绵分布,举世无双的“郭店楚简”,震惊中外的战国古湿尸,均出土沙洋,2009年在沙洋出土的严仓楚墓群中发现了大量的竹简、兵器、铁器、漆木竹器
残片等珍贵文物,堪称“楚文化地下宝库”。沙洋在历史上也是人才辈出,既是楚国名相孙叔敖、“百步穿杨”神箭手养由基的诞生地,也是“战国四公子”之一、楚国令尹春申君──黄歇的故乡。沙洋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三国刘备与曹操南征大军大战长坂后“斜趋汉津”于此,南宋名将岳飞、边居谊在此筑城抗金,血洒疆场,留下千古英名。悠久的历史、杰出的人物、丰厚的沉淀,使沙洋放射出深邃而典雅的人文光芒。2012年3月举办中国农谷·荆门(沙洋)第五届油菜花旅游节。
纪山楚国古墓群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纪山镇西部。整个墓群保护面积50平方公里,涵盖纪山镇的6个村和1个居委会,有尖山、郭家岗、大小薛家洼等24处墓地,其中有封土堆的墓葬273座,无封土堆墓葬不计其数。楚建都
郢近400年,历经王室20余代,纪山作为楚国首都的近郊,王室及家族、贵胄故后均葬于郢都的郊区,因此,纪山成为楚国王室家族的公墓区。在纪山镇区域内已登记在册的378座古墓中有两处大冢特别引人注目:一处是位于大薛家洼墓地的楚王陵,该墓地正南处排列着两座高10米、直径70余米的大冢,大冢北面整齐排列着40座小冢,东西有宽阔平坦的“祭坛”,考古专家认为此冢为王陵;另一处是位于金牛村的金牛冢,冢高11米,直径75米,是纪山楚墓群中现存封土最大的冢,根据考古专家勘探,墓主身份至少在令尹(相国)以上。
20世纪末,文物部门抢救性发掘了一批墓葬,出土漆画《迎宾·出行图》、“郭店楚简”、战国女尸等一大批珍贵文物。2002年10月,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全委会和国家文物局提名,纪山楚墓群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
纪山寺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AA级景点。坐落于纪山之颠,始建于隋开皇年间,初取名红梅寺,后更名长眉寺,又名白雀寺。唐朝初年,由尉迟恭改建并更名为纪山寺,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寺庙建成后,曾多次毁于战火或遭受劫难,又多次重修。如今的寺庙建于清光绪七年(1881年),占地125亩,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寺后殿为砖木结构,高6.9米,由58根杉木支撑中梁和多根檐梁,其中最粗的木柱直径达1米。后殿门前有玉皇阁,被4根石柱支撑,石柱上阴刻着两幅楹联。笔力遒劲,庄严肃穆。